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文 郭晓蓓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际关系是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枢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提高个人素质,在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众多儒者中,荀子的思想以礼学见长。荀子的礼学思想涵盖多个方面,内涵深邃,意义深远,直至今日人们对于荀子“礼”的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荀子·修身》中“人无礼则不生”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但对于该思想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千年前古人思想的精髓来作为指引,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礼”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意为: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礼也是用于祭祀先祖神灵时击鼓奏乐的一种仪式。那么追溯其历史渊源,从史书中可知礼学兴起于春秋末期,后直至战国末期群雄纷争,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都在进行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在各家思想的碰撞下,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使得各诸侯国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而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争执的局面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荀子思想与其著作的问世就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几百年的文化繁荣和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思想繁荣,当时各个学派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这为荀子的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先秦时期的各个思想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核心,例如孟子以“义”为核心,墨子以“兼爱”为核心,荀子则以“礼”为核心。作为当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于礼的看法不可谓不深刻。
荀子认为礼是以天地为根本的,他在《礼论》中说道;“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将礼作为人生人道的终极,把自然天地都归于礼,认为其是礼之根本,这得以证明“礼”的思想在荀子看来是何其重要了。《荀子·礼论》中言明:“礼者,人道之极也。”其意为:礼是人道的终极价值,是为人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礼是人的本质所在。在荀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分于禽兽,是因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辨别事物没有比名分更重要的,名分没有比礼仪更重要的,人有等级上下尊卑之分,其区分是以礼为原则的,所以在荀子看来,礼就是用来区分人与禽兽的准则。
荀子在《荀子·修身》中写道“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其意为:做人不讲,礼那么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那么就不会有成就,国家不讲礼,那么就不得安宁,这对于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都有指导意义,《荀子·修身》是一篇专门论述修身之道,也就是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终所要到达的境界的文章,强调了礼的正身作用,以及用心专一、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具备道德修养的人就能做到重道义、轻王公,从而受到他人的尊敬,并且获得上天的福佑。而具备道德修养是以“礼”为前提条件,礼对于指导人们为人处事方法,以及人际交往关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在荀子思想中,“礼不仅是人‘群’应该遵守的规范,更是因为有礼有分,才使社会得以持续运转”,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人无礼不立”不仅对于个人修养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个体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时,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荀子的礼学思想对于现代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指导也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荀子之所以提出礼学思想,是因为荀子认为欲望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而欲望本身并不是有害的,有害的是无礼仪约束的欲望。人类社会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往往会与人们无限的欲望产生矛盾,这是亘古不变的。《礼论》中有记载“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其意为:让人们的欲望不要过分关注于物质,同时物质分配也不要过分顺从人们的欲望。物质在欲望的需求下增长,欲望在物质的丰富中得到满足,这就是制定“礼”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要以有限的物质资源来满足人们的欲望,那就必须通过礼来进行阶级的分化,不同的阶级分派到不同的资源,从而达成保持安定的目的。这就过分地强调了礼的“束缚”作用,与当今时代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并不适应。因而在继承荀子“礼”的思想时需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与准则。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与其他个体发生一定关系的过程中完成的,即实践活动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为,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能与他人建立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保持自我,同时也能够被周围人所理解和接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加顺畅、有效地与人沟通,从而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这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的人际关系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首先,恰当的自我认知,既能使人避免自卑,又能使人有效摆脱负面情绪,塑造健全的人格,其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其身心健康起到维护作用。其次,大学生交往对象具有层次化的特点。随着大学生与外界的广泛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使其人际交往形成了多层次的人际关系网。通过与不同人群交往,大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评价,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再次,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同时也需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那么,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大学生更能和外界产生依赖感、亲密感,并通过他人的反馈,提高自我认识。
和谐的人际关系利于大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首先,当代大学生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会相互倾诉,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亲密感。以此大学生得以有效化解心中的疑虑,培养良好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其次,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正处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阶段,与之相处时间最久的群体就是大学生的同学,所以与其同学的和谐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利于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首先,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才能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的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其次,当代大学生交往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方式变得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交往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实践、聚会、兼职等方式。这纷繁多样的交往方式与交往平台,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其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人。再次,在人际交往中也需要一些“技巧”,这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社交中游刃有余,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向着社会化发展。
伦理学究其根本是从道德与利益关系的角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问,而为众人所知的是道德和利益往往不会并行不悖,它们总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冲突,那么到底是要维护利益还是坚守道德,这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角度,可以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总结如下:
其一,对大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存在自我服务偏差,从而导致其对于既定事实不能进行正确归因,对自我定位不明确,并且还可能受到个人中心主义影响,形成了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大学生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其在中学时期生活节奏较快且环境单一,造成了社交环境较为封闭,虽然道德理论知识丰富,但往往更加注重于满足自身利益,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其未曾以“礼”修心,致使不能以正确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造成了社交困扰,使得这部分大学生不能做到与自己和解,形成人际交往困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利的影响。
其二,在大学生与同学相处方面,虽然当今社会有着道德观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现状,人们对于多样的价值观虽然有着一定的包容的态度,但其不能做到求同存异。那么在这部分大学生与其同学的相处的过程中,这部分大学生由于缺少道德中“礼”的观念的束缚,与此同时有着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较低地对他评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或者对于某一问题只顾及自己而不顾他人,未曾以“礼”修身,过于看重自身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产生固执心理,即个人对某件事情或观点过于执着,不考虑他人给出的意见,从而使他人利益被损害,使得这部分大学生未曾与他人达成互利互惠的关系,未做到与他人和解,导致了孤立人际交往这种情况的产生。
其三,在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方面,由于个人的社会角色多样,而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但大学生丰富的道德伦理知识与实践不相匹配,正如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的论述,这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因沟通方式欠妥,并缺乏“实践智慧”及广泛实践地锻炼,与他人的利益相冲突,致使他人产生误会或心理不适,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这类大学生由于未曾做到以“礼”正行,即用礼仪以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以及减缓其社会化进程。
青年大学生即将成为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决定他们能否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并使其成为社会化的人作准备。如果人没有礼,那他就无法生存,这正是说明了荀子“人无礼不立”的思想可以使大学生以礼待人,平衡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提高自我修养水平,进而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优化大学校园的氛围环境。以下几点是关于利用荀子“人无礼不立”思想针对上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所提出的有效改善措施:
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与自己和解,平衡自身的道德与所需利益。荀子“人无礼不立”思想能够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将已有的道德观念与实践结合。通过知“礼”,做到遵守相关礼仪及公序良俗。并且利益的本质就是需求的被满足,因此,大学生也应当满足自身合理的需求。具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满足自身利益的合理需求,用礼以“修心”,使用鼓励、激励的方式增强大学生自信心,使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标准衡量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过分轻视自己,以便认清其自身的优点,满足其合理需求;二是要使得大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观与实践相结合,如学校或班级可以组织交流会,给予大学生相互交往的平台,从而促使大学生有机会同他人交流,将本身已有的道德观念得到运用,从而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三是使得大学生获得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并与自己达成和解,如在班级中,班干部需做到及时观察同学们的情况,发现问题并组织班级成员积极解决问题,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以促进班级成员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根据荀子“人无礼不立”的思想,知晓何为“礼”并用其修身养性,提高自我修养水平,做到以礼待人,尽可能地使道德与利益达成平衡,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与其他同学互利互惠,既减少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又满足基本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提高道德修养,要求大学生知道何为“礼”并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用“礼”的标准约束自己,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遵守礼仪,从而使得大学生与其同学能够和谐共处;二是满足其交往对象的合理利益需求,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自视清高,不一味地固执自守,虚心向他人请教,礼貌待人,从而构建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三是要找到自身道德与他人利益的平衡点,需善于反思自己,古人言“君子当内省其身”,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他人的反馈,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修正,以建立友好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用“礼”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社会关系,正是所谓“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诗经·楚茨》)合理使用荀子“人无礼不立”思想作为指导,使道德与群体利益达成平衡,就能够友好的与其他群体相处,让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具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提高自我修养以礼待人掌握社交礼仪,“礼者,所以正身也”用礼以“正行”,即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例如,同他人讲话时态度认真,听他人讲话时需予以尊重;二是要尊重他人的利益需要,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过学习便可以掌握“礼”的技巧,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掌握平等原则、信用原则、互利原则、包容原则等等,用合适的礼仪能促使优化人际关系;三是要满足道德与群体利益达成平衡,对于学校而言,应当设置相关课程,如社交礼仪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相关技巧,以优化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和谐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其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前提。以荀子“人无礼不立”思想指导大学生以更恰当的方法表达其思想并与自己达成和解,以知“礼”、守“礼”、用“礼”使当代大学生掌握适度的分寸,以正确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在合理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不侵犯他人利益,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