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策略探究

2023-01-09 05:36李元恒马锁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李元恒,马锁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甘肃 兰州 730070)

为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国家在2019年发布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学校推动1+X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1+X制度之间的匹配性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一、1+X证书制度解读

1+X证书制度实际上指的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培育高职院校内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学校鼓励学生获得自身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根据专业情况考取多个职业技能证书,不断充实自我,提高人才竞争能力,减轻就业压力。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跨专业报考关联职业证书,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考取初级会计证书和计算机证书之后,也可以报考中级会计师资格证、税务师证书等,1+X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权,也让学生在未来就业时面临更多的选择[1]。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1+X制度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为例,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为未来管理会计的转型提供了发展机遇,学校也要迎合“智慧财务”的发展趋势,做好会计专业的发展定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会计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角度分析,业财一体化促进了财税业务处理等岗位的产生和发展,这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学生从以往的财务核算、财会监督等岗位提升为兼顾数据分析、综合管理的岗位,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维。所以,学校必须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思维模式做出调整,提升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鼓励学生考取更多职业技能证书[2]。

(二)丰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推出1+X制度之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与助理会计师证书。当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被取消之后,学生就只能考取助理会计师证书,以2021年甘肃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助理会计师证书平均只有不到10%的通过率,这说明对于会计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考取该项证书的难度很大,可以顺利考取证书的人数不多。随着1+X证书制度的落实,学生可以考取更多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同时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技能知识,了解不同领域。此外,1+X证书制度下的资格证书与企业实践有着一定的结合,学生就业时可以尽快熟悉业务操作,提高自己在岗位中的适应能力,减轻就业压力。

(三)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以往的高职会计教学更注重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实践部分需要通过专门的实践课程来落实。1+X制度实施促进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其中包含了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落实了证书考核内容的有效实施。1+X制度让教学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X”技能证书的一线会计人员和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会计专业教学资源,这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帮助。

三、1+X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

第三批1+X试点工作中,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证书有6个,比如财务共享证书,相应标准中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每等级都会对应不同的学历层次,为实现学历证书和“X”证书的融合,要求会计专业教学期间必须实现“X”证书和教学标准之间的有效对接,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人才培养目标,两个证书都要有着高度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技能水平。1+X制度落实期间,如何将各个等级的证书考核内容与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如何掌握标准对接的具体程度,这是接下来教学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3]。

(二)课程内容与“X”证书考核内容没有互融互通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中,相对应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较为单一,且相关1+X证书标准制定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参与度较低,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与1+X证书制度标准匹配度不高,学生取得相关证书的难度较大。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再到成本会计,课程设置比较单调、模式化,课程内容不能与产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对接,参于考证的相关教材不能及时出版,上述因素均影响到课程内容与“X”证书考核内容的互融互通。

(三)现有师资和“X”证书没有相互匹配

教师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应届研究生为主。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自身缺乏在一线企业实践锻炼的丰富经验,导致无法有效地将1+X证书考核要求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在岗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虽然参加1+X证书课程培训,但未真正用心钻研1+X证书与目前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异同点,未能融会贯通地将“X”证书标准运用于教学实践。部分教师仍然沿用原有教学模式,这对于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形成了一定阻碍。此外,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实行1+X证书制度,聘用校外企业导师作为任课兼职教师,然而兼职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繁忙,也未能将企业一线实践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师资水平是导致“X”证书制度落实的关键因素。

(四)专业学历证书和“X”证书的学习成果转换机制不完善

1+X制度下,学生在校期间修满所需的学分后可以得到学历证书,经过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后也能获取职业技能证书,但是其中的学习成果如何认定,以及成果如何转换,这方面目前缺乏相应的制度。线上有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学分银行”,但相关的操作措施与制度内容不够完善,所以学历证书和“X”证书之间的学习成果转换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会对1+X制度的高效实施形成阻碍。

四、1+X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策略

(一)实现“X”证书标准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相互对接

1.重新定位专业课程能力目标

将两种证书的标准相互对接,比如在财务共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该证书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初级、中级、高级等几个职业能力要求等级。中级能力要求学生在考取证书期间必须了解“物流市场调研”“客户开发计划与实施”等14项工作内容在内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字化职业能力。

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导向,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在顺应未来财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依托1+X制度的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初级证书,确立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导向的理念,深入分析报税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分析了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突出在财务共享发展趋势下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财税核算能力,可以完成期初建账、财税审核与纳税申报等工作,同时也要学习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学生还应具备服务办理能力,可完成企业变更注销与发票申请使用,协助企业办理社保和公积金等业务,也要具备智能化财税应用能力,可以完成智能记账与审核等工作[4]。

2.对专业定位进行充分调研

1+X制度引入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人才供给侧的矛盾问题,而专业定位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需明确育人方向。大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环节完成返校之后向指导教师表示自己所接触到的会计处理工作,与学校内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在岗位中必须耗费时间重新学习知识。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必须强调会计课程的共通性,同时掌握各个行业内的财务工作内容,以及企业内财务工作上的差异性。比如制造业企业收入与成本的确认会是十分重要的会计处理问题,但是在银行或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行业的企业内,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减值损失确认却是更重要的会计处理问题。此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会计制度内容也有所差异,而大规模企业与小规模企业的会计准则也会存在明显的不同。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一般会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而完善教学内容,比如通常以制造业企业财务工作为基础,这就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供给将会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所以,学校在专业定位时必须与行业协会相沟通,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当地的人才缺口情况,掌握接下来5—10年的重点发展行业经济体量,了解小微企业5—10年的发展规模,从中分析会计岗位需求缺口。学校向招聘网站提出关于大数据分析的需求申请,以此完成专业定位,区域内建立专业联盟,实现高职院校、行业发展协会以及企业间的高效沟通与信息共享,从中分析学校办学优势条件,最终精准的找到专业定位。

(二)梳理课程知识点,打造模块化学习单元

1.梳理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点

高职会计专业需要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专家与教师一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探究“X”证书对学生提出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找出其中的技能点,将课程内逻辑关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组合,最终形成技能模块,再将模块中的知识点和专业课程内容做出对比,其中融入行业内的新技术,补充空缺知识点,完善课程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优化课程体系。

2.分解与归纳学习模块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形成了“岗证赛”相融合的会计课程体系,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与岗位技能、职业技能证书、技能大赛的相关内容相融合,学校在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之后,召集来自企业的实务人员和行业专家进行岗位工作的分解,对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容与要求加以分析。专家组还需要分解“X”证书的考试大纲与职业技能竞赛内容,提炼并归纳其中的任务点和考核点,然后对学习模块进行排序组织,调整以往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岗位任务模拟,从而对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进行补充,确保课程设计更加合理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体系就需融入岗证赛,要求学生完成原始凭证的审核与账务处理、台账编制与报送、成本核算、财务预算执行、税务筹划、资金管理等工作,在任职环节,学生应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X”证书要求学生了解《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纲要求,提升个人数字化技术水平与业务处理能力。在竞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用友U8V10.1软件,其中涉及到总账、固定资产、报表、应收应付等模块,考核学生业财一体化综合应用能力,学会使用企业软件和平台去模拟会计工作环境,考察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5]。

学校应意识到掌握会计信息化操作是学生就业必备的职业能力,也是会计岗位的招聘要求。学习该课程的前提是理解会计与财税基础知识,掌握账务与报表分析的基本处理方法。所以学校在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同时,也应当开设“税法”“基础会计实务”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随后再将课程设计进行延伸,使其与业财结合,学校将“X”证书等级分级纳入课程体系,比如将会计信息化分解为三阶段的分段课时,每阶段课程需要与业财一体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方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业财结合课程阶段开展项目化课程,以任务为导向,对学生采取小班化教学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模拟竞赛环境,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提高双师型师资比例,增设与“X”证书相关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应加强专职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需从企业内引进兼职教师,同时鼓励学校内的专任教师充分利用课程实习与培训的机会,前往企业参与实践学习,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用更加完善的奖励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前往企业参加锻炼,例如在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内对于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提高个人执业能力,加大科研力度,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实践,积累业财融合教学内容素材,提高双师资质。随着1+X证书试点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对1+X的试点工作还在不断探索,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还要承担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等工作。作为一名导学者,教师应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教师应清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X”证书的考核要求,根据1+X证书制度的实施情况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手段,联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优化作业形式,使学习任务模块更加丰富,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积极性。

以往的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将精力放在日常繁杂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以及公共课中,其中必修课占比较大。为提高学生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充分掌握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对“X”证书分类教育加以改革,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比如按照学生兴趣与职业发展规划,重视注册会计师课程、职称等级证书课程、ACCA资格考试类课程的开设,再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增设拓展选修课,方便学生在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学校可以做出以下工作:(1)课程安排环节,应打破过去以行政班为单位的传统安排方式,采用以学生为单位的排课方式,旨在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处于更加真实的业务环境。基于行政班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会因为环境上的舒适感而难以与他人积极合作,这对学生团队协作、协调沟通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2)以完成教学标准为基础,实现传统会计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互换,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引导学生按照个人意愿选课,使1+X证书的试点教学更加灵活,突出1+X证书制度当中“X”证书的现实意义[6]。

(四)加强学分建设,实现学习成果的转换

学校应加强并完善“学分银行”建设,完成学历证书与“X”证书的学习成果转换,加强对学习成果的不断积累,经过社会化机制选择的“X”证书可以在校园网公布,方便学生自主选择。还应做好学习成果的积累与统计,将学生获取的证书等级和数量及时登记,再将证书录入“学分银行”系统,方便企业识别,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水平。此外,还应在1+X制度中制定有利于学习成果转换的政策,方便1+X证书制度的高效落实。

总而言之,现阶段1+X证书制度已经步入第一个总结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师建设的同时,还要根据1+X制度的落实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根据会计岗位需求,打造模块化学习单元,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专业证书与“X”证书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收录证书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