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东 王美力 刘 巍 刘 琦
在现代科技馆体系中,实体科技馆(即通常说的科技馆)处于“龙头”和核心地位[1],其建设和功能发挥情况,对现代科技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科技馆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剖析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科技馆设立了“全国科技馆‘十四五’发展研究”课题,本文为该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为全面了解全国科技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情况,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本文的数据和分析主要来源于2020年投入使用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数据采集系统”,2010、2012、2015、2017、2018年自主开展的5次大规模的全国科技馆问卷调查,以及近年来多次的实地调研。调研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浙江、河南、安徽、贵州、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调研过的科技馆包括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科技馆。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科技馆345座(1)本文中“科技馆”是指采用国际上科学中心的模式,以互动体验型和动态演示型展品为主要展示和教育载体,以科普展览为基本功能,同时具有其它普及性科学教育/传播功能,符合《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常年对全社会公众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科普场馆,即科学中心型的“达标”科技馆。,总建筑面积达399.2万平方米。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科技馆169座,占现有科技馆总数的49%,新增建筑面积137.6万平方米,另有在建科技馆100余座。科技馆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为科普服务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2016—2020年5年间服务公众累计30422万人次,同时,科普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常设展览展品创新研发能力逐步提升,仅2020年一年间,完成常设展览更新改造的科技馆共计78座,约占科技馆总数的22.6%。二是短期展览、巡回展览、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实现常展常新。2020年全国科技馆馆内展出短期展览共计541个,巡回展览700余站(不包括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展出数据),馆内举办教育活动的次数达到7.5万次,服务公众达到909万人次,教育活动开发项数达到7503次;另在馆外举办教育活动9379次,服务公众超过600万人次(不包括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服务公众的数据)。三是众多省级科技馆勇挑重担,统筹本省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运行与发展,科技馆的龙头作用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十三五”时期,科技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上述成就,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科协系统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各级科协、科技馆的开拓创新,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开创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科技馆建设与发展。一方面,科技馆免费开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约3.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将近8亿元,并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公共科普服务公平普惠。另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科技馆建设,在基础建设方面统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例如,“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馆数量增长率高达2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政府统筹援疆项目等多方力量,将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及时解决科技馆运行保障问题,科技馆的数量增长了将近1倍,较“十二五”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其次,注重展教资源创新研发,开创科技馆科普供给侧改革新局面。各地科技馆愈发重视创新研发,着力改善展览展品同质化问题,在常设展览改造、短期展览策划、教育活动开发、影视创作方面推陈出新。例如,“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馆累计完成“太空探索”“信息之桥”“华夏之光”“儿童科学乐园”4个常设展厅更新改造,创新举办“科学之夜”活动,实现科技馆服务公众模式的新突破,发起科技馆联合行动,举办“科学实验挑战赛”,参与的科普场馆达357家;上海科技馆推出优质临巡展33个,创作完成19部影视作品,其原创科普影片《中国珍稀物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科学中心在“十三五”期间先后从澳大利亚国家科技馆引进“数学魔力”展览,从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引进“创想空间”展,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进“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展、“星球奇境”展等共计10余个大型国际巡展,取得良好科学传播效果。
第三,创新管理方式,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如重庆科技馆针对的展品维修中存在的维修人员“等、推、慢”等现象从而造成展品维修不及时、维修质量不高这一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维修人员的绩效由维修的响应时间、展品使用部门的评价等因素来衡量,极大地提升了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黑龙江省科技馆制定实施《常设展厅展品量化检查及实施细则》,展品完好率较之前提升1.1%,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虽然科技馆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总结出一系列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科技馆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传播力度不够、优质展品供给不足、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科技馆数量仍然不足。根据《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截至2020年底,全国适宜建设科技馆的地市级及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超过50万人)共290个,但尚有112个城市未建成科技馆(占38.6%),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就近参观科技馆的需求。
二是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截至2020年底,在适宜建设科技馆的地市级及以上城市中,2020年东、中、西部已经建成科技馆的城市占比分别为70.6%、59.0%和53.4%,东部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科技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依旧存在。
三是中小科技馆科普能力亟待提高。已经建成开放的部分中小科技馆,受财力、人力、科普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存在展览展品陈旧、更新改造乏力的情况,线上科普服务及资源开发能力也表现出明显不足,科普功能的发挥还不甚理想。
目前国内许多科技馆侧重普及科学知识,而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力度不足、方法有限、效果欠佳;缺乏对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研究与总结;仅追求观众参观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爱程度,而对实际教育效果重视不足;展览展品设置和教育活动仍停留在简单地表达展品的科学原理与知识,而忽视引导观众进入观察、探索、思考的过程和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启迪,对科学精神的传播力度有待加强、传播方法有待改进。
教育是科技馆的首要目的、首要功能[2]。“展览是科学中心(即科技馆)最主要的教育活动”“科学中心与传统的博物馆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博物馆都有文物,而科学中心几乎没有文物,取而代之的是出于教育目的制作的展品”“科学中心的主要教育目的是让观众通过参与、实践了解科学的本质,主要的教育形式是体验,体验就是获得直接经验”“展品是展览的基石”[3]。简而言之,科技馆引导观众通过对展品进行操作、体验,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实现科学认知,这也是科技馆的本质特征。因此,展品是科技馆的基础、赖以生存的根基,但各地科技馆中有相当数量的展品未能体现科技馆的本质特征,存在为互动而互动的现象,同时,存在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应用不当的问题,削弱了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标准化的主要效益在于为了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预期目的改进他们的适用性、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4]。我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但科普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17年才成立,目前科技馆领域现行国家标准仅有《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规范》《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科普信息资源唯一标识符》,行业标准仅有《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团体标准有《绿色科技馆评价标准》等少数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科普资源开发、服务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仍然欠缺,导致出现科普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科技馆运行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科普资源研发创新和科技馆科普服务水平的提升。此外,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审查等工作需要深厚的标准化业务基础,然而科技馆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标准化意识普遍不强,标准化的相关专业知识欠缺,严重制约了科技馆的标准化工作。
“十四五”期间,科技馆既要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期间,科技馆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也对科技馆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际角度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5]4。大国博弈带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动荡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势头减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深层结构重组。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面对更加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复杂国际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个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下,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及面向2035年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主题,把科技创新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5]5-7。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馆在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理应为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作为我国“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7]。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依托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等设施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8]。这些理念、思路、目标和要求为科技馆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指引。
面对新形势与新要求,需要制定科技馆事业的发展目标,为做好科技馆各项工作提供指引。
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落实《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的要求,到2025年,全国科技馆整体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科技馆不均衡现象得到改善,推动每个地级市建有1座科技馆,科技馆展览策划、展品设计和展览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简称“三基地一平台”)[9]建成并有机融合;科技馆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明显提升,科普能力明显提高。
“十四五”期间,科技馆将履行新使命、实现新发展。结合当前科技馆建设的新形势与新变化,提出发展对策建议,以推动科技馆事业创新升级。
一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0]指示,深刻认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各地方财政应持续增加对科技馆建设和运行的经费投入,并将科技馆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央财政通过免费开放科技馆资金补助等形式加大对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科技馆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公益性科技馆获得社会各界的捐赠与资助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及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专业性科技馆。
二是推动每个地级市建有1座科技馆, 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区域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鼓励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科技馆的建设;培育5~10家卓越科技馆,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场馆覆盖率和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推动展教场地设施不足、科普功能薄弱的中小型科技馆改造和改建。在促进综合性科技馆建设的同时,推动具有专业特色、地方特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建设,突出本地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场馆结构布局[9]。
三是加大对中小科技馆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省级科技馆发挥主导作用,在展览展品研发和巡展、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包共享、科普影视作品制作、场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向中小科技馆提供支持。以捐赠、共建、集成等方式,帮助中小科技馆展教资源更新迭代和量质提升。
一是突出科普资源供给的引领性。围绕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公共安全健康等主题,开发多种形式的展览展品,鼓励设立常设展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及时宣传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核心科技及前沿领域,加强防灾减灾、公共卫生与健康等方面展示。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强化引领作用。在策划推出高水平的常设展览及短期展览的同时,围绕科技馆展览展品,依托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爱国卫生运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节事,面向公众开发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增强对科学家精神、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核心科技与前沿领域以及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宣教。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第一时间做好政策解读和知识普及,并配合开展舆情引导。
三是发挥平台功能,汇聚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有条件的科技馆应加强科学教育方法研究,发挥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功能,与全国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联合开发关于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展览展品、教育活动及其资源包、数字化科普资源、科普影视作品、文创产品等,形成多主题、模块化、菜单式的科学教育资源库。
一是通过会议、培训等形式,使科技馆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深刻认识科技馆的本质特征、使命和宗旨,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展品更好地发挥科普功能。
二是发挥科普展教资源研发中心的协同创新载体作用。已建成的科普展教资源创新和研发中心,如“中国科技馆—清华大学展品设计研究中心”等,“十四五”期间应持续发挥其协同创新载体作用,加强联合攻关,资源整合,提升包括展品在内的科普展教资源质量。
三是创新展品研发模式。基于科普展览展品非标的特点,参照科研项目的方式,实施展览展品项目“首台套”研发模式,促进新技术应用。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采取委托研究或合作研究等形式,强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展教资源。
一是研究建立科技馆领域标准体系,紧密围绕《规划》,建立科技馆领域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明细表,明确标准制修订路线图,为科技馆标准化工作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加强多维标准的建设,建立科技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结合的多维标准,及时将先进适用、符合国家标准制定范围的其他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三是分级分类制定科技馆领域标准,加强标准预研,既要抓紧研究科技馆领域的基本标准化问题,尽快制定基础通用类的标准,为其他标准的编制提供依据,又要聚焦科技馆基础设施、展览展品、教育活动、观众服务、信息化建设、服务评价等具体领域,研编重点和急需的标准。
四是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推进已发布实施的科技馆领域相关各级标准的宣贯工作,组织召开标准宣贯会和培训会,面向标准使用单位进行指导,确保标准顺利实施。
五是探索科技馆标准化社会协同机制,引导科普场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相关企业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标准化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批科技馆建成开放到现在,还不到40年的时间。时间虽短,但科技馆在我国得到良好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后,科技馆发展迅速,深受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潜在的创新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新发展格局,科技馆应主动应变、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