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阈下辅导员思政引领的改革创新*

2023-01-09 01:21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辅导员

刘 钊

(辽宁大学)

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下文简称“双一流”)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热门方向,也成为了各大高校争创更高排名、寻求突破进展的工作指南和奋斗目标。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公布,“双一流”建设开始了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和开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双一流”建设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五个关键任务,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放在了重要位置。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既是学校学科建设的新鲜血液,更代表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坚力量。

一、“双一流”人才培养中辅导员思政引领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对象就是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担负着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他们的思想政治方向和高度会深刻影响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育人方向,提高育人水平,落实育人成效是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由此可见,在“双一流”建设中对人才的思政引领工作尤为重要,必须培养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需求价值导向的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施者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承担者,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必须在“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中不断探索思政引领工作的新方式、方法,让工作起到实效。

二、当前“双一流”建设思政引领方面的现状

(一)思政引领工作方式未能跟随“双一流”建设同步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无论是生活水平、学习方式还是获取信息的来源都都有了很大变化,如性格发展多元化,文化接受多样化。如果仍然按照以往传统的相对教条的教育方式,不能与社会发展、学生变化相适应,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目前“双一流”建设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仍然相对固定,思政课程过程与内容仍然偏向强调理论,忽视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缺乏针对性。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限于班团会、理论宣讲等传统方式,学生大多时候只是像课程学习、完成课程作业一般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人而异的方式自然无法贴近现阶段人才培养需求,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如今的大学生,在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度更高,难以长期接受、消化较为枯燥刻板的教育形式,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情绪,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当前“双一流”人才培养未能切合思政教育导向

目前一些“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趋向功利效果:一方面,一些高校只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名气和影响力,在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下,培养出了社会成功人士、行业精英,增加了学校红利;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就业导向思想支配下,在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中,将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①。这两方面培养目标无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结果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不契合的严重后果。

(三)思政引领作用未能充分转化成实际行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保守,学习方式集中于在思政课堂围绕理论进行讲授,效果考核方式集中于试卷分数,导致学习和实践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强调口号和形式,相对于探索实际教育效果更侧重举行形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刺激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容易令他们感到厌倦,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就难以激发学生关注度、参与度和主动性。

(四)目前高校辅导员在思政引领工作方面存在乏力困境

虽然“双一流”辅导员队伍大多是比较优秀的硕士毕业生构成的,客观而言,当前辅导员工作量大、事务繁杂,特别是近两三年来,网络舆情、疫情防控、心理关注,都分散了辅导员很大的精力,辅导员面临精神压力和身体乏力的双重困境。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容易成为各部门布置工作的重要抓手,可以说,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都自然而然第一时间想要辅导员解决,造成“千针万线一根针”的现象。此外,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要承担学院学校的其他工作,多重身份导致辅导员在思政引领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高校招聘的是博士研究生辅导员,的确政治素质高、办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对待工作和学生也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中处理诸如个别案例、突发情况的能力也在增强。但是,由于辅导员被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困,缺乏工作能力的系统培训,即便接受培训,也难以从工作事务中剥离而专心学习,理论研究也呈现出“相关研究缺乏深度、没有实质性理论突破”的特点②,在缺少科学指导、系统培训和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对实际工作的分析和总结就会不足,面对思政引领这一需要理论高度的工作时,难免遇到瓶颈。

三、辅导员思政引领工作的改革创新方向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着力点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以下三方面着力点。第一,思政引领方向明确性。中国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坚实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道路,就是说创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提必须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流水平的大学和一流水平的人才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贡献,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入脑入心的基本方向。第二,要与学科建设发展相辅相成。在此要求下,相关思政工作应开发创新教育模式,以不断适应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进一步了解所在学科的相关背景、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对学科建设、学生学业发展、未来导向起到引领作用。第三,逐步明确辅导员工作的侧重点。鉴于各高校辅导员目前普遍存在工作内容多导致缺乏思政导向关注的状况,建议学校补充学生工作队伍力量,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鼓励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快速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中。专职辅导员在此方面投入的更多精力,一方面使能够实现具体的学生工作与相关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与整合,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与教师认同感,进而通过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专业素养深化高校辅导员的主体意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③“双一流”建设中的思政引领作用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也十分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育人水平

辅导员队伍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生工作的骨干,是与学生接触最广泛、联系最密切的中坚力量,因此,辅导员队伍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水平的政治素质、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献身精神、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应加强个人魅力建设,提高自己的形象,提高人与人的亲和力。这样,在“双一流”人才培养中,辅导员要可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向性要求,要求辅导员应当具备专业学科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明确思政任务,完善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效果。要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自身教育管理水平,要系统学习社会学和心理辅导,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更多专业知识,掌握情感沟通等基本技能,促进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辅导员育人水平的提升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时刻紧跟新形势下的新主题、新要求,关系到能否处理好新形势新要求下工作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合理转变,因此必须探索科学有效途径,努力打造专业强、适应性强的辅导员队伍,来顺应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并且对今后的工作路径和探索方向有前瞻性思考。高校必须不断完善、思考、研究、探索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提升,才能保证高校学生工作更上新层次,才能开创新形势下思政工作的新局面,帮助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更上新台阶。

(三)抓住重要契机创新教育活动方式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时刻不忘“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特别是以往接受度不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既能同时适应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特点,实现教育引导人性化,为学生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

因此,要在尊重大学生学习方式、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的情况下,积极在国家大事、历史事件、社会热点、校园文化中寻找契机,以学生感兴趣、能思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学生接受程度高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转为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进而转化为胸怀家国不懈奋进的力量。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小型班团活动把握注重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帮助学生进行个人价值和目标的定位,引导学生注意精神涵养和社会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远大的理想目标。

首先,利用热点事件契机。社会热点事件包含国家大事情、国际局势、党史学习,也包含百姓生活、娱乐新闻、校园事件,在信息多元化、便利化的今天,尤其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讨论,在此情况下,以发生热点事件为契机开展教育和讨论既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又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事件情况,进而通过对事件发生及产生结果的看法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进行正确的思考,产生正确的价值导向,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的了解、对国际比较的认识和对当年大学生使命和担当的思索。

其次,运用校园设施传递校园文化、输出教育理念。应当积极合理地利用校内所有的硬件设施,包括人文建筑、自然景观、生活场所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方面使教育活动活跃起来,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学习新感受,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想要传达的思想和内容融入校园情景之中,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常能由景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校园的情感、对母校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努力奋斗、刻苦钻研、建设学校的热情。

同时,针对“双一流”建设中对高水平人才建设的要求,将经济社会热点事件与一流学科学术研究的着眼点相结合,以创新组织班团会、研讨会、邀请专家教师进行讲座的方法,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鼓励广泛参与和创意创新,使学生在参与和准备班团会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能力,又能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领悟,自然而然地了解班团会传达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而领会教育意图,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自身专业所学与国家、社会所需的密切性,增强学习热情和使命感。

(四)带领学生走向基层,服务社会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双一流”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结合在一起,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为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贡献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在实践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变化的同时感受到人民生活的改善,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通过鼓励、带领学生进行家乡的红色故事进行探寻、对家乡的发展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基层志愿服务,将此类实践活动形成调研报告、工作心得、视频资料,使学生在实践中自然了解探索到答案和方法,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参与假期返乡活动、脱贫攻坚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撑材料。

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向基层,可以更多了解基层所需、基层工作的重要而艰巨,能够使“双一流”高校培养的人才将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现实所需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专业作用;更愿意投身基层建设,回馈家乡人民,积极参与“三支一扶”、乡村振兴项目,将青春和热情投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综上,“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高校辅导员都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群体的变化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加强改革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掌握新方法,在“双一流”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中不断提升队伍水平,开拓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发挥良好的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使思政引领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注释】

①张应强,王平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②董培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03),146-147。

③安哲锋,金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改革途径探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38卷,第6期。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