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经成,席 鹏,黄 超,陈泽锐,时村鑫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61)
建设工程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未来趋势。就水环境治理工程而言,其存在周期性长、范围广、变化性大等特点,纸质版资料整理方式易出现工作重复性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对纸张的大量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国家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对工程资料信息化与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分析,探讨二者如何相互适用,通过使用资料电子化归档平台、智慧水务平台等,加强工程资料管理,加快信息化进程。
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分为项目策划、勘察设计、施工准备、进场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工程资料的完整程度反映上述阶段完成情况,对于后期改造或翻建均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目前该类工程虽然在资料信息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能够完整运用信息化的项目较少,部分资料整理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资料信息化整理没有统一标准,缺乏资料信息化相关经验。从现场实际来看,项目建设过程中部分管理者对外业重视程度较高,对相关内业资料整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工程竣工后资料难以按时移交,加之项目后期人员调动频率高,分包单位陆续撤出,增大了资料整理工作难度。为此,项目各部门应加强资料收集力度,确保竣工后资料按时保质完成。
2.1.1漳州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概况
项目所在地区每年3—6月为雨季,雨季内河水流量较大,导致流入污水增多。城区内分布4条流域,周边农村地区分布3条流域,未治理前水体黑臭程度较高,整体比例达60%,尤其在降雨之后,河道浑浊程度变高、异味严重。经排查发现,市内老旧小区雨污管网错接现象严重,管网破损程度、淤堵程度较高,导致大量污水流入雨水管网,进而排入内河。为改善环境,该项目于2018年底开始施工,主要涉及截污工程、清淤工程、引水冲污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农村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暗涵改造工程、河道景观提升工程以及智慧水务系统搭建等。
2.1.2漳州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特点
该项目为PPP项目,涉及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参与,具有建设周期长、变化大、体量大的特点,其中项目建设期5年,运营维护期25年。该项目点多面广,几千个施工点分布在城市不同位置。工程项目种类多,涵盖新建雨污管道、管道非开挖修复、管道清淤、新建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站、河道底泥清理、水质监测等,需要投入大量人员与设备。
1)水环境治理项目体量庞大,导致溯源资料、物资资料、试验资料、检验批资料数量多,在资料整理方面除资料员外,施工员通常要参与其中。
2)目前项目在资料打印整理上耗费大量时间,项目周期长且资料多导致存储难度大,库内资料层层堆积审阅困难。
3)项目在方案审批和试验资料方面进行线上报送,其他方面应用少。资料管理涉及多方责任主体,包括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等,各单位之间联络度不够,大部分资料采用线下审批的方式,未实现线上审批,导致时效性低。
4)个别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于资料重视程度不够,材料和设备进场量大,合格证、质保书、检测报告数量多,对现场资料保管不够重视,材料供应商未提供电子版单据和证明。
该项措施通过截污方式从污染源头进行整改,对市区内老旧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排查时发现被污染的雨水井内通常接入多根污水管,常见做法为把其中污水管改接至附近污水井,对于涉及改造的雨污水井需进行高程复核测量。若施工区域内无法重新布设管线,则可在雨水井内设置截流堰,把污水截流至附近污水井,但该方式存在弊端,雨天水量大时效果不佳。源头整治涉及溯源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资料主要使用excel之类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整理,由于内含大量影像资料,各部门对该项资料查阅时需使用硬盘拷贝,但随着现场溯源完整度不断提高,现场资料版本更新导致各部门手中资料版本不统一。溯源排查时发现大量堵塞和破损管网,对于该类雨污管网需进行管道CCTV闭路电视检测以了解内部情况。第三方检测单位对管网测量后出具大量检测报告和测量返图,需项目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相关工程量核算。上述资料具有数量多、时间点断续等特点,在该类周期长的项目中易出现收集不完整和版本落后问题,若使用信息化处理方式上传至线上系统实时更新,则各部门可有效掌握实际情况。
农村污水收集需布设纳管并修建污水主管道,通常采取明挖法施工,对于不便开挖区域可使用拉管施工,若村庄附近有市政污水管道则应修建污水提升泵站,若没有则需修建污水处理站。该市周边地区村庄总数接近100个,其中较大村庄新建污水主管道可达上万米,较小村庄可修建2 000m以上污水主管道,纳管数量更多,整个工程需修建22座污水提升泵站以及102座污水处理站。工程涉及大量管材与其他设备资料、土工试验资料、混凝土开盘鉴定等资料,项目特点导致施工位置离项目办公地点较远,现场资料大部分以纸质形式存在,现场繁忙时资料往往不能及时交到资料整理人员手中,造成资料遗失或破损。
由于河水流量会根据季节、降雨量而变化,该项工程通过修建3座补水泵站、3座水闸、1座溢流堰对旱季自身流动能力较差的流域进行生态补水,维持水体活性。漳州市需治理河道总长102km,其中明渠长度占90%,清淤工程超90万m3,涉及大量信息采集和数据监测工作。目前存在污染监测、水量监测、汛期预警等系统分散建立的情形,需建立智慧水务平台对河道整体状况进行控制。该平台涵盖给排水、防汛防涝、水质监测、水环境保护等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合优化。
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为其中氧气含量极低,为增加氧含量,该项目采用曝气复氧技术,通过微孔布气管全天候向水体内充入可溶性氧气,对其中硫化物进行氧化,同时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该项措施具有低造价的优势,对河道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在流域内对爆发的藻类植物及时进行清理,增加水体与氧气接触面积,从而改善环境。该项措施涉及的监测资料需同清淤和补水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
加强资料信息化建设对于行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作用,着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鼓励信息化发展,对该项进程起到推动作用。资料信息化过程是从以前的分散孤立逐步向着集中化、一体化、易管理的方向发展。工程资料作为体现质量的重要依据应加强管理,如何实现其整体流程控制和信息共享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资料的远程审批、资源检索、智能辅助等功能需要信息化平台把它们高效集中在一起,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实现移动端随时登录办公。
资料信息化的实现基于网络,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建筑行业运用上述技术来达到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未来趋势。云计算可以对资料管理、资料存储、资源获取及应用方面进行整合,用户只需要通过移动客户端就可以对资料进行整理,海量资源储存在云端可减小客户端体积,通过搜索可以找到最新的行业规范和表格模板。整理完成的资料可以线上提交审核,利用该技术对资料内数据进行初步判别,在各节点上对资料进行把控。水环境工程涉及的危大工程,例如深基坑施工、顶管施工、密闭和有限空间作业等施工方案均可通过平台报送公司审批。
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指常规技术无法处理,需搭配云计算技术对海量行业相关的资源进行筛选和优化的一种技术,在水环境整治工程中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可起到水情预警与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
在平台运用方面可使用OA(office automation)平台对项目各部门资料进行协同处理。OA平台结合MVC架构和SOA架构,其中MVC具有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各部分有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特点,而SOA可对数据灵活处理,在系统内单独改变某个数据不会导致连锁反应。该平台可设置与商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接入口,数据在全面性和拓展性方面均得到加强。
OA平台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特点,可有效解决传统纸质资料的缺陷问题,不光对质量、安全、技术等资料实现电子化,对于签字、盖章等审批过程也可实现电子化,可提高整个流程的运行效率。平台内集成多种功能,如资源储备功能、会议纪要整理、项目管理和流程管理等,对于同时施工点位可达上百个的水环境治理项目而言,其对应的资料工作复杂繁重,因此合理使用OA平台,在施工过程中对资料按进度收集整理,可使资料管理更具规范性,而良好的资料管理可对现场管理起到监督作用。
资料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对项目资料管理体系进行重组,目前存在信息化意识薄弱、风险意识低等问题。发展信息化不单纯指购买相关软件或系统,需培养对技术和资料都精通的人才,在技术上、管理体制上和发展战略上形成整体。信息化建设应切合实际,需贴近自身特点以及管理模式。信息化进程中应对以下情况重点关注:①买来系统却无法应用到项目中;②投入大量资金和后续维护成本,管理效果却未达到预期要求;③项目缺乏对信息化建设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此外,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项目与各责任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形成规范化的审核流程。
在漳州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化可使分散的施工点位集中管理,可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对于内业资料来说,信息化可以节省资源,提高办公效率,可使资料在施工过程中逐步整理,避免竣工后资料移交缓慢。我国信息化正在高速发展的路上,信息化在各大领域广泛应用,在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会使企业在未来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