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吟啸 周 斌 颜 帅 陈竞纬 黄 菲※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教育处,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市相城区中医医院外科,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了多个地域性学术流派。吴门医派作为其中的一颗明珠,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7月31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并于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对吴门医派等江苏地域性医学流派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传统中医药师承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10月1日,《江苏省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同时,1999年颁布的《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废止。
《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原则、方针,结合江苏实际情况,遵循中医药发展特点,主要从中医药的服务体系、保护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着手,为江苏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供给和法治保障[1]。
2.1 重视吴门医派人才培养 中医药人才建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石。当前,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薄弱,一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痛点。此外,中医院校培养途径单一和师承教育欠缺也是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短板[1]。作为吴门医派的发源地,在《条例》的指导下,力求从吴门医派中医药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等多种教学传承模式出发,多种制度协同培养吴门医派人才。
2.2 加强吴门医派文化传承 江苏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着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沙医派等闻名中外的地域流派。据不完全统计[2],从后汉时期到中华民国的1000多年间,史料载录的江苏医家约4150人,居全国第一。直至20世纪90年代,江苏中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江苏中医药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近年来的江苏中医文化氛围无论与其历史地位比较还是同兄弟省份比较,都存在明显差距[3]。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条例》对积极传承、发扬江苏中医药的优秀历史文化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吴门医派等江苏中医学术流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抢救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经典名方和特色诊疗技术。另一方面,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遴选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并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而言,有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优势,中医学员从接触中医伊始,就浸淫在中医实践中,以临证贯彻整个学习过程[4]。学生跟诊老师时,将经典古籍中的中医理论及老师的临证经验与实际对应起来,进而逐步构建起自己的中医知识体系,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
中医传统的师承模式传承千年,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众多名医名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3.1 院校教育占比增加 传统师承力量薄弱 在当今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主要渠道。院校教育培养注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合理,但往往失去了师承的个人风格,规范有余而灵动不足。当今院校已开始注重增加师承教学内容,探索各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开展中医传承班教学。目前,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16所高校已开展了中医师承教育相关工作,包括本科、研究生师承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等[5]。但较以往而言,传统师承的力量仍是薄弱的。
3.2 缺乏全行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加强中医师承教育已经在中医界有着越来越高的呼声,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也都开展了各类师承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国家级、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国家级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但在组织管理和考核程序上尚欠缺统一的规范。不同项目,不同省、市对师承工作的考核细则没有统一标准[6]。怎样的师承考核细则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师承工作成绩,并进一步引导师承工作有序开展,是全中医药行业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3.3 培养人数有限 策略方法难以复制推广 传统中医师承教育通常属于个人行为,缺少大规模的有效组织,受导师精力限制,一般每位导师每次仅能带2~3名继承人,虽然针对性较强,但是培养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培养周期也较长。导师们的优秀培养方法和教学策略也常难以复制和推广,造成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
4.1 医德考评放首位 加强吴门医派传承人医德医风建设 医乃仁术,传统中医一直把医德修养作为从医的首要素质。吴怀棠言:“吴中地区数百年来涌现出不少名医……总观诸贤,不惟医道高超,且皆医德隆厚”[7]。名老中医的人格品性、医德医风及治学之路与其取得的成就必不可分,也是继承人传承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切入点[8]。
在开展吴门医派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结业考核中,重点增加医德医风考评内容。继承人在开展学术继承工作时,不光要学习导师精湛的医术,也要将导师高尚的医德传承下去。考核部门在对继承人进行考评时,协同医务、纪委等多部门对继承人的医德医风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4.2 深入学习吴医经典 强化吴门医派诊疗思维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与精髓,中医的传承离不开对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在新时代下开展中医师承工作,我们不能排斥西医的一些新技术、新手段,更不能忽视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中医经典是夯实中医理论基础的唯一途径。在中医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增加吴门医派经典专著的学习。除要求继承人精读《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外,将《临证指南医案》《钱伯煊妇科医案》《吴医汇讲》等吴门医派经典著作也列入了考核内容。继承人在导师指导下仔细研读后定期书写读书笔记,交由导师批改;与导师交流读书心得,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吴门医派诊疗思维。
4.3 继承发扬经典名方和特色技术 让吴门医派传承富有生命力 中医药强有力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群众。在开展吴门医派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时,要求继承人不光要总结导师的特色学术经验、搜集整理吴门医派经典名方,更要从实际出发,学习掌握吴门医派的特色诊疗技术。通过学习总结例如葛式伤科骨折脱位手法整复、吴门妇科针刺促排卵、马氏喉科吹药等吴门医派特色诊疗技术,让记载于古籍的技术在吴门医派继承人身上重新获得生命力,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
4.4 引进互联网+技术 让传统吴门医派散发新活力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各种教学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互联网+”中医师承教育可以看成是中医师承教育的一种进化形式[9]。利用师承教育信息平台、异地线上课堂、网络学习社群等多种现代化手段,打破传统中医药口传心授人数、地域、时间的限制,集合众智,突出个体学习。同时也将“名老中医”这一稀缺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实现资源拓展。
4.5 探索多导师模式 博采众长做好吴门医派的传承 包括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在内的常规中医药师承项目,一般采用1位导师带教1~2名继承人的模式。在吴门医派的传承探索中,针对某些传承基础较好的科室或者团队,开展“名科传承”工作。遴选2~3位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承担带教工作,并设立1位导师为第一导师,且团队内可以有1位在苏州市中医医院能保证带教成效的外院专家。
通过试点开展多导师带教模式发现,在带教时间和学术继承上有效弥补了因导师精力有限等造成的效率不高等问题。团队内不同导师的带教方式在保留中医师承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碰撞,引导继承人在夯实吴门医派理论的同时,博采众长,传承创新。
4.6 吴门医派师承立足院内 辐射基层 扩大影响 国家级、省级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对继承人的遴选往往局限在三甲医院的中青年骨干。目前虽然也有国家级名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等基层项目,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基层开展中医药师承工作的力量是薄弱的。
苏州市中医医院依托院内师承项目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定期集中遴选一批基层优秀中医药人才,拜师吴门医派中医药专家,理论培训与跟师门诊相结合,利用基层土壤,培育新时代吴门医派接班人,扩大吴门医派影响力。
在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代需求下,在《江苏省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吴门医派的师承工作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我们以吴门医派思维不弱化、手法不退化、特色不淡化为目标[10],不断探索有吴门医派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模式,通过培养吴门医派中医药人才,使吴门医派获得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