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遂月
(佛山市乐华汇力家居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32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面对激烈竞争时,要想形成竞争优势,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目前,预算管理是企业配置资源、控制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离不开预算绩效管理的支持,企业需要通过预算绩效确认预算执行情况,检查预算管理成果。内部控制可为绩效管理提供导向,绩效评价可扩大内部控制的影响力,二者在作用上有互通性,目标上有一致性,效益上有协同性,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融合,有利于企业保持稳定经营状态,作出正确决策。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优化预算绩效评价目标,完善配套管理机制,统一二者管理目标,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各项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合法开展,提高经营效率,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总称。现阶段,财务状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运营能力,关乎企业的经济命脉,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缺陷,增加了经营风险。因此,为规避风险,规范经济行为,企业要实施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控制经济业务,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财务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使管理制度得到落实,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2.1 有利于企业经营状况保持稳定
预算是企业财务收支的主要依据,预算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实际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展任何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如果预算安排存在问题,核心业务缺少资金支撑,企业就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难以保持稳定发展状态。采取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对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结果进行考核,高效管控企业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预算资金调度的合理性,保障重点支出,助推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便可实现稳定经营的目标。
2.2.2 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财务决策
企业要想作出正确决策,必须准确把握自身的财务状况,根据收支情况,合理安排业务,确保收支平衡。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决策失误往往是致命的,一旦投资决策失误,企业无法获得预期投资收益,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就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局面。预算绩效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可为预算调整、财务决策提供导向。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及时、准确掌握经营过程、经营状态,找出绩效动因,预测未来发展,便可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2.2.3 有利于优化企业预算管理机制
实际上,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企业预算管理机制改革、建立现代化预算管理体系、提升企业预算控制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预算绩效评价,检查预算执行进度,确认预算执行结果,便可找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为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提供依据,弥补预算管理的漏洞,引导企业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避免企业走弯路,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根据预算绩效指标的达成率,可以找到预算调整的方向,促进企业资金链的良性循环。
2.3.1 二者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是通过绩效考核保证企业预算在计划范围内实施,避免超预算情况的发生。内部控制的作用是监督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约束经济业务的发生与发展,将支出控制在定额范围内,促使企业预算控制能力的提升。二者在作用上具有一定的相互性,二者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的融合可促进各自功能的发挥。实际上,内控的有效性对绩效评价质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内控力度决定预算计划能否得到顺利执行。同时,随着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效性。
2.3.2 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面向的是企业所有层级的员工,通过内部控制约束员工行为,规范财务业务,从而确保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其目标是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预期预算目标的实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显然,二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基于内控视角,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配套制度,加强对预算的监督控制,便可扩大内部控制的影响力,同时,保障各项预算计划得到有效执行。
2.3.3 二者的效益具有协同性
实际上,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在效益上具有一定的协同性。预算绩效管理涉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多个环节,是监督预算管理的重要措施。这些环节都需要内部控制的参与,需要二者的协调与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可利用内部控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助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同时,在监督企业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可提前发现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降低企业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本,强化内部控制的效益。
目前,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功能、内涵、理论都缺乏正确认识,未根据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的需要革新相关管理制度。由于缺少配套制度作为依据,导致在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的过程中规则漏洞多,相关部门的协同性差,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融合工作难以顺利落实。此外,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内控机构,内部控制力度小,无法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支持,造成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绩效评价结果不准确,无法为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提供依据,导致企业预算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要想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企业需要统一预算绩效目标与内控目标,让二者达成一致,从而使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忽视二者目标的相似性、关联性,预算绩效目标与内控目标脱节严重[2]。由于目标相互脱节、偏离实际,导致绩效目标无法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导向,而内部控制也很难有效监控预算的执行[3],最终使得内部控制功能受限,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不佳。
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预算绩效管理都要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作为依据。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和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来说,关键在于取证。只有及时收集相关基础经济资料,做好数据分析工作,确保相关经济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才能得到真实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而采取正确的内部控制措施。但很多企业不重视信息管理,管理工作做不到过程留痕,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差。由于基础经济资料的收集不及时、不完整,导致预算绩效考核缺乏数据支撑,内部控制缺乏事实依据,造成预算绩效管理无序开展,基本是“走一步看一步”。
就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而言,本质上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经济业务,促进管理机制的优化,从而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帮助企业找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然而很多企业的预算绩效评价只是打形式分,绩效评价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未结合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机制进行调整,未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奖惩,只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决策的辅助参考。基于此,绩效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意义地产生了大量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协调费用。
企业要正确理解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树立融合意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革新配套的管理制度,为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协同提供制度依据,消除工作分歧。具体来说,可将内控制度的要求融入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从而发挥刚柔相济、相得益彰的作用,更好地激励员工。企业可根据预算绩效制度,对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考核作出详细要求,明确绩效评价的关键点,同时,通过实施内控制度,助推绩效制度的执行,约束预算管理行为,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业绩。例如,在收入预算的编制方面,可融入内部控制手段,通过内控制度对员工施加外部压力,实现“他律”管理,约束员工行为,同时,利用预算绩效制度来强化针对员工的“自律”管理,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做到张弛有度。此外,企业要优化组织结构,构建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确保权力的运行受到制约和监控,从而提高预算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的权威性,提升绩效结果的可信度。例如,企业可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组建内部控制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内控工作任务的落实,对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协调内控工作的开展。该工作小组需设置一名组长,最少两名副组长,若干名成员,各职务任命要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对重大经济业务、预算安排事项进行集体表决,避免“一言堂”问题的出现。同时,企业要实施内控关键岗位责任制,要求预算管理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任职资格,并对岗位责任进行明确,避免出现推诿责任的问题。
若预算绩效目标与内部控制目标不一致,则难以协同开展工作。因此,企业要统一预算绩效目标与内部控制目标,通过提高目标的一致性,强化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联系。在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关注预算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还要考虑预算管理的经济性、效益性,关注企业的最终收益。同时,要重点考虑目标的实现难度,根据各项目标,设计对应的量化指标,并为每一项指标设定不同的分值,从而使目标具体化、数据化。只有设定量化指标,才能客观体现内部控制的实效性、绩效考核评价的准确性。例如,对于采购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来说,要考核评价应付账款周转率、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闲置率、库存成本;对于销售预算考核评价来说,要考核评价应收账款、营业利润、销售资金回笼速度。
不及时收集、汇总相关基础资料,没有完整、正规的票据,极易出现营私舞弊的问题,造成内部控制失效。例如,在采购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未取得正规发票,无法确保采购的合法性、合规性,便极易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因此,企业要重视信息管理,做好经济业务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企业可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以内部控制目标作为绩效评价的出发点,收集预算管理每个环节的数据信息,确保相关基础经济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尤其是票据管理方面,必须有明确的备案记录,核对票据的真实性、有效性,避免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为绩效评价提供依据。此外,为增强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互通平台,将内部控制、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集成到统一平台,简化中间程序,进行跟踪控制,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内控难度,进而降低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本[4]。
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绩效评价就失去了意义,更无法对内部控制发挥积极作用。要想实现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相互作用,就要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企业在得到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后,要组织各部门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并进行讨论,探讨未完成预算绩效指标的原因,将涉及这些指标的相关业务作为未来内控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会议上,要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奖惩,提出具体整改建议,对后续工作调整作出详细安排,将预算与绩效挂钩[5]。例如,在销售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企业资金回笼慢,应收账款较多,企业资金风险、经营风险大,就要对销售、催款等业务人员采取适当惩罚措施,责令其限期整改,化解现存问题。
对于现代企业来讲,要想保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合理配置资源,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可强化预算绩效评价作用,对于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大有裨益。因此,企业应将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有机融合,统一预算绩效目标与内部控制目标,及时收集经济业务基础资料,充分应用评价结果,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