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芳,陈 明
(1.菏泽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15; 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山东 菏泽 274000)
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程中,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要发挥好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夯实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1]。高校校园是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宣传主流价值理念的重要举措。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将校园建设成为文化氛围浓厚、主流价值彰显、特色优势鲜明的育人阵地,对推动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普遍共识,也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理念,要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内容理念创新为核心、环境氛围建设为依托,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厚特色优势、浓厚环境氛围的校园文化,整体提升校园文化质量,为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培育彰显人文精神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育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传播主流价值、凝聚思想共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当前,国际局势的深刻变革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产生强烈冲击,自媒体的普及应用与多元文化的传播,对校园主流价值观念产生较大影响。地方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主流价值引导,深入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多途径、多形式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义,进而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
当前,地方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已有所重视,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但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制度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分工不明确,共建联动机制不明显,以致校园文化建设合力难以发挥。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性不强。对各单位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不严格,缺乏督导监督评价机制,建设效果不明显;同时,缺乏后续的资金、技术扶持,以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性和持续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撑,当前,地方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观念、建设理念存在滞后性,对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性、心智特点等认识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内容逻辑体系。同时,地方高校的文化底蕴不深厚、特色不明显。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为主,对其他优秀文化有待深入挖掘传承;对区域优秀文化的宣传融入不够,没有有效契合办学定位来展现办学特色。
环境氛围营造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地方高校在线下物质文化育人环境建设上,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的整体布局还亟需优化,校园景观建设文化氛围不足,缺乏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陈旧、粗俗,形式僵化、老套,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以致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强。在网络文化建设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学校与师生协同共建的氛围格局有待形成,环境育人氛围不够浓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整体化、系统化工程,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地方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理念创新、载体形式等三个方面为着力点,其中,制度建设是保障,理念创新是核心,载体形式是手段,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共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制度建设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制度建设是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地方高校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从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协同发力、在校师生广泛参与、社会力量辅助的校园文化共建联动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提供高效的制度保障。
1.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成立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统一领导机构,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做好规划设计,明晰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二是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有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的责任分工,稳步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三是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纳入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年度考核中,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2.要发挥学校各部门、教学单位协同共建作用
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比如,学校发展规划部门要立足实际起草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严格督导学校其他部门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宣传部门要为校园文化建设把好舆论关口,守好线上线下舆论阵地,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校各教学单位在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战略和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组建一支展现本单位特色风采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
3.要发挥在校师生的主体作用
一方面,要发挥高校教师的智囊和引导作用。激励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智囊作用,使其为学校建设发展多出“金点子”,提供“新路子”。同时,要发挥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比如,思政课教师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实践教学,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其中;专业课教师可利用专业优势和与学生间的亲和力,对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创建做好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高校学生要积极投入到文明校园、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食堂等创建活动中,以文明素养提升、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言行举止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此外,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实践体验、培育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内在保证。
4.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辅助建设作用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合作,在与社会深度合作中提升办学质量。其一,地方高校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地方高校要将社会优秀企业的建设经验、资金引进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资金支持,同时,地方高校要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智力团队推出去,为社会企业发展进行党建、技术等领域的指导,扩大地方高校的影响力。其二,地方高校要发挥校友会、理事会的作用,鼓励校友会、理事会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为学校发展资助资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筑牢校园文化主流意识主阵地。地方高校要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区域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特色定位为突破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逻辑体系,把高校建设成为文化底蕴浓厚、主流价值彰显、区域特征明显、学校特色鲜明的立德树人主阵地,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地方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建设新时代校园文化,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时代价值,深入挖掘隐藏其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文化育人因素,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导向,地方高校要以此作为主流价值建设校园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贯穿国民教育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引领师德建设”[3]。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在课程、课堂、实践、环境育人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信念信仰。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深刻阐释其内涵意蕴,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筑牢师德建设的价值基础。
3.区域优秀文化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区域优秀文化是产生发展于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历史底蕴、鲜明特色、影响深远的先进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区域实际,充分发挥区域优秀文化的特色优势。其一,要将区域优秀文化与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将区域内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分别与学校体育、音乐等专业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专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二,要深入挖掘区域先进文化资源、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凝练典型事迹,使其有效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阐述,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4.鲜明特色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鲜明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出发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其一,地方高校要依据办学定位制定相应的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彰显技能应用的文化品格,地方医学类高校要凸显“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等品牌特色。其二,地方高校要建强各学科专业,凝聚专业亮点、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学科品牌,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提供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隐性育人功能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育人,在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向善的学习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校园环境的营造,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丰富建设载体,构建网上网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同心圆,努力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的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格局。
1.线上: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育人氛围
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安全关系到学校稳定、学生成长,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式,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其一,学校要健全各网络平台、自媒体建设。学校官方网站是面向社会的窗口,要加强官方网站建设,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将其打造成具有权威性、教育性、引导性的正能量文化阵地;同时,要加强学校的自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健全网络自媒体“微平台”管理,建立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定期发布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引领校园网络文化的舆论方向。在国家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利用自媒体线上互动形式,做好正面的网络宣传引导,营造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正向的文化氛围。其二,要激励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5]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制作具有专业特色、人文气息的高质量的短视频,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提升地方高校的知名度;要引导教育学生理性参与网络讨论,对错误言论要敢于斗争,对科学理论要积极宣传,提升网络认知力和判断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线下:营造氛围浓厚的物质文化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6]
地方高校要加强线下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其一,要注重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要整体谋划校园设施布局,使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布局趋于和谐、美观且富有特色,同时,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优秀文化等育人因素融入其内部布局中,建设具有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其二,要注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科学规划景观广场、园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合理布局文化场馆、文化长廊、道路、雕塑等人文景观,为学校师生营造宜学宜居的良好氛围环境。其三,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要组织举办多样化、高层次、富有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其情感体验。比如,发挥学校社团作用,在校内开展歌唱、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奉献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