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是建立在乡村整体价值体系基础上的战略需求,涵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产业内容的综合性更强、产业要素的整体性更高,且产业与产业间具有高度关联性和协同性。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职业教育具备产业需求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优势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价值属性。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职业教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效率的提高及乡村产业发展形态的演化更替,均要求农业科技水平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提升,特别是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更好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运用自身技术传输优势为乡村产业振兴储备了一大批技能型复合人才。但囿于目前职教专业布局与乡村产业升级不同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与实践生产还有一定差距等因素,职教人才培养工作还是难以支撑乡村产业振兴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多所职业院校先后申报创立了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涉农类技术攻关,致力于农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职业院校还根据所服务地区的产业变化和发展需求及时增设农机设备操作、企业经营技能等相关新课程,改善学生普遍存在的技术技能掌握不扎实、经营管理能力偏弱等问题,为职业院校成为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重要生力军奠定基础。如,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响应该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部署要求,2022 年共派出41 名师生参与工作站组建,并在农牧民培训基地开展农业技术传播和科研成果转化,在助力当地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人才培养、服务引领等重要作用。
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多元化办学治理结构,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人才支撑。随着一、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井喷式发展态势,职业院校应主动作为、顺势而为,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多元化办学机制,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形成校企合作、校乡共建、企乡共生的三维育人格局,以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院校还应积极探索伴随乡村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产生的新职业、新岗位对人才综合素养的新要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电商直播、生态旅游管理、智能制造等新技能,为持续增强乡村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内生动力。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自2020 年起与淘宝教育展开校企合作,结合实训落地及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美工等课程教育加快匹配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需求,两年间通过项目合作培养160余名学生,不仅解决了本校教学与产业脱节的难题,还为他校提供了可参照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有望促进职业院校为乡村产业振兴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最优人才培养效应和最佳人才服务效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升级需求的精准对接。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仍较为笼统,资源分配还未能紧密对接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同层级的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着手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的契合衔接,以构建基于乡村产业结构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融合链条。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主动投身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力推进“特色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彰显了职业院校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鲜明优势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大格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先后打造了科技、教育、产业、人才、政策紧密融合的区域农民培育新形态,形成了包括风景园林、水产养殖、农业装备、数字农业、绿色食品、休闲农业等十大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群,年均培育乡村各类人才10 000 余人,开创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四川省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探究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激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作用,对今后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及长远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