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1-08 11:34:23
智库时代 2022年2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助学资助

张 角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如何保证教育工作成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资助育人工作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解决学生在学费及生活费用方面的困难,使其能够继续享受学校教育。虽然我国在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许多方面依旧存在不足,比如学生对助学政策缺乏正确认知、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存在随意性、资助体系比较单一、信用监督机制缺失,这些都影响到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1]。通过对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出一些可靠的参考依据,促进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由此可见,本文围绕“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展开分析研究,价值意义显著。

一、开展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分析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高专院校开展此项工作具备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总结起来,具体现实意义如下:

(一)有助于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

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期间,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而资助育人是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高专院校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希望学有所成,将来能够用所需知识报效家乡、报效国家。而通过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则能够解决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使他们不再为学费担忧,在避免失学、辍学的基础上,有助于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为未来顺利就业、为社会做贡献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部分,在资助育人期间,需重视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完善资助体系,比如“奖”“贷”“补”“助”“勤”“免”“捐”等体系内容的完善,能够为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支持,使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持续推进[2-3]。

(二)有助于教育行业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居民实施的一项政策,在我国自2013年11月提出,并在2015年1月实施,其基本工作核心为“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力度大”。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贫困状况的缓解,有助于民生的改善,且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党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而对于教育行业精准扶贫来说,则是精准扶贫体系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4]。在高专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期间,将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渗透其中,更能确定需要资助的学生对象,给予需要资助学生经济层面、生活层面的资助,有助于减轻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及生活压力,进一步促进教育行业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有助于带动高专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在高专院校教育工作开展期间,不单单需要教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思想政治修为等[5]。而通过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高专院校则能够在多维度育人方面投入充足的资金,将资金投入到了解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当中,使资助育人工作更具针对性及科学性;进一步通过资金的合理科学应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政治修为得到有效提高,使高专院校能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一步为带动高专院校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

如前所述,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现实意义较多,但是从现状来看此项工作开展期间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对助学政策缺乏正确认知

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已经经过了较长的时间,但是许多家长及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不够充分,甚至对国家资助政策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国家资助政策的推进受到影响。由于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内容缺乏了解,不能掌握贷款的违约风险,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贷款行为,对资助政策的推行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根据以往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还款,导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6-7]。

(二)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存在随意性

一般在开展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时候,将当地部门为学生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依据,严格审核学生提供的文件资料,之后将贷款拨放给贫困学生。目前我国高专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学生生源来自各个地区,难以对城乡家庭的经济收入等信息进行采集,以致学校很难认定贫困学生,最终出现伪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的情况。以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所需要耗费的成本较大,导致学校不愿进行实地调查,那么在学生提供经济贫困相关文件后,学校无法确认文件信息的真实性。为解决贫困证明造假的问题,建立了学生实名举报的机制及严格的处罚措施,可以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保证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可以收集有关学生家庭情况的信息,但是这一过程存在漏洞,不能完全维护贫困学生的利益[8]。

(三)资助体系比较单一

资助育人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保证整体效果的,需要提高相关企业及社会团体在资助育人中的参与程度,使资助育人工作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通过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及各个社会团体的力量,可以顺利解决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学校及政府是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企业及社会团体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较少,难以满足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反映出社会团体对贫困学生资助的重视性不足,我国资助体系比较单一的状况。

(四)信用监督机制缺失

国家资助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贫困学生在学费方面的压力,为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作用,高专院校对申请助学贷款的要求不高,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助学贷款来完成自身的学业,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督机制,了解学生的资金使用情况,杜绝出现违约的行为。由于高专院校的学生生源来自于各个地区,学生毕业后存在个人信息变更频繁的情况,这就很难监督学生及时还款,使得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其次,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诚信意识,对违约的严重后果缺乏了解,经常出现拖欠还款的情况,不利于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信息化手段滞后,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从现状来看,一些高专院校由于在资金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同时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方面认识不足,使校园资助信息系统未能及时构建,或者构建的系统陈旧,难以与时俱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系统缺少大数据精准识别、贫困程度分析、隐形资助等功能,进而使学生的资助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在此情况下,在学生受助情况调查工作开展期间,由于信息化手段滞后,缺少电子信息档案的支持,只能翻阅大量的纸质档案,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大大增加,且不利于信息的采集、整理,在信息准确度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进一步使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加强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对策分析

为了解决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问题,则需落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具体而言,主要解决对策如下:

(一)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普及教育

为促进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就要做好国家资助政策的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认识,使其能够利用这些政策来解决自身的学费及生活费用等问题,避免因费用不足出现被迫退学的情况。同时,学生不仅要充分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也要认识到违约的后果,使其能够正确使用助学贷款。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普及教育中,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宣传小组,深入城乡地区进行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帮助贫困家庭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消除贫困家庭对资助政策的顾虑。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也要做好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做到合理使用助学贷款,也要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规避助学贷款方面的风险,不能出现贷款使用不合理或贷款使用浪费等情况[9]。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科学化

需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进行规范,仔细调查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准确判定。为充分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规避助学贷款方面的风险,需要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建档,其中包括学生的性格、思想、品质、信用等档案信息,特别要充分了解申请资助的学生的信用情况,对学生的档案信息进行定期复核,以便能够利用学生的档案资料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同时,可以组建专门的测评小组,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是否困难进行多层认定,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杜绝出现伪贫困生,使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提升[10]。

(三)建立严格的造假监管惩罚制度

通过建立严格的造假监管惩罚制度,可以减少不良贷款行为的发生,使国家资助政策能够真正服务于贫困学生。需要对高专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进行强化,使其能够做到相互合作,对贷款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形成完善的资助资金监管体系,一旦发现贷款学生出现异常的消费情况,必须深入了解贷款学生的经济状况。若是发现贷款学生存在骗取资助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严格处罚,使伪贫困生能够认识到违约贷款的严重后果,减少不诚信贷款行为的发生。同时,可以对贫困学生的资格进行定期核实,在学生存在谎报家庭情况的时候,以通报批评的方式对其进行惩戒,取消该学生的评优资格,将其写入学籍档案。对于事情比较严重的情况,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纪律处分,促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率

对于高专院校来说,在学制方面相对比较短,而贫困家庭大学生体量在占比方面则较高,且贫困信息具有动态性强的鲜明特点,贫困情况比较复杂。传统走访、纸质调查等方法,不能满足新时代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需求。因此,在高专院校方面,需及时转变思路方法,加强信息化建设,使资助育人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一方面,高专院校需重视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对内与校园、教学管理系统保持密切连接关系,对外则与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保持密切关系,同步生源地信息,使高专院校资助育人相关负责人能够对受资助情况、贫困等级、相关学生父母职业等全方位了解,以此促进精准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需投入充足的资金,加强资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具有保存价值的资助档案采取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的保存方式,使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性、回溯性得到有效体现,进而使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五)加强信用监管及感恩诚信教育

在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信用监测制度,以便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监督,约束学生的贷款行为。具体来讲,在贫困学生获得贷款资金后,对学生使用贷款资金的情况及还款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合理的约束机制对学生的违约行为进行控制。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其能够认真考虑自身对助学贷款的需要,降低不诚信贷款行为的发生。同时,可以将感恩诚信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改善校内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感恩精神[11-12]。此外,可以对学生的贷款使用途径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诚信意识进行提升,杜绝出现拖欠贷款的情况,为国家资助政策的推进提供更多支持。

(六)加强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

为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学生资助管理队伍,结合工作需要来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以便能够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不断改进。由于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现出较强的连贯性、政策性、繁琐性及长期性等特点,可以按照师生比例1:2000来配备专业的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做好学生资助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熟悉理解国家资助政策,保持专业的状态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水平。其次,为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应明确资助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对资助管理人员的工作获得感进行提升,做到完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发挥资助育人工作促进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高专院校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突出,有助于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有助于教育行业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带动高专院校教育事业发展。但是,当前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充分了解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做到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普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科学化、建立严格的造假监管惩罚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及感恩诚信教育、加强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等,从而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水平,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为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助学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关爱·帮扶·助学
中国火炬(2015年10期)2015-07-25 09:51:18
为助学一诺千金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4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0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3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