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伦理探究

2023-01-08 21:13:47金杭杭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8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利益居民

金杭杭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310013)

1 引言

从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观念转变趋势来看,新型城镇化之“新”的重点在于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人的利益、基本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放在首位,并不断落实在城市各个功能价值等方面,要求城市更新从侧重物质环境、繁华气氛的塑造,向着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利益诉求的人本主义转变,这也彰显了伦理角度下城市的更新与转变[1]。

2 城市空间的生活本质

2.1 生活本质变化

纵观近现代城市设计、规划、布局与更新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并且始终贯彻以人文本的伦理观念,但在具体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本主义却被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展、功能更新、外观包装升级逐渐压制,因此,未能完全彰显出来。具体表现在城市设计与建设缺乏人性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居住空间出现严重分级、城市深厚文化内涵被破坏以及城市记忆被切断等方面。而在市场机制导向以及资本力量的作用下,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打破了之前相对平衡的城市利益格局[2]。因此,新时期下让城市逐渐朝向人本主义方向发展。城市更新从表层来看是外在的物质环境,但更新过程中的本质在于“人”,通过城市更新,让城市成为每一个人遮风挡雨的港湾,不仅仅是休息居住地,更多的是给予人们足够的关怀,能够关心人、陶冶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 城市更新以人为本的目标要素

为了更好实现城市规划与更新,本文认为可以基于政策与设计两大目标要素实行城市更新。

2.2.1 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政策目标要素

首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将城市主体扩展到更多的底层人民,改善人居环境,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和发展城市空间居住环境,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区,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当然,在投入一定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适当控制和减少城市更新的社会成本,在保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居住空间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社会网络。鼓励城市公民参与城市维护与发展活动,实现有效的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提高城市公民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位公民都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与管理当中,让城市充满人文气息。当然,尊重和了解居民需求是维护居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居民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尽量做到尊重和回应每一位居民多样化、复杂化以及独特化的需求,让居民有获得感与满足感。针对目标人群需求精细化定位,城市更新应将精力放在中层和底层人民,扩大中层阶级、缩小底层阶级,对老旧居住区实施差异化更新策略,改善城市面貌,使整个城市焕然一新。

2.2.2 以人为本城市更新设计目标要素

首先,必须确保城市空间的安全性、功能性、便捷性以及健康性,能够为居民带来多种便利,满足居民生存、情感与自我发展需求。满足不同群体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如今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在生理或心理上具有“特殊情况”的弱势群体,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具体设计过程中有必要照顾到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尽可能为他们带来便利。其次,一个城市不单单需要具备居住、行政、经济、交通与文化等多种功能,还需要实现城市空间的多样化,根据城市规模、发展速度、经济水平以及人口总量等各方面信息,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场所认同。

2.3 城市更新人本逻辑应注重的问题

将人民需求始终放在第一位,不断朝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城市目标发展。对于城市建设与更新发展来说,城市更新和发展并不只代表着经济的增长,也不单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与规模,而是朝向人本逻辑的多元化目标发展。为了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着手,建立完善、全面的城市防火防灾以及防疫体系,满足居民最基本的安全需求。构建完善、发达的交通体系,尽可能将交通点贯彻到每一个城市定居点,满足居民出行的便捷性需求和旅游需求。在完善基础设施和体系后,还可以发展城市文化与娱乐项目,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城市充满青春与活力。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打造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市,满足居民日常工作、出行与娱乐需求的同时,还能让居民感受到绿色气息,给予居民一个完美、幸福的居住空间。

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回归城市空间本质,使整个城市充斥着“人情味”。人文关怀意识作为城市更新和发展的伦理诉求,是对个体存在的肯定,也是满足人们生活条件的基础,有利于城市更新从更深层次关注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构建人文幸福城市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并未彻底贯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不同个体的个性化和特殊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对人群的特殊性、社会群体的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等方面关注不够,需要不断加大力度将基础服务给予每一位公民。

3 城市空间的公平诉求

3.1 城市空间未能满足市民的公平诉求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模式也逐渐从“生产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

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大型住房开发项目以及高速公路项目从而实现城市更新升级,这种“暴虐式”的城市更新反而遭到了公众的游行抗议,从根本上来说,快速、片面地追求城市更新速度与规模,忽视了社会成本以及居民生存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城市更新并不长久,也无法满足广大市民需要。这种大规模、快速的城市更新和扩张方式以巨大的社会成本和其他价值为代价,优先考虑资本因素,将会导致空间冲突和城市危机。大量房地产项目、居民住所的开发只会让房价越来越高,最终房价会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让居民难以承受,将商业价值和资本因素凌驾于人本需求和环境价值之上,必定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激起公民的愤怒与不满。在利益和政绩导向的驱动下,城市充斥着各类不平等事件和不正义现象,扰乱社会和平、稳定的秩序,打破社会的长久与和谐。

3.2 追求城市空间正义的两大伦理诉求

1)让城市更新的增益惠及每一个人,实现城市功能与价值的共享,让市民成为城市的主人,而不再由资本主义主导。贯彻“人人共享”的基本理念,倾听市民真正的生活需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基准实施城市更新[3]。

2)遵循和贯彻差别正义原则,在城市居住的不仅仅是普通居民,还包括身体和心理残疾的弱势群体,应对不同社会群体给予差别对待。比如,对于身体残缺的弱势群体,在公共设施上应单独设立“绿色通道”,对于有心理缺陷的弱势群体,在职场、医疗等方面给予适当体贴与优惠,并完善弱势群体的住房、医疗、居住保障体系,构建与打通“绿色通道”,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的空间权益。对于急需改造的破旧城市小区更新项目,其居住人群大多数为中低收入人群,没有过多或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也缺乏一定保障,甚至其中的贫困者也包括典型的弱势群体,所拥有和享受的空间与社会资源少之甚少。因此,如何推动老城区开发与更新、有效保障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城市更新的一大难点。

4 城市空间的更新与治理

4.1 健全现有城市治理机制,构建善治模式

从本质上而言,治理是通过协调社会多个主体利益关系、社会资源从而解决公共问题与社会矛盾,而善治是一种理想、美好的社会状态,让社会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尽可能满足更多阶层与群体的利益诉求。

城市更新目标实施的前提必须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需求以及有效调解社会矛盾与纠纷都成为衡量城市更新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指标。另外,城市设计治理也是城市更新目标是否达到的具体表征,城市设计治理主要为物化与非物化的公共利益。物化的公共利益以基础设施、公共空间为载体,如广场、公园、绿地建设等,非物化的公共利益主要包括城市文化与精神,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因此,城市更新不单单是基础设施、空间建设与拓展,更多地体现在城市文明与内涵的构建中[4]。

4.2 提高公众参与度,降低社会成本

在人文主义伦理视角下,公民是城市的主体,因此,调动公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与更新中是十分必要的,对此,需要完善政府和城市等多主体的共治机制,让城市治理与更新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与工作人员,更多地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

公民参与不只是城市更新的治理主体,还发挥了降低社会治理、更新成本、缓解利益冲突的重要作用,走向“善治”的城市空间治理,最基本的就是要保障公众参与到城市、社会治理中,可开放多种渠道供公民发表、传递自身看法和建议,使城市更新中能够切实体现公众发展需求和根本利益。

5 结语

城市更新涉及多个主体的利益和需求,是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部分,目前,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忽略了部分特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未能完全体现人本主义原则,这也正是城市更新的一大阻碍与难题。因此,在新时期下城市更新需要对以往的更新模式进行伦理调整,在满足大部分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社会资源与利益的公平配置,构建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利益居民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石器时代的居民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石器时代的居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TOD/城市更新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