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明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项社会性的话题。对于农村生源大学生来说,受原生家庭、教育基础、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在竞争就业岗位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劣势。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农村生源大学生面临着较多的困惑。许多学生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性,对于未来的把握信心不足,缺乏求职就业的相关技巧,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感受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更加充分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作用。
在大学生生源地划分中,我国农村生源大学生一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村生源主要指的是以户口生源地为主,来自农村地区的入学学生。虽然我国大学生整体质量和数量在不断提升,但是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占比在减少。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本科学历大学生的人数达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比例的5%。从整体上看,农村生源大学生占比为17.7%,城镇生源大学生占比为82.3%。而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占比曾在30%以上,可以看出,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在缩小。
顾名思义,职业生涯教育指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提高受教育者自我规划及职业意识,通过科学的设计规划,增强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早在1908年,美国弗兰克·帕森斯就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并提出了“职业咨询”的发展理念。通过健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规划,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强化自我职业技能,对于一个人所承担的职务以及经历的预期和计划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信息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源大学生要想具备更多的职业优势,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当前的求职信息,积极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通过开放的互联网信息视域,突破自身所受到的各项局限,对自身进行积极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核心中,立足市场所需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全面优化。谋求积极的就业指导,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变得“耳聪目明”,成为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优秀学生。充分满足对高等人才的各项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从而控制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性。
在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推动有利于延伸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创业、就业中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主动性的职业准备,通过职业规划更加清晰地树立自身所具备的职业发展,并在市场状况、行业前景、入行条件、培训考证、工作业务等方面,获得相近的指导,在薪水和职位上得到提升。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在不断优化之下,本着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大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认知,帮助大学生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完成在长远职业规划下的阶段性任务,形成有意义的指导方式。
对于农村生源大学生来说,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职业前景、薪资待遇、未来发展、长远规划等各项问题。但是,农村生源学生受原生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影响,选择工作的时候往往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考虑。在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农村生源大学生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职业观念,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确保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具备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实现健康积极的成长。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起步较晚,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上缺乏鲜明具体的指导,其推进程度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理念、高校办学师资、政府扶持政策等多元素的制约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时间较短,难以发挥具体的功能,无法形成科学的教育合力,导致农村生源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重视不足,缺乏其宏观推动。
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79.2%的高校未能建立系统化的教育体系;83.3%的学校未能制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规划教材。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实际性的教学计划制定不足,缺乏目标性和导向性。在教育课程上,未能建立针对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有的学校甚至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集中培训,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只重视教育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到阻碍。
尽管高校围绕“就业率”的提升进行了深化改革,但是受自身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比如,高校的指导较为疲乏,一般沿用就业讲座、理论授课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对于这类指导不感兴趣,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教育体系的方法学指导上,缺乏创新性的举措,没有依托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的就业培训方式展开教育延伸,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明确和具体。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须要依托各项实践活动,进行具体化的指引和帮扶。高校需要为教师、学生甚至企业等方面提供开放的平台,要综合配备必要的教学场所、教育设施、服务网络和课时指导,以此支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就业实践缺乏等问题,在组织活动的配备上,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导致各类实践规划活动有限,发展举措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各高校对于该类人才的吸收较少,即便是在企业中聘请了专业人才,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团队上,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导致教育环节比较松散,教育举措难以落地。
在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管理的一项调研中发现,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市生源大学生相比,具备着吃苦耐劳、勤奋刻苦、善于钻研等优点,但同时也往往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社交能力不足、沟通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结合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在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农村籍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研讨。
第一,提高重视程度,对学生开展全程化职业规划和阶段化职业规划的融合。通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设立成长档案等方式,将职业规划作为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来做。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籍学生的心理、经济特点,将这项教育作为贯穿在学生大学整体阶段的一项工作来做。第二,优化理论培养,在推进农村生源大学生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上,要指导学生开展具体的应用,围绕职业生涯教育规划,在学习实践、校内实训和社会实践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第三,推动职业教育群体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在理论教育之中加强对知识的传授和辅导。要在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定位和职业道路上,以针对性的个体辅导,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职业引导,推动职业教育规划,提升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在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其教学模式的转变应该从基础上入手,加深职业教育的推进实效。在教材的设定上,将职业指导课程融入其中,通过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教材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和素养。
从整体上说,要在教材的设定上,更多地融入职业价值观念的相关论述,尤其是要在课程的指导方向上,制定鲜明的教学计划。围绕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安排一定组织分量的教学引导。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以具体的分类导入教材设定。确保教材的指引更加连贯有续,其课程体系建设更为完善健全。在突出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课程框架,达到职业规划课程改革的完善性。
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探讨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就业培训方式上强化培训活动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要以个性化的教学形式,结合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敏感、内向的性格特点,分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培育。
第一,循序渐进地充实教学内容。为了增进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开阔眼界,从中获得更多的经历,增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信心。教师要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应的优化和调整。第一,要对大一年级的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大学生初期职业技能心理的建设,开展职业心理测评。通过评估学生现有的能力和要求,为制定职业目标打好基础,设定初期规划。第二,对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要对他们开展社会交际训练、礼仪教育训练,通过各类趣味性的团建活动、趣味教育课程,结合大学生社会活动,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加快树立,设定中期规划。第三,在面向大四农村籍学生的职业规划上,融入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等产业人才服务指导,通过抗挫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企业情景化求职模式,强化高级规划。帮助大学生能够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要想使农村籍学生能够体验到更多的职业感受,教师应该围绕体验式教学的相关原则,强化教学实践活动和培育。围绕高校、企业、社会、家庭四个方面,推动教育对象亲身介入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优化新方法。将教学和实践活动互为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积极借助网络化人才培育的相关软件和方法,增进对农村籍大学生成长轨迹和历程的研究。对比分析学生的各项综合数据,更好地解决学生在职业规划上的各种问题。
例如,高校应该围绕学生实际,在职业教学中增加力度;通过和社会公益团体的融合,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融入社区公益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增进他们的文明和修养。借助家校联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担当家庭责任,培育综合素养,使学生既能够成为一个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也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思想品性。并将多种分析结果录入学生管理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人才发展。
在强化人才职业配置上,高校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人才队伍。通过强化教育机构建设、硬软件师资和教师队伍素养,形成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团队。紧紧依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学生处等学校部门,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中的组织研讨。通过“一对一”的教师帮扶,加强对学生职业资源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考核和培训。通过对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定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使学生和培训教师之间,搭建融洽的教学关系,让他们体验更强的方向感,能够从容不迫地将职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而言,受自身教育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劣势。通过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能够强化职业生涯教育,改变大学生所存在的职业认知偏差,建立正确的导向。有利于扩大职业信息的普及面积,增进学生职业要求和自身素养的相互匹配。在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我国各高校已经开展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推进之下,大学生的教育劣势依然存在,长此以往会对提升农村地区大学生职业素养,化解大学生求职就业问题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发展理念,凝聚教学力量,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展开一系列的深化探索。尤其是要在多种实践性的教育举措上,强化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体系,发挥专业指导,使得职业规划教育活动推进具备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