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韬
(成都中医药大学)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频繁上升[1]。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国家未来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受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桎梏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初期并未受到有效干预,待发觉学生明显心理问题时为时已晚,因而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恶化,乃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治未病”“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大学生”等为关键词,通过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和分析,总结归纳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高校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年轻群体,正处于身心发育、个性化张扬以及人生观逐步形成的过程,特别是身心健康发展中非常的重要时期[2]。据报道,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占30%-40%[3],多以抑郁、焦虑、强迫等情绪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或做出危害生命的行为。因此,常态化完成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培养高校大学生较强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民愈发重视个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并且意识到如果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将对其身心发展均有举足轻重的正向引导[4],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亦或建立充足的心理咨询室,于开学季或特殊时间如3月25日、5月25日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校心理咨询师的缺失致使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常常“被迫”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因为存在缺乏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干预路径了解,造成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不足等问题,因此,很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真正发挥效果。又或者为已经建立的学校、学院两级合作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但在现实的工作和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不规范或者程序混乱的问题,比如心理咨询制度不健全、资料整理不规范等;危机干预环节存在漏洞、预防功效发挥不足,尤其是在院级的心理育人摸排和干预工作方面,存在“预防”层面和“问题发现”层面结合不够的问题[5],对高校、大学生家庭、社会均较为严重的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以中医心理学为基础构建“治未病”理论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极其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更是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集中体现。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国中医药理论来研究“七情”等因素与疾病状态或健康状态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通过“整体观”来统筹协调身体各项功能,并用于指导现实医学操作的学科[6]。“治未病”思想[7]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特色理念之一,首见于《黄帝内经》,时间为春秋战国时期,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提出。经过各个时代不同医家的总结与归纳,“治未病”理论系统被逐步补充完善[8]。“治未病”理论核心为疾病发生之前就能够及时干预,换而言之,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在心理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从而有效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的发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医心理学学科被中医药类院校重新开启,该学科研究内容的多样化开拓当前中医临床诊疗思路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开辟了多种诊疗方式如人格分析、心理诊断等[9]。就目前而言,中医心理学并非心理疾病治疗方法中的主流,甚至存在“鲜为人知”的社会现象,但在部分特定疾病治疗中确实存在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如操作相对简便、治疗时间短、不存在痛苦等,使得该学科在基层卫生服务中至今为止仍然发挥着较为理想的预防保健作用[10]。但是,因为中医药治疗本身要求专业对口,与现代心理学专业相比较,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完整、完全的体系,未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起到普适性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应用度较低。
课题组充分融合了现代《心理学》与《中医心理学》两个学科的优势,以中医心理学为基础,形成《“治未病”理论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方案》,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构建心理健康分类干预模式,打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位一体干预模式,运用传统阴阳学说、五行理论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色的中医心理学及时识别并积极干预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层次分明、目标准确的问题干预服务,防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恶化,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主要内容如下:
纳入需要评估的高校全体本专科学生,根据随机数表,按学号随机抽选学生进行采取问卷调查法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摸排,或者可采用全校全员普查的方式完成摸排。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十七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评估心理功能,同时采用依据为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一步完善学生中医体质信息,为下一类分诊打好基础。以上信息访问均使用相关电子或纸质调查,待全部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5%的调查问卷进行复核,调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密工作,严禁外泄学生个人信息。
根据以上各项量表的评估结果建立以中医心理学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库,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打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位一体干预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地予以心理健康引导。
1.大学生心理健康“未病先防”干预模式
此模式针对大学生当下心理状态处于健康状态时,他们应当顺应昼夜阴阳变化、四季更迭等自然规律,修养身心、调摄精神,使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始终保持心态平和,阴阳平衡,以求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持续较为长久的状态;第二种情况为该大学生虽然没有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已经从他们的生活或者行为模式看出有走向抑郁状态的征兆,如,大于三天的情绪低落状态,无故叹气、不愿意与人相处等,即表明其心理问题正处于萌芽状态,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以防止学生因为偶然存在的情绪问题导致发展为以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为代表的心理问题。在此期间可采用多种形式予以干预,如增加大学生课余期间的运动量,丰富运动形式,开展竞技意味较弱的趣味运动会,利用中医“阳气”振奋升腾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尽快脱离抑郁状态。又或者采用谈心谈话的形式及时疏导学生心中疑惑或不愉快,调动班集体特别是心理委员的力量给予学生充分地关心、爱护,形成安全感,让学生能够摆脱不良情绪,继续保持在身心健康的“未病”状态。
2.大学生心理健康“既病防变”干预模式
此模式针对大学生当下心理状态已经发展为疾病初期,如轻度抑郁症、轻度焦虑症、轻度狂躁症等状态,应当及时调养身心,以便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尽早恢复到健康的状态中,避免出现病情反复发作或者甚至发展为其他病变的情况。学生在以上所述的心理疾病状态下应当及时就医,通过心理医生治疗及药物干预在短期内谋求到身心平和,通过排除导致心理问题的障碍以扫清学生心中阴霾。在此期间,运动也可以作为一个必要的干预项目,通过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增强学生体质,拓宽学生人际交往范围,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更为愉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如果涉及学生常见同学、家庭中的矛盾,应加强双方沟通交流,必要时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教师应当介入并及时干预。此外,学生在此期间应当保持心理咨询的习惯,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形式持续追踪学生心理动态,学校与家长也可以通过非固定沟通方式交换学生心理状况,做到“班级同学清楚”“学校老师清楚”“家中父母清楚”的“三清”状态,确保学生安全。在此期间的工作重点为防止学生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尽快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平衡点,通过自我鼓励、自我排解为心理排解,减少不必要的自我“消耗”,进而达到理想的“防变”的心理健康状态。
3.大学生心理健康“瘥后防复”干预模式
此模式针对大学生当下心理状态处于疾病较重时,如中重度抑郁症、中重度焦虑症、中重度狂躁症等状态,应当及时就医并按照心理医生要求按期服药,谨遵医嘱,严禁停药。此时大学生心理问题工作重点应当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自残、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避免非专业人士盲目的“帮助”“劝勉”“关心”学生,造成学生病情反而加重的情况发生。学校应当与家长形成“家校联合”机制,共同监管学生动态,充分发挥家长的陪伴作用,要求亲人的守护,必要时应通过休学或请假完成周期治疗的形式充分将重点转移至学生心理健康的恢复,待学生在药物的帮助下能够达到平和的心理状态后再行返校读书。另一方面,学校、学院应当嘱咐相关授课教师、辅导员、班级班委、寝室室友等关系密切人群予以该生高度的关注、关心,防止病情复发,产生难以挽回的结果。同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追踪统计表的形式持续记录学生心理动态,分配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资源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起到“救急”工作的作用,达到理想的“仿复”的心理健康状态。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工作绝不能单纯依靠高校独自完成,家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高校应及时并积极地与家长沟通,表明学校的关心、关切,为家长树立信心,相信通过二者努力能够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特殊情况应及时告知家长要做好本职工作,定期同学校联系,建立共同信任,形成家校“二元”引导,共同了解孩子相关成长状态以及心理情况,及时关爱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在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由家校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年轻群体,正处于身心发育、个性化张扬以及人生观逐步形成的过程,特别是身心健康发展中非常的重要时期,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构建一个层次分明、针对对象明确的心理问题预防医疗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心理问题病带给高校大学生的危害,应全程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处理事件同时不忘秉持充分尊重学生原则。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治未病”能够完美诠释心理问题干预中“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而《“治未病”理论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方案》的形成,能够分层次、分对象、分阶段的合理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未来应在各类高校心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协助作用,保证高校更为清晰的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进一步减少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的产生,为中国培育身心健康,又红又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链接】
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65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首批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2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开设有19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4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