朱德经济思想中蕴含的新发展理念

2023-01-09 09:37代冬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朱德山区思想

代冬梅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朱德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其经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朱德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性,不少学者对朱德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当前,对朱德经济思想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战争时期朱德经济思想的研究,如江泰然紧紧围绕发展边区经济生产、军垦屯田、建立革命家务这三个方面,对朱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建设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德经济思想的研究,如庹平就朱德关于“如何使农民家庭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和山区改变落后面貌这三个发展农村经济的主题和难题”[1]的思考,对朱德的农村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概述;除此之外,还有专注于朱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山区经济工作思想的研究等。总的来说,学术界对朱德经济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相对于其他党史人物的研究,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当前,对朱德经济思想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才能把朱德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真正提升朱德研究的层次和水平。”[2]

2015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思想的提出,为朱德的经济思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习近平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将创新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等;协调既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发展的目标和手段,同时还是衡量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坚持内外需平衡、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资和引技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早在建国初期,朱德的经济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点,因此,本文将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出发,对朱德的经济思想重新进行梳理,进一步探索朱德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科技创新,改革经济体制,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蕴含了创新发展理念

(一)重视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创新

朱德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提出了“科学第一”的思想。他认为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在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筹备会成立大会上,他指出:“中国要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科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4]328我们要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工业、手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逐步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朱德强调,在农业方面,要坚持科技兴农的思想;在手工业方面,要坚持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相结合;在工业方面,相关部门要掌握和推广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工业生产。

另外,朱德还十分强调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他常常出访国外,参加国际会议,看到了世界正在进行工业革新,西方国家科技正迅速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因此,他时常告诫各工业部门负责人说,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世界上一切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世界上的新技术,尽可能马上抓来,旧的也要革新”[5]337。要引进先进的机器,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去使用机器,研究机器,最好还能学会自己生产机器。为了促进国内科技的研究,朱德还将史沫特莱交给他的稿费全部交由大使馆,让大使馆用这笔巨款购入了一批自然冶金科学和化学新书,并将这些新书全部分给国内的相关单位,让国内知识分子好好学习。

朱德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是开创性的。在朱德科技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工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为我国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朱德作为首先强调发展科学技术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观的形成也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作用。

(二)改革管理制度、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等经济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是照搬的苏联模式,一味地强调高度的中央集权,坚持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很多错误。对此,朱德进行了反思,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他主张改革“死制度”,建立“活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中央管得过死,地方缺乏积极性。在1953年,朱德提出:“最近一个时期,在财政统一上发生的统一多了、统死了的错误,相当地削弱了一些地方政权的积极性,因为想办事没有钱,这是不利于发展生产的。”[6]661-662所以,朱德主张要改革“死制度”,建立“活制度”。首先,在财政管理体制上,要实行分级管理,“要逐步建立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6]662,建立各自独立的财政管理制度;在工业管理体制上,要将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地方,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的工业管理制度;在商业管理体制上,要从全局出发,坚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展商品生产;在外贸管理体制上,要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建立科学化、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科学管理体制。

其次,在所有制方面,他反对单一的公有制,主张保留私有制。在“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我国片面地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困难。朱德反对吃大锅饭,他说“吃大锅饭,我一向就担心”[7]372,吃大锅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造成了浪费,另一方面打击了人民的积极性。所以,朱德主张将“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7]372。他认为人民还是要分散了吃,人民在自家吃饭,可以把粮食节约下来喂鸡、喂鸭,这样人民就能富起来。同时,朱德主张保留一点家庭副业。他认为保留家庭副业,“看起来是保留了私有制,但实际上对公有制是个补充”[7]372。

最后,在分配制度方面,他反对平均主义,主张按劳分配。建国初期,许多人对于社会主义还认识不清,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搞平均主义,于是在全国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面对这些错误思想,朱德始终保持清醒,他指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不劳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不是什么‘吃大锅饭’。”[7]370他认为平均主义没办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适宜的,因此提出“平均分配制度,再过20年也搞不起来”[4]487。

朱德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以及他对经济制度的创新,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但很多都在之后被一一实现了。如今,我国坚持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制度都是对朱德思想的丰富和实践。这些思想推动了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纠正了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全国一盘棋,注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蕴含了协调发展理念

(一)主张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中国,山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重视山区经济。然而建国初期,很多人对于山区工作不重视,导致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人民的生活还是困难的”[7]359。“朱德在几十年参加革命工作的历程中,不管是在早期参加云南滇军还是后来领导红军和解放军的过程中,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山区度过的,因此对于山区是非常熟悉的”[8]。针对山区建设,朱德提出了一套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他在两广、西南各省和东北三省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多次和当地的领导干部强调,发展山区经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7]361。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林木和药材,还有发展工业需要的煤炭和矿产资源。所以,他主张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山区,利用山区的富源支援全国。山区的这些自然资源和手工业、工业、农业产品,在满足国内的需求之后,还可以进行出口。这样既可以增加山区人民的收入,又可以提高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让山区的富源能够走出去,朱德主张在山区修路,利用山区的河流发展交通运输,“修筑好公路、马车路和简易人畜道路,把各种交通工具都利用起来”[7]362。

朱德基于实地调查对我国山区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党和国家解决山区建设的问题提供了参考。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他的思想并没能彻底解决山区的贫困问题,但是他对于各地山区建设的一些具体意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他在1960年回到家乡仪陇时,建议仪陇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要把秃山打扮好,山上的木材就用不完,水果就吃不了”[9]。在他的建议下,当地的百姓和政府高度重视森林绿化工作,在山坡上种植了柑、桔、橙、梨、苹果等树木,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二)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主张农业和副业两条腿走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还很大。所以,朱德在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特别强调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农村光靠粮食生产,收入是很低的,因此要增加收入渠道。通过调查,朱德发现一年当中,农民除了粮食生产之外,其他时间无事可做,所以提出必须要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发展副业,要 “使人尽其力,地尽其利,物尽其用”[6]665。朱德指出,农村不仅要搞好粮食生产,还要养鸡、养鸭、养猪、养蚕、养蜂,使正业和副业紧密结合,两条腿走路。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反对资本主义的复辟,全国各地兴起了“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的浪潮,家庭副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朱德对此十分反对,他在农林财贸会议上说道:“现在限制家庭副业太死了,要解除禁令!农业和副业结合起来,社员的收入就增多了,生产队也就富裕了,农村集体经济也就会巩固起来。”[4]409

朱德的这一思想是他在长期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民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对国内的“左”倾思想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农村的副业生产,将朱德当年的论述付诸实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邓小平的这一举措,充分证明了当年朱德副业思想的科学性,显示出朱德的远见卓识。

(三)主张“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朱德在多次走访外国后,认为国际局势已发生根本变化,世界战争打不起来,我们能争取相当长一段时期进行和平建设。朱德主张缩减军队,将力量集中到生产上,同时注重“国防建设要同和平生产结合起来的问题”[4]401。1956年,朱德对于《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指出:“应以经济建设为主,国防建设为辅,国防工业应和民用工业相结合。”[4]402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应当尽量减少军费的支出,集中更多的资源来加强经济建设。同时,他主张适当发展军用生产,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这便是朱德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工业发展思想。

这一思想为当时解决和平时期军工工厂技术人员的浪费和民用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建国初期,军工用品的需求降低,军工厂很多技术人员被闲置下来。而与此同时,国内环境总体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对民用产品需要日益增加,民用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朱德提出将部分军工厂改为民用工业或实行“军民结合”的思想,正是针对了这两个问题。

三、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蕴含了绿色发展理念

(一)提出“养山”、“养水”,主张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朱德不仅注重山区的建设,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山区生态的保护。早在1947年,在对冀中经济工作的意见中,朱德就提出,发展农业和工业要注意保护环境,“树林不能乱砍,要造林,防止风沙侵袭”[7]214。后来在全国各地视察工农业生产时,朱德也和各地领导人强调,要“靠山吃山养山,靠水吃水养水”[7]665。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视察时,他发现当地民众还保留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于是,对海南的领导人说,要教育人民不要乱烧山,要护林防火、封山育林、兴修水利,要“‘砍树育林’,把丛林灌木林砍去,培育其他树林”。[4]404-405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小。对此,朱德提出,要大力开荒,“要大力植树,改造自然,变沙漠为良田。”同时,“要注意治水,把山上的雪水、地下水都利用起来”[4]411。

在当时,很多人都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朱德始终保持清醒,强调要“养山”“养水”。在朱德的重视和关心下,我国的山林绿化工作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例如,1955年,在朱德的带领下,广大北京市民、干部和人民解放军踊跃参与植树造林,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了西山的绿化计划,将西山建成了北京重要的风景区。这一计划的成功,不仅为全国改善生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还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除此之外,朱德的“养山”“养水”思想对云、贵、川、新疆等很多地方的生态建设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绿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坚持勤俭建国,主张资源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早在抗战时期,朱德就一直强调党和军队要勤俭朴素。到了经济建设时期,朱德就更加强调这一思想。首先,他强调要节约水资源。要兴建水利事业,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浪费。其次,要节约矿产资源。他既强调要有领导、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同时又强调“必须保证国家的矿山资源不被破坏和浪费”[4]439。然后,要节约资金、设备。他主张办工厂“要充分利用旧的、小的、原有的厂矿、设备”[4]416。最后,要节约粮食。朱德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办公共食堂,他认为办大食堂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不吃大锅饭,可以节省很多东西出口”[7]371。总之,朱德一贯主张要勤俭持家,勤俭建国。

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工业。而当时国家财政情况是:民国政府遗留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中央政府财政赤字日益增加、货币日益贬值。在这样的国情下,国家只能采取节流的方式,在方方面面上节省开支,以集中力量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朱德的勤俭建国思想是在充分把握了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符合了我国的实际,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还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

四、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主张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蕴含了开放发展理念

(一)主张“大出大进”“以出带进”“以进养出”,发展进出口平衡的对外贸易

建国初期,党内一些人主张“关起门来搞建设”,朱德这种看法持反对态度。他指出:“大门是关不住的,总要和世界市场打通关系。”[4]499我们“要把外贸当作支援国家建设的大事来看。只强调自己制造,不要进口,这不是先进思想,而是保守思想,应当克服”[4]422-423。1957年,朱德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就发展对外贸易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大出大进”的主张。同年,他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重申:我们要在满足国内生产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多出口,多进口,逐步实现“大出大进”。总之,朱德不仅主张要发展对外贸易,还主张必须“大出大进”地发展对外贸易。

关于如何实现“大出大进”,朱德认为必须要坚持“以进养出”和“以出带进”两条基本方针。其中,“‘以进养出’,就是买原料出成品”[10]。建国初期,由于原料短缺,全国手工业和轻工业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不相匹配,生产优势无法发挥,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此,朱德主张“以进养出”,采用以外汇增加外汇的方式,“如多进口一些钢材、铁丝、橡胶、棉纱等,做成缝纫机、铁钉、胶鞋、抽纱、毛巾等成品出口,既养活了人,又赚了大钱”[11]。通过“以进养出”,既能支援国内生产,又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供应,同时还能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必须坚持“以进养出”。“只有扩大出口,才能扩大进口。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4]421。朱德认为,实现“大出大进”,不仅要坚持“以进养出”,还要坚持“以出带进”,即“只有多出口才能多进口,多进才能多出”。[10]他主张利用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将煤炭、矿产等自然资源和手工业产品出口到国外,换取外汇,然后再利用这些外汇收入购置生产机器,反哺国内经济的发展。朱德的“以出带进”思想就是针对这一对外贸易的问题提出来的。“以进养出”和“以出带进”都是对我国建国初期对外贸易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方针。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大量物源和设备都需要进口,迫切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朱德坚持“以进养出”“以出带进”“大出大进”,发展对外贸易的思想是在深刻把握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廓清了党内一部分同志的狭隘思想,为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对外贸易进口了800多万吨钢材,解决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钢材供应短缺的问题,同时,还通过对外贸易换回了工业发展所急需的机器设备。

(二)主张外贸市场多元化,做世界范围内的生意

朱德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从来都不是反对的,在他看来,我们的外贸市场,不仅要面向兄弟国家,也要面向资本主义国家。1949年4月,他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同苏联及一切(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还要同日本、美国做生意。”“因为现在一切生产都是世界化的,我们需要他们的,他们也需要我们的。”[6]840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同亚洲、非洲和平中立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加强经济联系”[4]421,还可以争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友谊,分化和瓦解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孤立政策。为了建立多元化的外贸市场,朱德主张利用两广、云南、海南岛等地的优势条件,“把五岭以南这几个省份和地区看成是我国的出口基地”[11],并以这些基地为跳板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在朱德的建议下,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出口基地,为国内的茶叶、蚕丝、中药材等商品出口提供了永久性的阵地,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朱德关于多元化外贸市场的思想极具前瞻性,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开放发展的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朱德提出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展示出了极大的自信和勇气。新中国诞生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而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很少。而朱德等人率先提出我们不仅要和社会主义国家交流合作,还要和资本主义国家交流合作,这一观点重构了国内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同时,朱德关于建立出口基地的思想,也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宝贵思路。

五、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蕴含了共享发展理念

(一)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人民共同富裕,主张人人共享

朱德作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百姓的疾苦,提出了要让人民富裕的思想。建国初期,国内一些人对于“社会主义”还理解得不够明白,认为农民搞家庭副业是“资本主义”。朱德反对这种思想,他指出很多干部搞不清楚到底该让农民富还是让农民穷,他认为应当让农民富,农民穷不等于社会主义,农民富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不要害怕农民富,农民富裕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基础,才能为社会主义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国家经济才能活跃起来。对于部分农民富了,会不会出现阶级分化,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个问题。朱德认为“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5]350。农民如果连家都顾不了,连吃穿都解决不了,就建不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4]541。如果经济建设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相当于取消了社会主义。所以朱德提出的农民富裕的思想,并且还主张农民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而是集体富,家家富,人人富,共同富裕”[5]301。

朱德的这一思想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在建国初期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朱德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对于当时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上了一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深化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主张人人共建

关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朱德认为其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了生产,人民的财富才能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时常告诫人们,“我们的方针是发展生产”[7]266,发展生产、搞好生产才是摆脱贫穷落后的关键,人民要靠自己努力过上幸福生活。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将发展生产说成是“唯生产论”,并加以批判,朱德也仍然坚持发展生产力的观点。直到逝世前几天,朱德在与李先念的最后一次谈话中,他还强调“我看还是要抓生产,哪有搞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呢?”[6]565朱德追求共同富裕,但是他又坚决反对平均主义,坚决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主张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人民自身艰苦奋斗、发展生产,而不能什么都来靠国家,靠集体。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朱德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充分展现了他的求实精神和远见卓识。这既是朱德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也是在社会主义长期探索过程中得出的深刻总结。虽然,这一思想在文革时期遭受了挫折,但历史和实践证明朱德关于农民富裕这一思想是正确的。

朱德同志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12]他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观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朱德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但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朱德的经济思想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新时代,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重新梳理朱德的经济思想,不仅能够缅怀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丰富朱德思想的理论研究;同时,还能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满怀信心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朱德山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不必要花的钱
思想与“剑”
卖梦店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山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