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驯 范 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10008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
黑格尔说,“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1]。青年本质是青年自身所固有的、能够决定青年的性质、状况和未来走向的根本属性。从概念关系看,青年本质的上位概念是青年属性,青年本质是青年本质属性的简称。青年具有多种属性,其中那种最根本的属性才是青年本质。青年本质在共时态和历时态上都存在于任何普通青年人之中,是青年群体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标志。如何理解青年本质,这关系到人们看待青年的态度和对待青年的方式,因此阐明青年本质的含义,在理论上是青年学范畴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上有利于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已有研究看,青年研究界对青年本质存在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对青年本质的深入研究。深化对青年本质的研究,需要树立青年学学科意识,拓宽学术思维,进行研究范式的创新。这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和方法,基于青年群体属于特定年龄人群、青年本质属于人的本质范畴的基本事实,从人的属性视域对青年本质进行深入分析。由于青年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三位一体,因而青年属性可以划分为青年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本文试图以这三种属性及其相互融合为维度,在对现有相关观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建构起关于青年本质的分析框架,对青年本质做出系统、整体、全面的研究。
人来自自然界,具有维持自身及其世代延续、发展、更迭的自然本能,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因素在青年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对青年本质的研究不能离开青年作为人的自然属性。
青年群体是一个年龄共同体,因此我们可以考察年龄与青年本质的关系。
青年的界定是以人的生理发育为基础的,这种生理发育的具象化表现是年龄。一般来说,年龄基本上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生理发育状况,年龄的变化可以反映青年个体所处发育阶段的变化,因此,青年的年龄属性是本,其他属性是末[2]。“青年概念的本质属性能够代表青年的本质,决定青年的性质,派生出青年的其他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就是年龄”[3]。青年本质反映了青年人与其他年龄段人的差别属性,这种差别属性也是年龄。可见,青年本质与人的年龄存在紧密关联。
从年龄界定青年本质视角的深层逻辑在于,强调对青年本质的自然属性认知,厘清青年人与其他年龄人的区别,凸显青年的生理特性。“青年”这个词汇本身就意味着显著的年龄特征,“当研究者关注青年的心理、生理特征的时候,实际上有年龄因素在背后作为依据”[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从年龄角度去区分青年群体与其他人群。从认知的逻辑顺序上讲,青年之所以为青年,是因为他们先是某种年龄的人群,并逐渐开始展现出其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这种青年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少年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相区别。在研究青年本质时,要先认识青年作为人所具有的一般的自然属性,在充分认识青年的自然属性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认识青年的其他属性,而这种自然属性的要素就是年龄。我们不能颠倒青年本质中自然属性认知的逻辑顺序,犯本末倒置的错误。此外,青年概念与人的概念是一对种属关系的概念[5],我们在界定青年本质时,不能孤立地看待青年的教育、就业、婚育等属性,更不能把这些属性作为青年本质的定义标准,而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些属性背后真正的来源是青年的年龄。
从年龄界定青年本质的视角,指明了青年的自然本质以及青年本质在自然属性方面的表现,这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和认知。青年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年的生理代谢能力快速提高、以性器官为代表的各项身体器官快速成熟、思维水平和智力水平显著发展、情感开始丰富,与少年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区别。此外,从年龄界定青年本质,有助于明确划分青年的界限,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国际社会关于青年划分的普遍做法和惯例,具有显而易见的政策内涵。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组织机构越来越倾向于对青年概念作出明确的年龄界定,如印度尼西亚在2009年颁布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青年法》将印度尼西亚青年年龄界定在16周岁至30周岁;美国在2013年发布的《青年的路径——联邦协作战略计划草案》将美国青年年龄界定在10周岁至24周岁;我国2017年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年龄界定在14周岁至35周岁,等等。
人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此,有学者把青年本质视为一个人生发展阶段。这种观点以人的年龄为基础,但与上文提到的“年龄说”不同,更强调人生阶段的特性。
有学者指出,青年是以性成熟平均年龄为起点的一个人生阶段[6],是“完成生理、心理、社会性成熟的阶段”[7]。青年这个群体的能动性驱使着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但生理上的觉醒是思想觉醒的前提条件。在人生的发展阶段中,觉醒后的自我意识会不断寻觅青年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成熟之间的平衡。当这个平衡达到的时候,也就是青年这个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告一段落的时候。因此,这个阶段与青年的生理发展具有密切联系。
青年本质是对青年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抽象概括,青年作为人的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性部分,暗指了青年作为人的其他属性的存在。青年本质的规定性可以概括为:青年是身心逐渐成熟、开始能动地建立和完善自我独立的各种关系的个体以及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8],这意味着青年本质规定性的确立是以青年处在的人生阶段中身心成熟为基础的。一个人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生理器官、个体机能和身心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青年的行为活动会表现出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极大地体现在青年人格的完善性、成熟性和稳定性发展过程中,并迸发出青年独特的蓬勃生机。青年期这个人生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的含义变化较大,但共同的是青年本质存在于这个人生发展阶段。这种把青年本质放在人生发展阶段中进行界定的方法,表面上似乎不会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但实际上地区差异、代际差异、民族差异、群体差异等因素对“青年期”这个概念的内涵具有现实影响。
从人生发展阶段界定青年本质的视角,其价值在于把青年本质放在人生过程中进行研究,符合人的生命周期和发展历程。但是,如果将青年发展的某个阶段性特点夸大放大,就可能会走向片面。例如,日本学者大乔正夫侧重于从生理学的角度界定青年的本质,认为“青年的最大特征是性成熟”[9]。把性成熟作为青年本质,这是不够准确的。
有学者试图从人的自然需求角度解释青年本质。“人作为一种生物,离不开外部环境,对外部事物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求不只表现为对外部事物的需求和欲望,还表现为人的一种本质需求”[10]。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自下而上地构筑了以人的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人的需求从低级的自然属性需求到高级的精神属性需求的嬗变。我们认为,青年的需求是指青年对自身基本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的需求和依赖,在生理上表现为青年的欲望,在心理上表现为青年的希望、愿望和要求。现实中,青年是由低级的自然属性需求满足自觉地进入其他高层次需求的追求中。
青年所有的需求都以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为起点,青年本质是从满足青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基本保障条件开始的。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可以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青年的行为活动及其存在的整个物质生活世界,对青年而言,都是一个现实的“需求集合”。一些学者在研究青年本质的时候并没有将这个“需求集合”全部纳入研究视角,但它却对青年的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影响着研究者对青年本质的思考和看法。如果要让青年本质显现出来,势必不能将这个物质生活世界的“需求集合”简单地“闲置”在一旁,这意味着对青年的自然属性需求采取一种“暂停审视”的态度,这个“需求集合”并没有因为被“暂停审视”就消失不见,但研究者们却容易对它的存在视而不见,这导致较多的青年本质研究着眼于从年龄阶段和年龄群体的角度去追问青年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而研究者应该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是否对青年自身的需求进行了适当地衡量和考虑,因为青年本身的自我需求不能被忽略。这个需求的起点便是青年的自然属性需求,要在此基础之上,再把各个学科对青年本质的看法进行综合,从而开阔研究视野。
青年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因此我们对于青年本质的寻找要从人的自然属性进一步走向社会属性。青年的社会属性是指青年作为人,与动物相比,不仅在生理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一系列质的飞跃,而且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超越了动物的本能,形成了青年自己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形态,从而成为自在的社会存在物。
青年的社会属性鲜明地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上。青年本质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与其他社会属性的内在有机统一。有学者认为,青年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属性在众多青年的属性中占主导地位,“热情奔放,探索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青年的本质特征”[11]。青年是开始以实践活动为媒介进入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群体。
青年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既然“青年”这一概念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群,是现实的人类群体,那么改造世界也应该成为青年的特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能够劳动和制造劳动工具。人需要向大自然索取,但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而是积极地创造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应该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各类人群的共同特征,但是,青年群体与其他人群相比存在自身特点,这就是“青年是探索和认识改造世界的先锋”[12],如列宁说过的“血气方刚,热情奔放和正在探索途中”[13]。
从根本上看,青年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青年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青年学的任务就是探索这些一般规律,进而从理论上指导青年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从社会属性在认识领域具象化表现的角度发起的对青年本质的思考。
青年的文化属性及其产生的文化现象、文化内容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探析青年本质时,存在一种社会文化的思考维度,如文化选择、文化构造或文化过渡等。
从社会文化角度思考青年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青年是否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文化对青年本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青年的成长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现象,青年的文化选择对青年本质具有“塑造性”的影响[14],因此从社会文化选择角度界定青年本质有利于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青年的塑造作用。青年人的文化选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行为活动,青年文化行为的后喻性在于青年文化的改变是社会变革的序幕,青年文化是青年特定的生活方式,体现了青年对待社会的根本态度。这种对待社会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的本质属性。青年时期的结束标志着这一代人整体性的社会地位的转变,他们成为一个社会整体或文化整体,并进入社会的主导力量之中,推动社会文化甚至整个社会的变迁。人的成年和成熟问题,究其本质只不过是文化的正常传递罢了。正因如此,只有有效地完成这种文化传递的仪式,青年人才能真正地走向成人和成熟。
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如果说青年是特定的亚文化主体[15],那么青年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不仅扮演了创造者和承担者的角色,也承担起传播这些特定文化的责任。无论是对青年的单学科认识还是多学科认识,都离不开社会文化赋予的“青年人形象”。青年在这种被赋予的形象中,与社会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获得了社会文化,并受到了这些社会文化的影响。首先,青年本质处于人的本质的构造阶段,青年的社会文化亦受此影响;其次,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实践关系,直接催生出青年的社会文化;最后,我们可以把青年本质形象地比喻为在人的本质基础上构造着特殊的“方程展开式”。决定这种“方程展开式”构造的变量因子,在某些方面深刻地受到了青年与各种社会文化交互中产生的影响,这种交互关系可能是青年的文化环境,也可能是青年的文化行为。“人的本质是文化构造的结果”[16],社会文化对青年本质的塑造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有学者从人的社会关系中考察青年的本质,把青年的社会关系摆到了对青年本质问题思考的突出位置。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青年的社会关系,才能代表青年最本质的属性。
青年群体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交互方式是青年的突出特点[17]。所以,我们可以遵循的一个方法是:将青年本质放在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中去追问,或许能找到些许端倪。“这里,青年心理、生理的一系列特点,固然构成了青年本质的不可或缺的方面,但和青年这个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性相比,它们都属于次级地位”[18]。这其中包含的逻辑依据在于:从事物存在的时间上看,社会的存在先于青年的存在;从人的社会化过程看,青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其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从青年社会关系的结构看,青年群体关系是青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是影响极其广泛的和有深度的社会活动,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因此,青年的本质应该聚焦于青年的社会关系范畴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青年本质究竟为何物。
青年本质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要从人的主体性结构进行考察。作为青年学的“青年”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青年”概念密切相连,却又不能完全等同起来。青年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方面都可能成为青年独特的属性。有学者认为,通过处于相邻阶段的人比较来看,尽管青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某些时候是独特的,但是只有社会属性方面的特征才能“最根本”地代表青年[19]。人的社会属性究其根源都是以社会互动关系的外化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这种交互关系既包含了社会教化,又包含了人类的个体反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的交互关系是均衡的,所以青年的自我内化过程也是青年社会化过程的必要一环。
研究青年本质必然要从人的本质着手,充分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青年本质和人的本质一样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包含了物质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有学者认为,把青年本质归为“纯理性的”抑或“纯个人意识的”,都是离开人类的生产和历史活动的空谈。青年本质是青年时期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下的“步入社会的过渡性、适应社会的继承性和改造社会的开拓性”[21]。青年的本质属性与人的根本属性具有一致性,青年群体与其他人群共同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是,青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社会群体,这种特殊尤其为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地位所体现,就其外在表征而言,可表现为突变性、边缘性、矛盾性和可塑性[22]。
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探析青年本质,其视角更加广阔、更加立体。我们可以把青年本质视为一种较完整的社会关系,如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与民族的关系等。所以,对青年本质的考察,也需要放在一般的人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不能脱离青年的社会性、现实性、具体性、历史性来认识青年及其本质。
青年作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精神属性,作为特定年龄的人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殊精神属性。这种独特的精神属性从侧面反映了青年本质,如有的学者认为青年本质“是青年人的灵与肉的有机结合”[23],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精神属性考察青年本质。
在青年学概念体系中有很多关于青年的隐喻,如把青年视为“太阳”“希望”“未来”。在青年学的研究工作中,隐喻不单单是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出现,而且也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而存在,是研究者把握研究对象、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些从精神属性的维度思考青年本质的观点,在研究方法上是对青年本质概念“隐喻分析法”的应用。隐喻分析是与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相区别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对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把握不是建立在逻辑的推理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似性”之上。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毛泽东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4]。这称赞青年的名言生动形象,广为人知。邓小平1956年9月16日在党的八大上说:“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25]。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6]。这里把青年的社会作用提升到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1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27]。这里指出青年承载了希望,这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
在青年本质定义为“希望和未来”的观点中,通过隐喻将青年的“朝气蓬勃的精神”直接升华成“希望和未来”,其本体就是青年本质,这个喻体就是“希望和未来”,这是一种把青年本质定义得非常高远和宏达的观点。
青年时期是集中学习的时期,也是应该奋斗的时期,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学习和奋斗去理解青年的本质。
学习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条件下,对人类思维财富的输入和输出过程[28]。列宁曾指出,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作为人与动物最显著区别的能力和特殊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青年本质。
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奋斗是青年将学习融入中国梦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等多个场合的讲话中谈到“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引用唐诗“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勉励青少年应当不负韶华、珍爱青春、努力学习、开阔思维、练就过硬本领、升华精神品质。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29],追求进步,不懈奋斗,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对青年最殷切的希望。新时代青年的个人梦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可分割,他们必将成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见证者。青年人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做到继续奋斗、努力奋斗、务实奋斗、艰苦奋斗。
学习和奋斗是青年知识和能力融合发展的过程。一方面,青年的知识和能力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青年个体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必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能力,却也是青年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青年的学习奋斗与青年的知识能力的融合发展也密切相关。知识要为青年所掌握、转化为能力,必须要通过学习和奋斗这一必然过程,青年在学习和奋斗中思考、在学习和奋斗中总结经验。李大钊曾经这样强调学习和奋斗的重要性,“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30]。
青年人普遍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创造。我们可以把青年称之为时代的创造者、弄潮儿,把创造视为青春的根本属性,把创新视为青年的特殊品格。创新性和创造性是青年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如果把青年本质看作一种创新创造精神,那么“创造本质是青年质的规定性”[31]。
人们对青年的创新创造精神做过许多阐述。高尔基曾经这样描述青年的创新创造精神:“我们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32]。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33]。1900年5月,27岁的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这样礼赞维新青年:“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34]。1916年5月,27岁的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弃罪恶之我,迎光明之我;弃陈腐之我,迎活泼之我;弃白首之我,迎青年之我;弃专制之我,迎立宪之我;俾再造之我适于再造中国之新体制,再造之中国适于再造世界之新潮流”[35],这同样指出了青年人的创新创造本质。为了唤醒民众觉醒,激励青春,奋起直追,打造青春之中华,三个月后,他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写到:“一切之新创造,新机运,乃青春独有之特权”,“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春之觉醒与否卜之”[36]。在李大钊看来,青年朝气蓬勃,拥有摧毁一切旧势力、创造新世界的力量和热情。
此外,有学者主张将青年本质视为“责任和担当”,还有学者将青年本质视为“可塑性”“开拓性”“继承性”。他们都是从人的精神属性的不同维度分析了青年本质。这种分析使人们对青年本质的认识简单、直观、准确、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了青年本质命题的灵动性和形象性,也丰富了对于青年本质的论述类型。这无疑有助于青年工作者从多角度把握青年现象、表达青年工作主张,也有助于青年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青年学理论。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者存在有机联系,是内在统一的,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三种属性结合的维度分析青年本质。
从人的发展矛盾角度看待青年本质,是辩证法在青年发展中的实际运用。人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矛盾,人的本质是一种矛盾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在青年中表现为:青年个体和社会群体相互整合的矛盾,青年的现实性需求和理想追求相互整合的矛盾,青年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互整合的矛盾。换句话说,青年的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矛盾不断整合的过程,“正是它们完整结合和矛盾统一,使得青年具有独特的色彩”[37]。有学者提出,青年本质是“生物成熟与社会成熟、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现实存在和未来前景”[38]三对矛盾,这三对不同的矛盾彼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统一,共同服务于青年人的完善和发展。
青年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青年自身就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特殊矛盾体,青年的本质特征以揭示青年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矛盾为使命[39]。从人的发展矛盾角度看,青年本质是由青年内在矛盾构成的、比较深刻的、稳定的区别于其他人群最显著的象征和标志[40]。这些内在矛盾造成了青年本质的差异性特征,差异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可能是青年生物发展成熟与青年社会关系发展成熟的不统一,青年强烈地渴望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主体力量,这些矛盾冲突甚至可能会发展为代际冲突。这些差异性特征造就了青年所处的特殊地位——渴望与社会融合、却无法立即与社会完全融合的矛盾。
除了看到青年发展中的矛盾性,我们还要看到矛盾背后蕴藏的统一性。学者们通过多学科研究,广泛地挖掘青年本质。有学者将青年本质界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青年会受到思想政治的熏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在自我完善中实现了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41]。青年本质可以解释为青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42],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及其驱动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意识等诸多因素的总和,青年本质是“青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开始介入实践活动中的辩证统一”[43],等等。这些观点实际上是从矛盾的角度认识青年本质在青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上的辩证统一。
归根到底,“矛盾”只是一根线罢了,这根线把“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颗珍珠串起来,将这三大属性维度放在了矛盾的视角中去研究和讨论,是对三种属性维度的概括性描述,是一种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引入青年本质的研究方法。
学术界除了通过矛盾视角将三种属性进行结合的观点,还有一些将青年本质与三种属性直接进行结合的观点。
界定青年本质时,有学者在青年本质属性前添加了修饰语。比如,青年的本质属性在于日趋成熟的社会属性、急剧变化的自然属性和逐步完善的实践属性[44],“尊重并积极应对青年急剧变化的自然性,激励并努力促进青年实践属性的完善,引导并推动青年社会属性的成熟”[45],等等。把这些属性的界定按照作用和功能划分,具体又可以分解为自然特征、能动特征、直接特征、固有特征、典型特征、最根本特征、实践性特征、完美特征、优势特征等。
当青年本质与三种属性直接结合时,往往伴随着“异时性”特征。根据马克思的“人类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观点,作为劳动者的青年和作为认识主体的青年,达到成熟标准的时间不会像螺丝和螺母一样完美重合,这种“异时性”特征使青年对现状产生了强烈的不适。作为劳动者的青年,为了适应劳动,会在自我认知水平上进行迭代和更新。这种“异时性”从何而来?事实上,这要归因于社会上的每一名青年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总是处于三个完全不同的时间领域,即代表过去的经验领域、立足现在的存在领域和启示未来的发展领域。与此同时,这种“异时性”特征还广泛地存在于青年的自然活动、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
此外,还有学者从青年文化运动、青年社会参与、青年价值观、青年科学活动、青年政治参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对青年本质做出阐释。这些说法的优点是,通过添加修饰语和界定词的方法,在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界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化和具体的描述。这种界定方法对青年本质的接续性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青年本质作为一个由“青年”和“本质”两个概念组成的复合概念,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出发,在分析现有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关于青年本质的分析框架,即青年本质的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以及三种属性的有机结合。
第一,要善于解析和利用青年本质每一维度的属性优势。通过研究发现,这个四维分析框架,每个维度各具优点和特色:自然属性维度的青年本质概念特征是内涵相对较少、外延广阔,其优势在于为更广阔的青年本质比较研究奠定基础;社会属性维度的青年本质概念特征是内涵丰富、外延较少,其优势在于全景式地深入挖掘青年本质内涵,展现青年本质概念变化的历史动态性和人文属性;精神属性维度的青年本质概念特征是将内涵限于特定的精神领域、划定于特定范围,其优势在于展现了更灵动和极富想象力的视域,精神境界上更宏大;三种属性有机结合的维度,则较好地将自然属性“外延广阔”、社会属性“内涵丰富”以及精神属性“境界宏大”的优势完美地融为一体。
第二,要重视青年本质的精神属性维度。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界很多观点并没有严谨地从三种属性有机融合的维度界定青年本质。在研究的现实性上,大部分观点较多地关注了青年本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精神属性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忽略青年精神属性的界定思路,不利于未来青年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对青年精神世界的正向引领。
第三,要用整体且系统的观点界定青年本质。理论界存在孤立和片面地看待青年本质的现象,部分观点没有将青年本质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认识论上讲,如果我们致力于将青年作为整体的青年进行研究,将青年学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整体进行研究,就必须将青年本质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探析。因此,如果只考虑某一维度的框架,难免顾此失彼,在研究视域上产生缺憾和不足。搭建四维分析框架,不仅能够对于青年本质的现有观点进行有效的概括,推动青年本质研究范式的创新,而且能够在新的范式中孕育出关于青年本质研究的新观点,即关于青年本质的整体且系统的观点。
综上所述,青年本质不是一种假象,而是“映现在自身中的存在”,是对现实中“映现”的积极扬弃。我们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映现”直接等同于青年本质,从而把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青年作为人,其本质应该以人的自然属性为血肉、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根骨、以人的精神属性为精气。自然属性是青年作为人的生理基础,社会属性是青年成为人的活动反映,精神属性是青年具有人生意义的境界升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者有机联系、内在统一,最终汇聚成青年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