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的起源发展与社会意义剖析

2023-01-09 01:21郭谂墨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山东形式内容

郭谂墨

(中国艺术研究院)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各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发展上的差异性,其在特色曲种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在山东,快书是其中流传较广且影响力较大的曲种之一,其以山东语言以及语音进行演唱,节奏较为明快,发展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山东另一种曲艺形式山东大鼓较为相似,均反映出流传在山东的民间传说等,对研究山东历史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一、山东快书起源

山东快书一般被认为起源于山东临清,属于山东特色曲艺的一种,不仅在山东,在华北以及东北各省中也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普及率也较广。在山东快书起源初期,其内容较为单一,仅以讲述武松的故事和传说为主,在当时又被称为武老二。在演绎形式上,一般以一个人的表演为主,表演者在表演时塑造一个形象或者一人分饰多个形象,其在节奏上较鼓词为快,被叫做快书,因表演夸张幽默,又有“滑稽快书”等称谓。在1949年6月后,快书著名表演艺术家高元钧在录制唱片的过程中,与相关人员进行研究之后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据考证得出,山东快书的最早起源距今已经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最开始,山东一带流传的曲艺形式为山东大鼓,而在山东大鼓中,有个近似于说唱形式的韵诵体,被称为捽缰调,常在“二行板”的演唱中穿插使用,艺人简称作“窜缰腔”。山东快书就是在窜缰腔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而山东快书在发展上与山东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东临清以及济宁地区,由于其境内有运河通过,临清和济宁作为其重要的港口码头,客商在此聚集较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文化交流,为山东快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从起源上来看,山东快书一般被认为与刘茂基、赵大桅和傅汉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后来的考证中,前两者已经被认定是传说,只有傅汉章才是山东快书的真正创始人[1]。

(一)刘茂基说

刘茂基是山东临清人,而临清也是公认的山东快书的发源之地。在传说中,刘茂基是明代万历年间人,由于其在武举考试中失利,没有获取功名。在回到故乡之后,刘茂基将当地最为著名的武松的故事进行重新编辑并演唱,成为山东快书雏形[2]。

(二)赵大桅说

在山东快书的起源中,还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为赵大桅说。赵大桅也是山东人,生活在清朝咸丰时期,在传说中,赵大桅是一个文人,但是其并没有考取功名,家境也较为贫困,仅依靠卖艺为生。由于赵大桅在编词上较为擅长,其在借鉴山东大鼓中的窜缰腔之后,将武松的传说利用顺口溜的形式进行演绎,在发展中形成今天的山东快书[3]。

(三)傅汉章说

在山东快书的起源中,傅汉章说流传最为广泛。由于山东快书的起源时间当下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而据山东快书的传统表演艺术家傅永昌和周同宾回忆,在清朝道光六年时,民间有十余个落第举子,在回乡的过程中途径临清,受到大雨阻拦,无法正常按时归乡,再加上其受到科举考试失利影响,其内心堆积较多愤懑之情,为发泄内心不满情绪,他们选择当地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武松的故事进行改编,将其以说唱的形式进行演绎。这十余名落第举人中有一个叫做李长清的人,将书稿带回交给自己的表侄山东大鼓艺人傅汉章来进行表演。而在傅汉章的苦心钻研下,《武松传》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在原有基础之上利用山东大鼓中的梨花片进行伴奏,在山东大鼓老牛大捽缰调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特有的韵诵体唱法,即山东快书原型。在道光十九年,傅汉章在曲阜林门会上正式演出,深受当地人们喜爱,并被邀请至孔府进行表演。据考证,傅汉章才是山东快书的创始人,其距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傅汉章也是当下记载的最早表演山东快书的演出者,其师弟赵震也得其真传,也是山东快书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因而在山东快书的发展中,绝大多数的快书表演者均出自于傅汉章门下。在清末民初,山东快书在发展上迎来了高峰时期,表演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代表人物数量也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出现了吴洪钧、魏玉河、卢同武、杨凤山、戚永立等一大批著名快书表演艺术家,在表演形式上也更为成熟,顶板和闪板也在这一时期被运用到表演中,唱白结合以及嵌词衬字的方式也运用较多,并且开始运用表情和动作,更从山东落子中引入大竹板配合铜板进行伴奏,来提升演出效果。在山东快书的代表曲目中,逐渐丰富出《石家庄》《十字坡》《闹公堂》《闹南监》《快活林》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篇曲目,还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串联表演[4]。

二、山东快书发展

对于山东快书来说,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发源时期

在早年间,尽管社会环境总体并不稳定,但山东省由于其区位地理优势,在曲艺发展上较为繁荣,山东大鼓中的梨花调、山东琴书以及山东渔鼓在这一时期内均得到快速发展。对于山东快书来说,其在这一时期内尽管刚开始发展,表演者与观众均较少,但由于其在演绎上较为简单,且趣味性较强,极具山东地方特色,很快便在各个地区发展起来[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山东快书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其中高元钧在这一阶段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以培训班的形式,选择一些天赋较高且对山东快书兴趣较高的人才来进行培训,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演出,极大地推动了山东快书的传播。在这一时期,山东快书又被作为宣传工具,代表作品有《抓俘虏》《三只鸡》等,极大地转变了传统曲目在内容上的局限性,丰富了快书表演的内容。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有着较大程度上的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山东快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后期也处于停滞状态[6]。

(三)改革开放之后

自1976年之后,山东快书重新开始发展,但相较于之前来说,无论是在影响力上还是受关注度上,均无法和从前相比。但随着社会上开始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山东快书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人们的可选择性不断增加。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形式和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于艺术表演的视觉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山东快书简单易行的表演在这一时期内的表演优势下降。再加上普通话的应用率和普及率不断增加,山东快书由于运用山东方言进行演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推广。

三、山东快书的社会意义

山东快书发展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曲目内容上,除传统的武松的故事之外,又加入了较多全新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曲艺历史上的经典内容。其集中反映出社会现实,更在其中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形式来看,山东快书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在民间艺术中占据关键地位,作为精神力量的一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经典曲目《武松传》为例,武松作为民间传说中惩恶扬善以及力量的化身,其反对阶级压迫,为平民百姓发声,可引发人民共鸣,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反封建、反压迫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灭亡速度[7]。

更由于其在表演形式上较为简单,且节奏明快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各类动员宣传中,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并且在这一时期,山东快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代表作品为《二曹大闹蒙阴城》等。部分快书表演者将身边发生的故事也编写进山东快书中,并通过文化活动来进行表演,极大地鼓舞了人民。而在1950年之后,山东快书的内容又加入了较多有关于社会现实的内容,在语言上较为风趣,更形成了歌颂英雄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

而在反映社会现实上,山东快书也起到较大的作用。以《武松传》中的石家庄一节内容为例,其在内容中讲述出新媳妇在嫁人之后的职责以及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人们可以在该曲目中直观了解到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尽管其中包含许多落后思想,但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人们也可起到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从山东快书的内容上来看,山东快书在语言表达上应用山东方言来演绎,语言较为风趣幽默,节奏较为轻快,在故事情节上也较为多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观看体验。并且在演绎内容中,包含较多体现劳动人民自信乐观精神的内容,更宣扬社会正义,传播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且语言通俗易懂,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更可受到鼓舞,有利于激发人们热爱生活,不断奋斗的精神,极大地反映出寓教于乐的各项要求[8]。

四、山东快书的弘扬和传承策略

山东快书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不仅反映社会现实,更为人们开展对于当时社会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新时期内,更要加大对其传承和保护的力度,针对其在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提升保护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大立法力度

山东快书由于其出现历史较为久远,距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尽管在过去,山东快书得到了长远发展,但在当下,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再加上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在当下的传播中存在较大问题。而随着我国不断提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我国也在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上加大保护力度。在2011年,我国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到法律法规中,极大地提升了保护力度。其次,政府加大了监管力度,建立了专门机构,根据我国实施国情,制定监督计划,提升监管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最后,从政府层面上来说,还需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树立人们自觉保护意识,促使山东快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内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9]。

(二)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在传承和保护山东快书的过程中,传承人占据其中关键地位。从保护现状来看,山东快书的传承人数量较少,年轻力量不足,不利于对山东快书的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针对于此,政府需加大对于山东快书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其开展保护和传承提供充足经费,更要为传承人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为其提供生活保障,更可提升其社会地位,提升其传承和保护山东快书的积极性。更可在教育阶段中加入关于山东快书内容,为山东快书做好人员上的支持。可与当地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设立有关于山东快书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由政府出面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其就业问题。还可将山东快书内容引入到学校中,设立专门课程,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对山东快书的保护力度。由于山东快书在创作上难度较大,且台词需要按照山东方言合辙押韵的原则进行编写,因此在曲本的创作上对于创作者的功底要求较深。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还需大力培养快书创作者,提升作品整体的创作质量。

(三)引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

传统山东快书由于运用山东方言来演绎,尽管凸显出山东当地特色,但也由于山东方言受众狭窄,使其传播受到极大限制。并且由于山东快书在宣传品类上较多,但艺术品较少,更缺乏精品,整体格局较低,意境上也缺乏高度,在传播上也受到较大影响。针对于此,可引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利用电视或者新媒体等,扩大其传播范围。在具体的实施中,当下山东已经探索出一定的方向。例如在2010年,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打造出栏目《快书故事》,利用快书形式来讲述群众身边所发生的点滴故事,收视率不错。还可在今后的发展中沿用该种形式进行发展,扩大山东快书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更可在发展中针对于当下大众流行审美对山东快书进行一定创新,利用多种形式来演绎,例如在山东快书中加入音乐、对口、小品以及动漫形式,来适应新时期内人们的审美要求,更适应全新艺术载体,更好地实现新时期内山东快书的传承和发展[10]。

五、结语

山东快书由于其自身特点,其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极大地反映出山东特色,人们可以借助于欣赏山东快书来全面探知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尽管从起源来看,山东快书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无论其起源于何时,其均对文化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要不断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传承和保护的力度,引入多种保护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形成了以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山东形式内容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