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浩然 尹梦帆 张弘毅
人们往往处于选择两难的困境之中,对于经济学而言,它的核心问题是关于资源何以配置,即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怎样将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做出最佳的分配。如同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支配着劳动力、财产、货物等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流动,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但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商品价格上涨,某企业一家独大的现象,最终还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竞争。进入二十一世纪,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仍生在我们的身边,并困扰着我们。自2020年5月份以来,海运价格直线攀升,甚至不少航线“一柜难求”现象频现,这给企业出口方面造成不小的压力。对这些现象进行探讨,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些关于资源配置的结论,资源配置是如何发挥作用,让社会中有限的经济资源实现合理的分配呢?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家看来,主要依靠价格和竞争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当某个生产部门的资源分配不均时,价格以及利润就会发出信号,使其生产总量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如果分配过多会导致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利润减少,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供给方会因为在该领域无利可图,一部分会从这些地方转移出来;当分配不足时,会造成供不应求,价格由此上涨,利润增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又有部分供给商会流入该市场,之后又随着流入的资源过多,利润减少迫使部分资源流向其他生产部门。由此从长期来看可以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动态的合理分配,使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趋向均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海运价格大幅上涨这一现象,是因为全球的大宗货物贸易大部分是靠海运完成的,并且需求量较大,商业贸易对海运的依赖度较高,替代品却很少。为没有哪一种运输方式具有海运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对海运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这大大增加了对集装箱及海运的需求,又导致了海运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海运的价格大幅上涨也只会导致需求量的小部分减少,需求依旧火爆,负责海运贸易的公司依然能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以此盈利。[1]的运输需求,较少的集装箱、海运资源难以合理配置,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致使海运价格上涨,归根到底还是资源配置的问题。
在我们所处的市场上,同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者之间,由于生产方面的条件并不相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效率也存有不同,进而导致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别。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者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占有率,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资源,实现其生产规模的增加,降低它的生产成本,扩大获利空间,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与之相反,那些成本较高的生产者就会在竞争中失去市场,并最终失去手中的资源,直至退出市场。这样在价格和竞争的指导下,又可以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分配资源。由于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市场,无需任何人插手进行管理,因此只要保持市场上充分的竞争,经济资源的配置最终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迅速展开,以致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技术和物质上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于是,人们将目光放到规模经济上。根据经济学的研究,大多数的生产部门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其生产的不变成本(包括建设厂房的花费、购置土地的开销)会被不断“摊薄”,从而使它每一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会不断减少,伴随生产的增加,平均成本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在这种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形成寡头市场的局面,由几家企业来负责将社会全部的生产,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商品,这会比形成很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更好,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平均成本会不断降低,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最大化,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宽带的普及、网民的不断增加,在这一大趋势中,规模经济也不单纯只适用于具体的生产行业,有一类商品和服务,特别是越来越普及的信息商品和服务具有这样的性质:当消费同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越多时,这些商品和服务越有价值。使用具有这样性质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形成一个网络,当其他消费者购买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加入这个网络时,就会获得额外的价值。[2]经济学家把拥有这种特性的产品称为网络产品,把这种因为消费行为产生的价值溢出效应称为网络外部性,这也是在现代市场上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地发生在互联网行业中的电商领域。
在2020年12月,某大型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由于其在网络零售平台市场上乱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被市场监管总局展开立案调查。自2015年以来,A公司滥用该市场支配地位,对其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是指具有优势地位的电商平台以种种明示或暗示手段,要求合作商家只能入驻自己这一家电商平台,不能同时入驻竞争对手平台,商家如果不配合,就不能获得平台许多优惠政策和优势资源的支持,甚至会被逐出平台),并借助市场力量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采取多种奖惩措施保障“二选一”要求实行,维持、增强自身市场力量,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3]调查表明,A公司实施“二选一”行为排除、限制了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竞争,妨碍了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不利于平台经济创新发展,侵害了平台内商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权益。那么为什么A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经很强还要知法犯法呢,为何还要“二选一”?总而言之,这一事件本质是它想通过“二选一”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消费者,放大其网络外部性,实现平均成本的递减,获利空间的不断扩大,这也是导致其涉嫌反垄断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这些曾经立志打破市场上不平等的企业,在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后,又妄图通过垄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这一矛盾的根源是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这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限制竞争,打击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着马歇尔难题:怎么样实现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有效、合理的均衡,达到生产效率最大化。应该去追求规模经济而宁愿扼杀竞争的活力?还是为了达到保持竞争活力的目的而去牺牲规模经济?从社会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二者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当某一个或多个企业形成垄断市场时,就成了价格制定者,其价格必然会高于边际成本即原有的市场价格,因此消费者剩余会减少,生产者剩余增加,但社会福利总体不变;当市场不存在垄断,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各个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边际利润,此时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相对减少,但社会福利总体不变。所以我们要从竞争与规模的角度去考虑马歇尔难题。有学者提出,有效竞争就是要统筹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有效竞争是适度规模和适度竞争的结合,有效竞争是克服“马歇尔冲突”的有效途径。[4]而当出现恶意竞争、垄断行为时,“看不见的手”就无法发挥作用,还是要依靠政府对市场监管的方法。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重视加强反垄断,通过强有力的反垄断执法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从美国1890年颁布《谢尔曼法》算起,反垄断法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垄断问题逐步显现,各国纷纷加强反垄断监管执法,强化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措施,并积极开展一系列执法行动,仅在2017至2019年的三年的时间里就对某国际大公司在就3次作出反垄断处罚,总计开出了82.5亿欧元的巨额罚单,垄断监管不断趋严。近年来,得益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动力的提升,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包容、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商业模式的迅速迭代,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贯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5]同时,平台垄断、竞争失序问题逐渐显现,“二选一”等限制竞争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更使得平台“竞争失焦”,企业从注重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为注重争夺有限的商家资源,削弱了平台经济的创新发展动力,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国家层面要规范和引导平台企业转换竞争赛道,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提升效率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提高竞争层次和水平,进而推动技术和产业深层次变革,使不断涌现新的优质平台企业始终成为可能,使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更有后劲、更可持续,拥有更加光明、更加繁荣的未来。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