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绪
(山东公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3110)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百年建筑一直是建筑师和工程师追求的目标,然而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质量问题依然严峻。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建筑工程过早拆除和安全事故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完善现行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抓住关键控制因素和源头管理等,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是从业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方向。
随着环保理念在建筑行业的渗透,建筑材料存在供应紧缺、价格上涨、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等问题。市场上的钢筋、水泥、石料、砂土等主要建筑材料以次充好问题频发,且目前行业中普遍存在低价中标现象,导致某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底线降低成本,大量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将对工程建设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些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也会使工程质量不达标。纵观我国整个建筑行业,大型企业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水平相对较高,小型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存在失控问题,一些作业人员未经培训直接上岗,作业水平差、问题层出不穷,管理人员对安全、进度、文明施工、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和监督机制,这就致使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可能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19 年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4 号)]规定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建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但有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规范、管理责任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有些建筑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降低了对质量的要求,导致质量管理和内控评价机制严重缺失,漏洞百出,因管理体系不完善、过程控制不严格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近年来发生的因建筑无序加固问题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建筑行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既反映了对乡镇、农宅加固工程的管理存在漏洞,也暴露出基层建筑工程监督管理部门对低层建筑的改扩建工程监督检查缺乏动态监管、强力执法的问题,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勒令制止,严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工序是建筑工程实体质量形成的基本环节,工序控制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工序质量对建筑物的成型质量、经济性、施工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推行工序施工标准化,从人、机、料、法、环、测六大方面开展源头分析,引领过程管控,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人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包括管理人员的理论储备、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意识等。人是工程活动的实施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所有参建单位工作人员的共同作用,参见单位一般包括建设单位、规划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督单位以及构配件材料的供应单位。
强化人的意识培养,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强化创优目标,树立质量第一、预控为主的观念;强化对于人的素质教育,决策层、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总体素质的提升,决策能力包括质量策划、目标商定、施工组织、技术支撑、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层面,应保证管理制度完善全面,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工作组织衔接顺畅、责任划分明确清晰;作业人员技能精湛、作风严谨,严按照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实施作业。提高人的素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实现,例如,可以通过质量培训与评优评先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开展技术大练兵、大会战、大比拼等活动,其他参建单位也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准,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基础保证,若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必然不会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所以,要采用多种手段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优选物资采购人员,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执业素养;充分调研供求关系,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商、适时储备物资;结合技术部门分解材料用量,合理规划物资供应,保证连续作业;加强材料源头管理,严格进场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做好材料台账,加强现场管理,采用限额领料,避免浪费;与试验部门配合搞好材料试验、检验。即使在材料紧缺的情况下,也不能降低对材料进场指标的要求。
机械设备的购置、流转、维护、保养、检定等均应有明确规定,特种设备按相关规定办理进场验收和登记;施工阶段应结合建筑结构形式、施工现场条件、施工工艺、施工工期、技术经济条件等合理选择进场设备的型号、种类、数量和时间。必须对操作人员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特种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和管理;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均符合工艺规程要求,随时间和施工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工艺。
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性能、成本、进度等,其包含了建设周期内建设工程涉及的技术方案、组织措施、保障措施、施工组织、工艺流程、检测手段、检测方案、通病防治等。技术方案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很多工程进展不顺利,就是因工艺不合理导致了窝工、返工,甚至引发质量事故。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副经理等项目决策层在制订和审核施工方案时,要充分了解设计图纸意图、充分调研现场实际情况,从管理、组织、技术、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统筹性谋划、专业性部署,使方案科学先进、经济合理、技术高效、实现方便、安全可靠等。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如水文、地质、气候条件、气象、光源、水源、通风、振动、污染等,并且冬季施工、雨季施工、台风季节施工、高温施工等都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要结合环境因素和施工特点,有序进行施工组织,充分考虑各阶段环境问题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如高温对混凝土干缩开裂的影响,低温对钢筋焊接温度质量的影响,台风对高处作业安全性能的影响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要尽量减少在恶劣天气施工,杜绝极端天气作业,如因工序作业连续性必须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严加控制。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健全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
工程师要确定拟使用的测量设备的精度能够满足建筑工程建造过程所需的测量精度;测量和试验设备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确认、校准和调整,按规定频率送检校核;使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测量数据要经多方复核准确无误后才能使用,测量过程要进行平行检验和交互校验,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度。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管理体系搭建、问题源头管控、管理过程实施、人员素质提升和建造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贯穿于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健全、完善、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各个环节按质量要求严格控制,才能建造出高水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工程。要建立以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为主体的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总体系统,以及设计单位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而建立。其应具备质量创优的目标体系、质量控制的职能分工、质量管理基本制度和工作流程、施工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文件、质量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内外部沟通机制及其运行措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要严格遵循PDCA 循环原理,即Plan(计划阶段)、Do(执行阶段)、Check(检查阶段)和Act(处理阶段)[1],通过系统策划和工程实践,在周而复始的系统循环过程中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持续解决和优化提升,这样以上升的阶梯式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完善系统体系管理程序。
要加强质量易出问题的源头管理,进行施工计划预控和质量通病因素识别,在施工前通过识别质量通病影响因素逐个分解管控措施,通过编制施工质量控制计划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要重点加强对设计图的复核,特别是容易出现碰撞的预埋管线,要重点计算并复核其空间位置,可充分采用BIM 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将二维图纸转变为建筑的四维模型,开展可视化交底和碰撞检查,夯实施工技术基础,识别图纸设计问题,提前优化改进,同时又能避免操作人员盲目施工造成质量隐患。
要建立明确清晰、奖罚分明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各负其责,履职担当,有序组织,项目上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和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施工、技术、质检、测量、材料、试验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质量管理创优小组,与监理人员密切配合,形成强力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基层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人员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令行禁止,坚决杜绝农镇住宅、公共建筑的无序改造,以避免工程质量问题或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埋下隐患。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产业工人机制改革,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技工类学校改革,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产业工人培训学校采用内部培训或外委培训等方式开展产业工人专项培训,如电焊工、电工、构件制作工、构件装配工、预埋工、灌浆工、抹灰工等。以产业工人作为基础支撑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
要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采用信息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技术取代传统现浇模式,采用现代化建造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现场作业质量不可控、环境不可控、人员不可控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以工业化建造、信息化管理、商品化销售的模式提高工程质量。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必须走的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建筑施工企业要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主导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等方面相关技术[2],联合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开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方面示范工程的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质量管理相关体系,实现人、机、料、法、环、测全覆盖管理,同时,采用PDCA 管理模式实现质量过程管理,并积极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促使我国建筑工程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