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生
广州市着力破解机构编制难题,创新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党的领导,构建覆盖基层、协同高效的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强化职责定位,建立科学明晰的各级公共卫生职能体系;推动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编制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保障体系。
2021年以来,广州市立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破解机构编制难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市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在市级和11个区、176个镇(街)、2806个村(社区)设立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支撑、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完善机构,下沉编制资源,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加强党对建设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全面领导,在设立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保障公共卫生体制机制中始终突出党委领导、党建引领。
(一)设立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市、区、镇(街)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委员会第一主任分别由市委书记、区委书记、镇(街)党(工)委书记兼任,主任分别由市长、区长、镇长(街道办主任)兼任,市、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长、副区长兼任。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按照宪法和村(居)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设立,接受上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兼任。
(二)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专项小组架构。突出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的公共卫生体系,以高效率促进高效能,市公共卫生委员会下设急性(烈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病、地方病、精神卫生、妇幼保健、重大慢性病8个防治专项小组,明确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兼任专项小组召集人,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兼任专项小组成员。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参照市级做法相应设置防治专项小组。
(三)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等8家公立医院增设党委办公室,明确其承担党建、党务等工作职责;为市东升医院等4家公立医院增配党委书记领导职数,对市妇儿医疗中心等14家公立医院分设专职党委副书记、专职纪委书记领导职数,确保市属公立医院党务工作机构,党委、纪委专职领导职数“全覆盖”。
按照“市规划、区组织、镇(街)实施、村(社区)配合”的工作思路,厘清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职责定位,同时做好公共卫生委员会与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的衔接和协同。
(一)突出市、区、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议事协调职责。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市、区、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着重发挥跨部门、跨领域的组织协调作用。其中,市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牵头抓总、统筹指导,工作重点放在研究解决公共卫生重大问题,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机制和策略等方面;区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抓好组织实施,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应对本辖区公共卫生事件,推进辖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镇(街)公共卫生委员是负责具体落实,工作重点放在动员辖区居民参与公共卫生行动,落实公共卫生防控政策,组织开展基本医疗救治、政策知识宣传等方面。
(二)强化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4+4”工作职责。作为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着重发挥协助上级政府和专业部门,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做好社区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工作的作用,工作重点放在公共卫生健康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服务推动四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和重点人员落地核查、配合处置辖区疫情、做好封闭封控管理、加强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等四项重大疫情防控工作。
(三)理顺委员会与职能部门职责关系。围绕解决议事协调机构和职能部门间可能存在的工作重复、工作替代、职责交叉等难题,厘清各相关职能部门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有关职责,梳理59个行政、企事业单位疫情防控职能任务,建立22个部门近70余项职责台账和24个单位、11个区权责台账,与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职责一并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确保各项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职责“不重复、不交叉”“不错位、不缺位”。
为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补齐镇(街)、村(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力量短板,采取强化机构职能、盘活编制资源、确保人员招录的方式方法,推动公共卫生机构编制资源下沉基层一线,筑牢公共卫生基层网底。
(一)切实加强基层公共卫生领域机构职责。按照《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通知》要求,广州市11个区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加挂了“镇(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设置了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重点加强村(社区)健康教育,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疫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疫源地消杀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职责。
(二)科学统筹编制资源向一线倾斜。按照“市划拨一部分、区现有编制调剂一部分”的原则,依托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盘活的事业编制,市向各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达事业编制3 0 0 0 名,各区自行统筹事业编制1900余名,共4 9 0 0 余名编制下沉基层一线。截至2021年底,广州市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增幅达41.27%,基层公共卫生一线人员力量得到有力加强。2022年初,统筹调配10 0 0余名事业编制专项加强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疾控人员力量。
(三)着力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坚持把建强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与镇(街)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下沉社区结合起来,对下达的事业编制采取“专编专用”,由各区及时招录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力量。同时,优化完善人员选配机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招录和管理水平,确保做到“选得准、留得住、用得好”。
为推动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走深做实”、发挥作用,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体制保障、试点创建“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为抓手,多部门联合精准施策,建立起“1+5+5+5”的公共卫生联防联控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公共卫生委员会高效运作以来,建立起一套全新群防群治防控体系,在提升疫情应急响应效率、动员各类力量参与社区公共卫生事务、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逐渐发挥积极作用,打通了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
(一)一套政策体系。聚焦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制定出台“2+2+6”政策体系。其中,以两办名义印发推进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等主体文件,明确设立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工作要求和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架构职能,做好顶层设计;以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名义印发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方案等落实文件,细化“四纵四横”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及办公室、下设专项小组的成员职责,切实落实责任;以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印发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制度等配套文件,建立组织保障、工作考核、创新试点、专家库管理等多项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二)五级基层组织。紧盯提升基层公共卫生组织动员能力,构建“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综合网络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目前,广州市已建立3.9 6万个楼栋党小组,划分50.98万个党员责任区,成立1.97万支党群服务队,实现全市综合网格党组织的“全覆盖”。
(三)五大体制保障。着眼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完善市区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市疾控中心加挂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牌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挂疾控中心牌子,全市承担疾控工作人员编制达70 0 0 余名,高出中央明确的疾控人员配备标准。着眼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市区急救医疗机构职责配置,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加挂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牌子,市红十字会医院加挂市应急医院牌子,先后调增编制160名,专项加强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和急救医疗指挥调度人员力量。着眼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成立市中医药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市区中医药管理机构职责,同时重点理顺医学高等院校和三甲医院的体制机制,先后调整优化市胸科医院等8家三甲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内设机构和工作职责,为市疾控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11家医院(机构)更名或加挂牌子。着眼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技术鉴定、学术交流等职责,整合设立市卫生健康发展和服务管理中心、市卫生健康技术鉴定和人才评价中心等机构,同时盘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编制使用效益,助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人员招录。着眼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重点加强各区公共卫生机构编制的基础上,结合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明确各镇(街)承担卫生健康工作的机构职责,进一步完善会议研究、分工协商、上下联动、指挥响应、智慧治理等工作机制。
(四)“五好”镇(街)试点。围绕“党建引领好、体系建设好、制度创新好、公卫服务好、群体反映好”开展“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创建活动,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人力资源配备、部门协同配合、重大疫情联防联控、社区群防群控、志愿者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系统完备、长效管用的工作机制。选取23个镇(街)作为“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创建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