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防返贫实践、阻碍因素及推进对策

2023-01-08 11:43董玉峰兰翔英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预警监测生态

董玉峰 兰翔英 邱 硕

(1.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系,河北 石家庄 050021;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河北 石家庄 050021;3.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传媒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过渡期内,脱贫不脱政策和帮扶,原有的扶贫政策仍保持不变,脱贫县转变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但是,由于历史性的诸多积淀因素,原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相对薄弱,脱贫稳固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返贫风险不容忽视,需进一步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并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重要抓手。2020年2月,河北省围场等13个县和赵家蓬区退出贫困县行列,标志着河北省深度贫困问题得到解决,首次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消除,扶贫工作重点转向脱贫地区的防返贫,以此稳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性。

一、全面脱贫后防返贫的现实逻辑

(一)稳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应然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稳固脱贫成果,有效提升脱贫质量,必然“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在全面脱贫后,返贫是对脱贫的否定,意味着脱贫质量出现问题,尤其是发生规模性返贫,更是对全面脱贫的否定。要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考验,脱贫效果实现可持续性,不仅要求在脱贫攻坚中防返贫,也应在脱贫后将防止返贫致贫摆在首要位置,更加强调贫困防阻,精准瞄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找准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节点,分类施策、精准帮扶,防止非贫、脱贫向致贫返贫逆向转化,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效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保障

摆脱绝对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通过脱贫攻坚弥补乡村短板,以乡村振兴稳固拓展脱贫成果。在全面脱贫后,乡村治理的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质量,而衔接过渡期的重点是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工作。若不能有效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及时化解零散化的返贫,将影响脱贫质量及其可信度,阻碍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防返贫是实现衔接有效、过渡平稳的重要前提。要瞄准乡村全面振兴的结构和要素,精准分析和研判返贫风险因素,明确防治靶向,将乡村振兴与防返贫各环节有效对接,以系统协同视角促进两者融合互通,把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纳入乡村治理系统,协同推进防返贫和全面振兴。

(三)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全面脱贫、防阻返贫是消除贫困的必然要求,本质上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毛泽东同志提出“富是共同的富,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脱贫后防止返贫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相通,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一脉相承,共同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防止返贫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返贫致贫,才是高质量和可持续的脱贫,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脱贫地区防返贫的探索实践

(一)未贫先防:避免边脱边返边增

如何有效防阻新贫困人口产生,避免边脱、边返、边增的贫困恶性循环,是实现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问题。防止返贫和稳固成果同等重要,河北省不断探索创新脱贫防贫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防贫保”,重点针对非稳定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建立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利用大数据智能化跟踪管理,广领域集合强化帮扶能力。同时,河北省建立防返贫正式制度,及时制定系列政策措施,激励约束防返贫参与主体,保障防返贫机制落地实施。2018年6月制定《关于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的指导意见》,首次在省域层级建立精准防贫制度;2019年9月颁发《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意见》,2020年10月发布《关于做好防贫监测部门筛查预警工作的通知》,2021年6月出台《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构建筛查监测、帮扶救助、动态管理等多方参与的防返贫制度体系。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累计识别认定防贫监测对象4.56万户10.73万人,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帮扶救助,脱贫后未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

(二)及早发现:建大数据监测预警

全面脱贫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在抓好落实防返贫,关键是提前研判脱贫家庭的各类脆弱性因素,动态监测这些因素带来的负向冲击,及时介入干预措施,通过早发现早治理,将返贫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河北省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互通、多部门参与的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动态监测预警,构建“月分析、季调度、年考核”的常态化调度制度,完善脱贫成果稳固考核机制,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打造稳定队伍,持续做好防返贫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基于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立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信息系统,同步对接国家平台数据,实现省市县纵向贯通、多部门横向互联,协同监测预警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系统整合农业、社保、防贫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资源,构建防返贫信息和资源的数字化链接平台。在全省建立防贫机构和防贫网格员,充当基层防贫监测的第一道“眼睛”,瞄准分包脱贫群体,及时报送防贫预警信息,后台建立省市县三级防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开发防贫预警和管理系统、手机APP、微信自主申报小程序等,由专门信息员管理和督办防贫信息,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建立地市级事业单位防贫中心7个,临时机构防贫专班7个,县级独立机构防贫中心113个,临时机构防贫专班55个,乡镇防贫工作站1969个,村级防贫工作室45384个,专兼职防贫网格员27.27万人,基本实现防返贫机构和人员的各级全覆盖。

(三)精准帮扶:分类施策多维防贫

脱贫户收入是衡量防返贫效果的重要指标,防返贫监测线需要跟随经济发展动态调整,以保证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及时帮扶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确保不返贫致贫。河北省基于国家脱贫标准的1.5倍,动态调整防贫预警线,2021年10月起上调到6600元,巩固脱贫成果和质量,严守防返贫底线。由于脱贫户返贫风险的异质性,防返贫成效提升需要分类施策,精准补缺,才能确保脱贫家庭生计可持续,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河北省将防返贫监测对象分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精准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和有效劳动力,针对性采取产业、就业、金融、健康、教育、住房饮水、社会帮扶、社保兜底等不同帮扶措施。发展特色产业是防返贫的根本,脱贫县域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产业帮扶提升脱贫户造血能力,2021年全省脱贫户人均收入近6万元。就业帮扶稳定脱贫户和低收入户家庭收入,2021年就业补助金惠及近2万人,有劳动力搬迁脱贫户均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社保兜住脱贫户生活底线,防返贫监测对象中4万人纳入低保,将残疾人作为重点监测人群,及时帮扶防止返贫致贫。强化企业结对帮扶,持续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对原深度贫困县实行“五包一”、深度贫困村实行“三包一”帮扶,206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实现企业结对帮扶。

三、脱贫地区防返贫的阻碍因素

(一)外部约束:脱贫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河北省原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域,包括坝上的康保、沽源、尚义、张北、丰宁、围场及深山区的阳原、阜平、涞源、隆化等10个深度贫困县和206个深度贫困村,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容量较小。例如,深山区的阜平县为“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少,常年干旱缺水,山区植被成活率偏低。张承坝上地区高寒、多风、干旱,农作物产量低,土地沙化和荒漠化严重。内外部因素导致的脆弱生态环境,使得这些脱贫地区难以承受大规模的开发,人口聚集承载力有限,同时,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不宜发展过大规模的工业产业,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造成经济收入衡量标准下的返贫风险较大。

(二)内在缺能:脱贫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脱贫帮扶多为政府主导,这种行政化方式短期见效快,但更多侧重外部力量的嵌入,容易忽略帮扶对象的脱贫主体性,外嵌的帮扶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内生脱贫动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将难以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一旦外部帮扶撤离,极易发生返贫风险[1]。调查发现,部分脱贫家庭依然习惯于政府帮扶,具有较为显著的依赖心理,尤其劳动能力缺乏的家庭,外出务工人口少,文化层次低和生产技能缺乏,人均收入处在脱贫标准边缘。同时,农业生产市场适应能力较差,生产经营存在畏难情绪,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弱,如果脱离外部有效帮扶,很容易返贫致贫。

(三)产业薄弱:可持续脱贫产业发展差

已脱贫的原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弱,本地经济型产业有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销售渠道主要依赖帮扶单位采购,但定向购买规模局限很大,受到帮扶单位自身容量和开拓能力影响,可持续带贫托底作用偏弱。同时,帮扶项目同质化较重,产业链延展性缺乏,不能有效突破本区域限制,产业项目的就业容量总体有限,缺乏稳定持续增收产业。尽管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但互联网无界性带来了外来产品,本地产品特色优势不明显,品牌效应难以有效形成,产品外销和进城能力不占优,防返贫稳定性较差。

(四)监测困难: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难

河北省已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也建立了原建档立卡户信息数据库,重点监测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但脱贫家庭状况并非均衡不变,经常面临各种突发性因素影响,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会加剧负面冲击效应,使家庭生计遭受损害,当生计策略单一或不能灵活调整时,极易返贫致贫。按照应退则退、该进则进的动态调整原则,已识别为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的群体,经过帮扶脱贫后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但也会有新脱贫户返贫和普通户致贫,这些常态性地动态变化对防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造成较大困难,也给及时预警带来巨大挑战,进而导致返贫监测失效、预警滞后现象,影响精准防返贫质效。

四、脱贫地区防返贫的推进对策

(一)完善生态环境返贫治理机制

河北省原深度贫困地区是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有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功能,但整体生态较为脆弱,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均衡难题。对于生态脆弱区的脱贫农户而言,其生存环境的资源分布不均,生计活动对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等因素具有较高敏感性,容易造成生计质量减降,进而产生返贫现象。对此,应将防返贫和生态治理结合。一是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针对原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特质,传统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路显然并不适合,防返贫需要统筹生态和规模的平衡,可结合本地特色生态资源,探索多元生态产业并行发展路径,重点考虑区域功能定位、生态消纳能力、资源承载力等约束,制定产业负面清单和开发底线,构建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的双赢,提升脱贫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2]。二是建立生态环境防返贫预警机制。当生态环境事件突发后,当脱贫户不能有效应对风险时,极易产生返贫情况。应建立生态环境防返贫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及时预警加强应急管理,降低返贫可能性。将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和防返贫预警机制联动,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标准体系,及时分析和处理生态环境对脱贫户产生的影响,动态监测其家庭生计变动情况,将生态环境负向冲击降至最低[3]。

(二)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

脱贫农户返贫本质是脱贫成效不稳固,根源于外部帮扶嵌入和内在能力生成未有效转化及对接,应对负向风险冲击的能力不足,加剧了贫困脆弱性,故而防返贫的关键在于提升脱贫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一是继续加强社会保障防返贫的兜底作用,加大农村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扩大大病和门诊报销比例,切实减轻脱贫地区农户经济压力。二是继续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水平,整合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教育防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加大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加强脱贫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结合返贫风险因素,因人因户施策,开展生计策略拓展培训。对技能缺乏的农户,提供有用有效的实用性技能培训;对生产经营缺效的农户,引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乡村能人等开展防返贫帮扶;对就业不稳定的农户,强化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接受更多社会知识和先进技术,扩大务工就业信息来源渠道,通过强技赋能提升自身劳动竞争力[4]。四是加强智志双扶教育力度,防返贫动力主要源于脱贫户内生活力,只有消除脱贫户的政策依赖心理,摆脱“等靠要”的被动帮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不返贫。要加强典型案例宣传,强化自主创业就业培训指导,加大财政奖补和普惠信贷支持,“鱼渔双授”提升脱贫户自我防返贫能力。

(三)夯实脱贫县域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是防返贫帮扶的根本基础,针对河北省坝上和深山区产业薄弱的现实境况,需要在产业扶贫项目基础上,持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乡村产业振兴防阻返贫,稳定脱贫人群收入来源。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原深度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尽管拥有特色农业产品,但市场销售受阻,在帮扶单位外部支持下,短期内可以将产品定向销售,但脱贫户自身市场拓展能力有限,可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持续加强脱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指导脱贫农户开展电商就业创业,利用互联网将小市场链接大市场,畅通城乡和内外资源双向流通,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价值,促进脱贫户增收和强化防返贫能力。二是促进本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于生态涵养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将乡土文明和生态资源有机结合,持续优化生态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业链,开展生态民俗、特色农家乐、绿色食宿等,吸引外地游客低碳消费,对冲脆弱生态产生的发展阻滞,促进脱贫地区经济绿色崛起。三是继续引进优质企业对口帮扶。按照脱贫后“四不摘”帮扶政策,持续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加大项目、资金、技术等支持,培育壮大本地特色产业,找准定位开展品牌工程,创新发展农业保险产品,降低灾害风险冲击影响,减轻脱贫家庭生计压力。

(四)优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当前,河北省已经建立了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但病、残、灾和疫情突发因素等使贫困具有动态性,决定了零散化的返贫致贫将难以消除,动态波动性给防返贫监测带了难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加强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对返贫风险重点人群、领域和事件的关注。一是加强低收入人群返贫监测。除重点监测脱贫群体外,将低收入人群纳入监测范围,合理设置预警线,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观测分析,及时压降返贫致贫风险。二是分类帮扶、因人施策。结合返贫原因和家庭条件,划分不同类型返贫户,尤其是区分是否具备劳动能力。对有劳动能力者,要激发其防返贫主体性动能,加强提能增收的实用性技能培训,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增强生计抗逆力;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要及时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范畴;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要进一步细分类型、精准施策,优先选择产业就业帮扶,并针对性给予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若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后仍不能获取稳定收入的,应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畴。三是持续优化农村低保和防返贫帮扶政策。要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建立防返贫救助缓退期,对稳定就业且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者,在规定期限内逐渐退出救助范围。

猜你喜欢
预警监测生态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生态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