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钿
(饶平县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国家财产受到一定影响,专项资金使用中需要提高使用效率,才能改进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应用,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落实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要求。我国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不同,专项资金的类型较为广泛,例如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经费,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等,不同单位的专项资金有所差异,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管理,避免资金被挪用或挤占的问题,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
随着我国财政体系不断改革,单位也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完善。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针对内部的财会人员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方面的培训,单位内部的财会人员在诱惑面前可能存在思想动摇的问题,加大了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务经费不足时就挤占专项资金,专项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的问题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经费没有进行合理的预算,在公务经费执行过程中还开展一系列不必要、走过场的工作,导致公务经费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控制中的漏洞,主要体现在发票管理方面。长期以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着公款消费变形为办公用品的问题,甚至还存在部分人员购买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导致专项资金被浪费或被贪污。
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其次,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领导责任机制,没有对领导开展专项资金的经济责任考核,对违规问题没有严格的问责与惩罚,导致单位内部的管理层思想产生懈怠。再次,部分单位没有落实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的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一人身兼数岗的问题还较为普遍。
首先,在审核环节,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缺乏全面的审核,没有突出审核的重点,没有根据合同以及支付的要求审核资金,甚至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还不清楚资金支付是否具有必要性。其次,主管部门没有对专项资金建立问责监管机制,没有形成常态化审计,给单位内部的投机人员可乘之机,没有加大犯错成本,不利于形成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威慑力。
制度体系和人才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专项资金管理的保障,因此需要加强制度与人才建设。
第一,大力推进制度化建设。首先,健全人事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应该不归本单位考核,否则无法保障单位相关人员的独立性。财务人员应该由上级单位进行考核,以确保权力得到相互制衡与相互监督,防范单位内部一权独大的问题,并在单位内部建立岗位协调机制以及关键岗位轮岗机制,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单位需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建设内部专项资金管理的实施细则,以使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要求与职责相匹配,健全会计法律责任体系,强化法律约束机制。最后,健全适应专项资金管理的内控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和专项资金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内部控制不仅要停留在制度层面,还需要与各项业务活动相衔接。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要求全体员工对各项工作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更加准确地识别、处理各类风险,减少舞弊或浪费的问题,避免专项资金被挪用[1]。
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放管服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在增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在增大,财会人员职业风险在加大,财会人员要提高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能够将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明确自身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要求与职责,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在诱惑面前能够坚定立场[2]。其次,财会人员要认识到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工作能力,形成风险防范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公正、客观地处理各项会计业务,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职业判断力。同时财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沟通,积极倾听其他部门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单位需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不仅需要让财务人员了解到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还需要让内部各成员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在专项资金使用的各环节严格落实使用规定,确保专项资金按照规定使用,避免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产生。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适当增加公务经费的预算,合理的公务经费能够避免专项资金被挤占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避免走过场的工作,不进行毫无意义的工作。同时专项资金要单独核算,专项资金的拨入、使用、核算等各环节都必须要与公务经费相分开,避免由于核算不清导致专项资金被挪用或被挤占的问题。单位的领导需要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开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明确专项资金使用的责任和义务,落实管控机制。专项资金的管理只有实现单独管理,并提高各层级人员对其管理严肃性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资金被挤占的问题。
第一,要将全部收入纳入监管。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单位收入的金额需要全部上交,严格防范小金库的问题,避免公款私存。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需要纳入预算不得截留、占用、挪用。
第二,加强发票管理。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发票变形为办公用品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发票的管理,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腐败的查处以发票为突破口,做到违法必究,在制度的压力下严格管控发票,加强问责力度。其次,加大对办公用品采购的监督力度。专项资金支出的过程中要求发票报销要求,对于办公用品的报销要执行总量控制,并在报销发票上列明具体的明细,对于办公用品的采购需要经过两人之手,实现相互监督,避免偷梁换柱的问题。最后,要打击虚假发票的源头。虚假发票作为贪污腐败源头,需要严格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利用虚假发票报销的问题。打击虚假发票涉及到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联动对虚假发票严厉打击。
第一,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进行控制。首先,要将专项资金的内部控制方案落实到全过程和全方位,通过系统软件落实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其次,加强信息系统规划。在信息系统研发过程中,要落实专项资金使用的要求,实现对专项资金的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
第二,实行权力制衡机制,加强单位领导对专项资金使用的重视。首先,要明确领导责任。单位的负责人作为专项资金使用的一把手,需要明确领导的责任,要求一把手承担起自身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增加单位领导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的经济责任考核指标,对于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或专项资金被挪用、挤占的单位领导按照不合格进行考核,不能提拔。通过建立配套制度,确保专项资金合规管理。
第三,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要求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各项经济业务授权、核准、执行等分离,实践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目标。例如专项资金的审批与执行,货币资金的收付与授权,采购计划的制定与采购工作的执行等都需要实现严格分离,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完整[3]。
第四,建立归口工作机制,落实归口管理的原则。归口管理工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权责对等的原则对会计业务活动成立联合小组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根除小金库的问题。单位的专项资金使用涉及多个部门,因此也由多个部门建立工作小组,与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专项资金联合领导小组,负责监督专项资金使用的情况,并负责开展专项资金使用的指导工作。
第五,加强培训工作。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宣传,让单位内部的全体成员认识到专项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形成重视专项资金管理,重视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在单位内部,需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培训,要求单位的领导层重视培训工作,并根据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的工作实际分班次开展培训,根据不同成员的工作要求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让全体成员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第六,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开展专项资金的支付。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阳光交易的方式规范了专项资金的使用,避免了腐败问题的发生。首先,专项资金的采购行为必须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工作的要求,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的范围在扩大,由最初的桌椅板凳等范围不断丰富。近年来专项资金采购的需求越来越多,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能够规范采购工作,给财务工作带来便利,并规范采购责任。其次,专项资金实施政府采购能够实现监管和操作的分离,由集中采购机构实施采购。新型的监管模式能够堵住监管的漏洞,保障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对采购的全过程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
第一,加大集中收付中心的审核力度。首先,财政集中收付中心要在年初对预算单位的项目进行了解,对预算单位加强沟通,确保预算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与统筹,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确保项目在付款时能够得到有效把握,杜绝不合理支出的产生,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具有合理性。其次,财政收入中心在对项目收付款业务进行审核时,要突出审核的重点,以专项资金的用款需求以及合同条款进行重点审核,分析专项资金的支付是否合理,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要求严把资金支付关,分析相关资金是否符合部门预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规定,突出审核重点,确保审核效果的提高。最后,要提高预算业务管理水平。在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来,预算单位的经办人员业务管理难度也在加大,这就要求加大对相关财务人员的培训,要求经办人员熟悉掌握集中支付工作的要求以及政策审核的要点,避免由于政策理解的差异导致误报、错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要通过财政监管会议对各单位的财务负责人等人员开展培训,提示操作中的风险,强化相关人员对于集中支付工作的认识,从而避免专项资金被挪用、挤占、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常态化管理,将审计形成一种氛围,不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投机人员可乘之机,加大责任问责力度,实行通报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单位要创新审计方法,实现从源头查起,从中央到省级再到市级直到终端的一条线审计,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重点处罚。
第三,监管部门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动态监督,形成具有威慑力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完善检查方式和审查方法,规范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管理程序,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工作的形式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系,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管的合力。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在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单位需要思考如何高效使用资金。专项资金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未来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专项资金使用中的各类问题不断优化,积极思考创新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路,发挥专项资金管理的潜力,以推动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单位可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