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尤其是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相依相存,是有效推进乡村社会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和支撑。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应切实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可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带动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应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系统与乡村产业系统的融合互嵌。职业教育首先需构建与职业技能及其发展需求相对应的课程体系,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应综合协调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尤其是应突出应用能力提升教育,建设与乡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耦合。配合课程建设及区域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农业职业院校还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加快课程资源的更新换代,将爱农、兴农、事农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平台和信息技术破除课程共建壁垒,并融合线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为人才培养提供充分、多样化的选择。行业、企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桥梁和枢纽,职业院校应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农村集体等多主体互惠共赢的价值共识,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等共同行动框架下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对接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校企联合培养打造具有院校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培养体系,满足农村人口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乡村人才包含的群体较为复杂,因此面向农业农村的人才培养任务艰巨,且工作难度大。现有的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欠缺系统规划,已有的培养体系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确、界限模糊等问题,无法覆盖乡村所有人才群体。职业院校应基于服务乡村振兴顶层设计,重视各类人才培养的衔接,满足农村人口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首先在培育体系建设上,构建多层次衔接普职教贯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的完整框架,解决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不完善和职业农民培育后劲不足等问题。其次以助推乡村振兴实际成效为标准,提供有针对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技术服务,制定“接地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返乡人才、传统手工艺人、致富带头人提供教育、培训及成长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聚焦乡村需求调整服务举措。
走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道路,延伸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空间。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不是碎片化的,其不仅要确保常规化培养过程中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还要把校园延伸到田园,把课堂拓展为“科技园”,逐渐从低层次的适应型向高层次的带动型发展。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攻关、项目开发及技术推广,以专业发展促产业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精准对接。其次开展充分实地调研。职业院校应针对区域人才需求、发展情况开展充分调研,建立乡村需求清单,及时根据乡村发展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划,打破职业院校、乡村企业与广大农民之间的空间阻隔。针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探索构建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开放型基地,开展技术扶持和产业指导行动,为职业院校与乡村建设提供沟通枢纽,帮助学生在应用性成果转化推广中实现实践技能提升,形成一套助力乡村振兴“组合拳”。
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富农”“人才助农”“科创兴农” “文化强农”等多点、多层面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育体系,与乡村产业生态发展深度融合,助力技术技能人才扎根乡村,继续肩负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