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3-01-08 17:40郭忠尧宫超
智库时代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舆情辅导员思想

郭忠尧 宫超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工作现已成为高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关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及校园、社会、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该项工作极为重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奋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第一线,工作责任大、难度高。基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视角,研究其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完善辅导员舆情应对工作的配套措施,从不同角度提升其工作能力,对优化高校舆情治理、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价值意蕴

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不断强化岗位履责能力的要求,具有强化网络思政教育、保障校园安全稳定、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等重要价值。

(一)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发酵形成舆情时,一方面会进一步固化其错误认知,另一方面,在异常的网络舆情氛围中,基于同辈群体的影响,会将不正确的观念、思维方式传导影响至更多学生,造成思想、行动上的困顿,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通过开展网络舆情工作,将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换为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及时回应、纾解大学生的疑惑、诉求,帮助大学生澄清错误的思想认知,解决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体系,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需要

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会对校园安全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大学生因缺乏足够的社会磨炼,思想状态不稳定,在网络舆情的持续发酵下,大学生易出现不理智的冲动行为,可能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一定冲击,甚至引发群体事件,造成恶劣影响,危害校园安全稳定。辅导员及时介入网络舆情,开展综合应对与引导工作,有助于解决校园危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可以在学校和大学生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及时对网络不实信息进行辟谣澄清、发布权威消息,重塑大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也可以帮助学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疑惑、诉求,针对性地做好“教管服”各项工作。就各种错误思潮,辅导员可以结合相关理论、政策、法规予以针锋相对的批驳,维护政治安全。

(三)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一线工作者,所面对的大学生问题种类较多,这其中网络舆情问题更加突出,在应对与引导上比较复杂,更加需要讲求工作的方式方法,因此对辅导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不稳定、不成熟,尤其对网上的各种错误思潮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失去前进方向,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工作,一方面可以教育青年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引导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能力素养,带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现实困境

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面临着来自内外不同系统的多重困境,外部因素主要是缺乏综合应对机制,内部因素则源于能力不足。

(一)舆情综合应对机制缺失

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普遍使用各类网络社交媒体,成为活跃在各大网络论坛上的主力军,网络发声门槛低、渠道多、监管难,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更具复杂性。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等工作,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开展,这就需要强有力的“大脑”居中指挥协调。目前,各大高校虽就网络舆情的应对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仍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网络舆情综合应对牵涉高校不同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内部沟通机制不畅,难以形成合力。第二,各部门具体职责不清晰,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直面学生,处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第一线,从工作策略到工作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来自不同部门的指导、配合以及相应信息的支撑,但在这一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指导、配合脱节,易使辅导员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薄弱

网络舆情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疏漏,同时也涉及到高校思想意识工作,对辅导员的政治敏感度要求较高。因此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辅导员必须学习、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但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培养与学习,另一方面,受困于繁重的日常性管理事务,辅导员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因此理论素养普遍较弱。由此产生以下三点问题:第一,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回应把握不好底线原则,在处理过程中容易酿成更大错误,造成更恶劣的舆情反应。第二,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不敢及时亮明身份,进行发声、引导。第三,缺乏正确的思政话语体系以回应、批驳错误的网络舆情观点,只能以空洞的说教方式进行回应,这对大学生而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易激化矛盾。

(三)舆情获取甄别能力不足

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在网络发酵形成一定规模的舆情反应时,更多是由学校相关部门通报、反馈给辅导员,但辅导员此前却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相关诉求以及舆情反应,导致舆情在网络上进一步发酵,造成恶劣影响后才被关注到,此时辅导员再去介入、引导,其难度非常大,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辅导员对于班级舆情获取甄别能力不足,不能尽早发现、引导、疏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原因第一是思想上不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更多关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政治敏感度不高,忽视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个性表达,同时也缺乏对网络舆情工作的考评压力,不够重视该项工作。第二是没有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走进网络,关注同学们的情绪表达。第三是不重视班级线上信息员队伍建设,网络社交媒体种类繁多,辅导员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关注到班级学生各方面的动态。

(四)舆情应对手段单一

部分辅导员在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时,思路简单、手段单一,不重视链接其他有助于网络舆情问题疏解的资源,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不重视学生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作用,学生意见领袖在大学生这一文化群体中发挥的同辈影响力很大,大学生对他们的认同度也较高,但部分辅导员不重视培养与使用学生意见领袖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导致辅导员陷入单兵作战的困境中。第二,忽视网络舆情的线下引导工作,网络舆情应对需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但部分辅导员将工作主线放在网络上,忽略了线下沟通。第三,不重视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网络舆情的产生大多根植于学生在校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但部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忽略这一点,将问题界定为单纯的思想认知问题,并对此开展思政教育,此举脱离了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根源。

(五)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低下

网络舆情载体主要是各类社交媒体软件或者网络论坛,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2],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网络这一媒介开展舆情应对工作。部分辅导员存在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使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抗拒,缺乏使用意识,部分辅导员认为传统线下教育更加便利,在效果上也更易于评估,但这部分辅导员没有发现网络思想意识阵地的建设问题,使大学生受到各类错误思潮的影响。第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相关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的能力不够,辅导员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无法做到有效整合,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处置的效率。第三,部分辅导员网络道德修养有待加强,由于网络存在匿名性等特点,部分辅导员随意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路径分析

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要从完善综合应对机制与系统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入手,解决辅导员单兵作战的困境,积极对辅导员进行各项能力的提升。

(一)提升工作实效性,完善综合应对机制

1.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系统化、精细化工程,牵涉高校不同部门和二级学院,辅导员围绕网络舆情开展的教育引导、预警应对等工作属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对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走向,促进大学生成长进步至关重要。但辅导员工作开展也需要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因此需要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各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高校应梳理校内现有与网络舆情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校情实际,围绕网络舆情教育引导、预警应对等方面,进行废立改,提升各种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尤其要明确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领导部门,清晰界定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权与责,落实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责任制度,防止出于免责心态导致各部门“推诿扯皮”现象,使学校错失网络舆情疏解的最佳时间节点。

2.畅通协调议事机制

以往部分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内部沟通,各部门对外发布的信息出现了“互相拆台”的情况,前后说法不一。一方面折损了高校公信力,引发公众对治校水平的质疑,另一方面会使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工作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因此,一定要完善高校各部门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议事协调机制,畅通各部门的沟通渠道,主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定期召开校级层面的网络舆情研判会,收集、整理、分析该阶段学校所面临的网络舆情态势,做好预警、预防工作,同时就网络舆情处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总结、交流,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第二,在处置网络舆情时,应根据工作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尤其对于一些重要、敏感信息,在做好保密的前提下,应及时在内部予以通报交流,以便各单位不断调整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方法。

(二)提升工作科学性,完善系统保障机制

1.组建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督导团队

辅导员针对网络舆情所采取的每一步处理工作都要进行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辅导员处理网络舆情工作时所要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关注度较高,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造成恶劣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仅依靠辅导员的个人力量,无法保障网络舆情应对疏导各工作环节的科学性。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注重选调信息技术工作者、研究网络舆情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活跃在网络舆情疏导应对工作一线、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者,由他们共同组成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督导团队。督导团队应围绕理论、策略、技术、实务等四个层面,全面加强对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督导。

2.加强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能力培训

高校辅导员位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第一线,工作压力大、难度也大,因此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加强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能力培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训,通过系统培训,使辅导员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面对网络舆情时“敢发声、会发声、发好声”。第二,要加强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训[3],提升辅导员网络道德,使其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提高使用网络媒介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技术层面进行提升。第三,要加强辅导员资源链接能力培训,学会链接好三个方面的资源。加强线上线下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网络舆情来源渠道,做到尽早发现、尽早介入。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引导其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加强对班委、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的培养,在班级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3.完善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考核体系

部分辅导员不重视网络舆情应对引导工作以及围绕该项工作所需要进行的各项能力提升,对于这种现象,除了要进行思想教育转化之外,高校还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职责,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工作考核体系,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高校应结合网络舆情工作的整体要求,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在学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的职责使命并将之细化,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责任感、担当感,使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有方向、有重点、有保障。第二,要把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纳入考核体系,明确奖惩,将网络舆情工作成果作为辅导员双线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以提升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积极性,倒逼辅导员进行能力提升,创新网络舆情工作的方式方法。

4.设立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专项经费

落实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综合保障,必须设立工作专项经费,着重保障辅导员以下四个方面的经费需求:第一,保障工作培训的经费需求,在辅导员的工作培训中应增加网络舆情工作能力培训内容,链接校内校外优秀师资,开展专题培训。第二,保障活动开展的经费需求,鼓励辅导员围绕网络舆情的预防、引导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三,保障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研究的经费需求,高校应设置相关校本课题,支持辅导员进行申报,鼓励辅导员对过往的网络舆情工作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工作论文或工作案例,以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第四,保障工作奖励的经费需求,对在网络舆情工作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猜你喜欢
舆情辅导员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