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桂林技师学院)
我校作为桂林市唯一一所地方性技师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在农民培训等方面开展有益的实践和探索,1996年建校以来,学校就把办学思路定位为“提升办学能力,致力服务于地方经济”。这些年来,我校积极吸收农村学生走进校园,着眼于服务农村、助力农村发展,为农村农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获得了全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广西技能人次培训突出奉献耽误等荣誉。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新形势下,技工类职业院校该如何整合优化资源,主动对接农村需求,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乡村振兴由谁来做?首要主体还是农民。因为农村是他们的家,先要回来把家园建设好。但是光靠农民的力量仍不够,要发挥农村人才的力量来振兴。农村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人才,以及农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乡村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条件还不成熟,仍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导致长期以来农村人才总量的匮乏。
一是城乡差距大,外出务工仍为主流。城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层面政策及配套的质量仍存在较的差距,生活环境及基础设备设置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仍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于个人、家庭、经济等各方面因素考虑,使得很多农村家庭的宁可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来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也选择留在城市发展,从而导致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很多农村“空巢”现象较为严重。
二是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规划,质量不高。乡村振兴的实现要紧紧依靠农村人才队伍的力量。但是当前一方面乡镇农村技术人才人员较少、待遇工资低;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机制建设,尤其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体系,随意性较强,培训组织较为无序,导致乡村人才流失,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留不住这类人才,而且对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具体可操作性、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尤其是目前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尚未完全融入基层发展战略决策体系中,致使未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农村人才资源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没有符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高质量农村实用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必须对各项乡村产业项目作出规划。例如,产业规划、村庄村居规划、环境规划等,如果当时的农村工作人员对规划缺乏科学性,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通常出现农村的产业布局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例如:整体布局特色小镇或推进农家乐,而不是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对农村进行规划布局,将对后续的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如特色小镇或农家乐在吸引部分本地及周边游客,缺乏持续动力,在短期热度过后,这些项目通常闲置,不能形成长期稳定效益。另外,部分乡村承接的简单加工行业多为城市转移产业,产能较低、污染严重、管理混乱,给乡村带来较大的环境和负面影响。
部分农村经营户文化程度较低,思想陈旧,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习惯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同时运用网络的能力有限,没有学习新媒体等网络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没有能力去开拓市场宣传产品。比如,有些农产品经营户虽然通过本人的微信进行营销宣传,但仅仅本人朋友圈内传播,没有创建自己的微信或者抖音的公众号,更谈不上制作富有特色的微信和视频资料去推广宣传。此外,有些游客想要选择民宿,体验乡村游玩项目,但却不知道该选择哪一家,因为民宿经营者没有品牌的宣传意识,没有创建自己的特色口碑,也没有意识在百度地图、携程等国内知名APP平台中植入自己的品牌,进行针对性的推广宣传,因此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当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人才。目前,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由村干部、经营户组成,但这部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龄结构偏大,难以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只有将生产者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技工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村规模化的培养本土人才,特别要大力培养一大批懂农爱农、自愿扎根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力量。
一是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并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好的本土人才。据我校2021级新生统计数据,该校2021年共录取新生1940人,其中农村生源人数为1565人,农村生源占比达80.6%,这为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这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在农村长大,父母亲人在农村,熟悉、了解农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他们心中始终有个梦想,希望通过自身努力,用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去反哺家乡,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往往比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容易、也更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于乡村振兴。因此,可从这批农村生源学生着手,从他们一入学,即系统性地开展乡村振兴宣传,增强他们服务农村的意识,提升服务农村的能力,引导他们学成之后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技能培训的目标包括了职业农民和返乡农民等,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先进经营理念的培训上,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现代生产技术,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从而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甄选合适的培训师资队伍。针对农民实用人才的培训,技工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具备一定的优势,培训老师大都属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不仅在理论实践技术基础上有着过硬的素质,而且还能综合考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因素,可以将专业的技术语言转化为农民能听懂的“大白话”,保证农民可以看得明白听得懂,同时还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进一步简化,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好操作。因此,技工院校的培训师资要特别注意,培训前要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文化基础、技术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精细准备培训方式和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培训前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农民知悉培训时间、地点、主题等信息,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并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激励学校培训师资下沉基层,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和需求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中增加经验交流版块内容,让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和技术;充分利用学校培训资源,搭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和培训经验的交流合作,增强新业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率。
(3)建立关于培训的相关评价机制,所有的培训都有必要进行评估,否则会导致培训逐步的流于形式化,无法发挥出其拥有的作用。所以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评价价值,具体可以开展关于人才培训的跟踪评价,在完成培训后对学员的知识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跟踪,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与此同时,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对整个认证的程序进行规范,另外,要对配套政策进行完善和优化,对农民的参与热情进行调动和激发,从而使得培训效果获得增强,提升农村人才的转化率。
三是要充分考虑到乡村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训内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变,特备是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其融入到田间地头的实际工作当中,从而产生了农村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的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模式,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新兴产业形态发展需要大量新型农村人才,特别是需要有知识、懂技术,还能适应新时代变化的“专业技能型”的农民。所以,从职业院校的角度上来看,需要结合当前的农业发展要求,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创新,并和乡村产业之间共同建立俄合作价值,让农民能够学习到更多智能化数字化知识,让其向着职业农民的方向转变,实现稳定就业发展。
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专业特点,可以通过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特色专业群,服务于乡村振兴。比如,电子商务、动画设计等专业可以联合为乡村特色产品设计宣传推广方案,升级微信、抖音平台文案的推送质量,将产品销售渠道拓宽至更多的应用平台,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的优势,形成合力,拓宽产品市场。
四是鼓励支持技工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返乡创业,担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推动乡村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关注学校有着较强返乡创业意愿的学生群体,让他们快速成长,可以在学校成立乡村创新创业社团,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者校外的创业导师为他们授课,并为他们开展创业培训和项目指导,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此外,还可以开设乡村振兴创业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等给他们讲述励志故事,介绍农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分享创业经验。
一是加大对涉农课题项目的倾斜力度。职业院校作为农民培训的主要阵地之一,应主动承担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职责,可在校内成立专门机构,出台配套的制度和激励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优质师资力量投身于乡村振兴相关课题的研究和项目实施等工作,不断挖掘和拓展服务乡村的新途径。同时,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结构,研究农村产业布局,帮助农村谋划有持续造血功能的产业,建设真正惠农助农的产业项目,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从职业院校的角度上来看,应该重视乡村文化的开展,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乡村当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运营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建立更具主题特色的品牌。
帮助一些传统的乡村挖掘本地特色,开发特色食品,重点开发乡土腊味、民族特色油茶、酱制品、罗汉果、桂林米粉制品等传统食物,对传统的技艺进行传承,包括刺绣、蜡染和画扇等,对我国的特色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丰富和提升民族民俗内涵风情、古村古镇以及乡土文化所具备的重要价值,将文化标识赋予乡土产品,打造更加具有特色且稀缺的乡村旅游服务,在扶持特色产业的同时,振兴乡村文化。
三是助力乡村休闲旅游的品质提升。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文旅之间的结合来让乡村中的旅游产品你能够逐步向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技工院校可依托学校旅游管理、中式烹饪、电子商务的专业资源,结合乡村中各种不同的风貌和人文等多方面的资源,来让其朝着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将农耕文化作为核心来向着生态农业和美丽田园形式进行开发,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更多特色和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旅游品质进行优化和改善。
例如,充分利用城郊村落在区位上所具备的优势,来进行养生、田园以及农耕体验的丰富业态,建立以农业为主题的农家乐或者采摘园,让城市中人们的消费需求能够在这里获得满足,同时也可以建立一个以视觉美丽为主的乡村旅游线路,让来到这里的游客能够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并拥有深度游和周末游等多种选择,使得游客的体验和幸福感能够获得增强。
一是协助制定乡规民约和家规家训等,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家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职业院校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依托院校的旅游历史文化资源,首先,协助乡村对现存的宗祠家谱进行全面整理、挖掘和保护,对沉寂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唤醒、激活”,按照新时代要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守法自律、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生态绿色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坚持去芜存菁、取其精华的原则,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提炼,不断挖掘好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形成人人颂家训、学家风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家庭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乡风民风的持续向上发展,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其次着力弘扬家风家训中的德治理念,让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塑形铸魂,让道德理念成为行动自觉。三是通过协助乡规民约修订完善,扩宽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将乡村振兴的治理要求,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
二是把舞台搬进农民家门口,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职业院校可以充分鼓励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者来到田间地头,来到村前屋后,为村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例如将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送到农民家门口;帮助乡村打造农民自己的百姓大舞台,组织乡村锣鼓队、舞蹈队、龙狮队等;组织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为乡镇青少年儿童送去“精神食粮”,搭建乡镇小书屋,举办读书公益活动。
三是开展贴近实际、形式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扶贫扶智、凝心聚力的有效作用,努力营造向上向善、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技工类职业院校发挥培育技能人才的阵地优势,积极开展“送技能下乡”的志愿活动,在村部设立临时维修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村民开展义务维修家电等,向村民普及电器使用安全等相关知识,在给村民送去技术服务的同时,解决贫困群众生活实际问题,还积极向贫困群众开展技能扶贫政策的宣传,让广大村民切身体会到“学一门技能,致富一个家庭”的意义。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是党十九大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技工院校有着雄厚的专业技能培训基础,应在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之于技工学院,既是学校背景优势,纵深发展、调整优化专设置业的契机,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担起为地方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提供有力人才及技术支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