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灿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510050)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自从1979 年叶剑英代表党中央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 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92-19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意义十分重大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能粗线条地作一略探。
我们党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就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2]323早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中就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
习近平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面对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习近平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3]11,只有统筹推进五大建设,才能产生综合效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前提,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经济建设的成果是物质文明,政治建设的成果是政治文明,文化建设的成果是精神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是生态文明。五大文明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整体,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客观上,由于长期以来,唯GDP 思维的广泛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忘掉”的尴尬地位,因此,我国一度意识形态问题重重,道德建设滑坡,不仅严重影响了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影响了国人的物质生活。针对这一突出问题,2013 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向在场的全国劳动模范代表说道:“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3]46时隔3 个多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说:“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3]15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16-17。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也是服务对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习近平就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324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5]25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新当选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然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3]44。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之路,决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艰难险阻;要战胜这些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就必须勇于斗争,就必须努力奋斗。无论是斗争还是奋斗,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2]323
习近平认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中国力量。团结才有力量,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之所以被帝国主义欺凌,就是因为中国人一盘散沙;而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中国人民,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让中国从此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开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3]40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根本,就是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二是思想道德方面。邓小平就说过:“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6]367科学文化方面是基础性的建设,它是物质文明发展也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方面是主导性的建设,它不仅决定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科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因为它关系到人的灵魂培育,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如何,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如何,最重要的取决于它是否打下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正如习近平所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2]335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凝聚中国力量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够更有力地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349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国文明,弘扬中国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为此,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36
从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报告,都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从党的十五大报告起,以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则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此,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解释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7]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其核心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163。价值观是精神文明的核心,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根本标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是关键,它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性质,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而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2014 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8]
习近平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项工程,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3]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发展联结起来,确立了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价值基础。
如何抓好这项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工程?习近平提出,从历史根基上来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163-164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170。无疑,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简单的继承,而是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164
从实践上来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之中,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为此,习近平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165一方面,要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完善与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要注意建立和完善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从而大力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群体来说,一方面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党员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具体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但是在客观上它又是通过党和国家来倡导与推行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3]164。另一方面,要抓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172。同时,任何一种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3]181-182抓好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除了社会、学校之外,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建设。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2]35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础。从根本上来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3]168。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4]31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和道德建设。
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命运,关乎政党前途,关乎个人荣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323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无坚不摧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习近平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326。因此,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012 年11 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326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起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自觉从大局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都会“风雨不动安如山”。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矢志奋斗、百折不挠的“压舱石”。全党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2]35。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依托。2016 年,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道德建设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依托,乃因为它无论是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来说,都具有不可缺少的重大价值。“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3]173。可以说,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3]168因为道德不仅为个人塑造一颗善良仁爱的灵魂,也为社会安定奠定有序的和谐生活,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习近平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3]158-159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3]158。
道德建设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呢?习近平为此谈了许多方面,如从主体来说,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等;从渠道来说,有学科建设、文艺宣传、规章制度、网络建设,等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干部道德建设。自古以来,干部都是道德的示范者,干部的道德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国家与政党的前途命运。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习近平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6]在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培养造就千百万个德才兼备的干部。因此,习近平强调说:“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3]411在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最重要的制胜法宝,就是“打铁还须自身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9]二是当代道德建设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中汲取营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命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伦理道德,必须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离开了优秀文化传统,抛弃了优秀传统美德,当代道德建设就没有了历史文化的根基,就不可能蓬勃发展,深入民心。因此,习近平一方面指出:“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10]139另一方面又指出:“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如中国古代就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就有很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0]138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文献记载,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1]2。舜帝“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11]25。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一直贯穿始终,而且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2]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因此,习近平又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3]40因此,2017 年,中央文明委在《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偏航,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53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之所以极端重要,就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是为民族立魂、为国家立心的工作。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集中精力大搞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曾经一度放松了意识形态工作,导致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十分严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时出现,“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思想不断蔓延泛滥,有的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人大肆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有的人借口现实存在的问题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人以批评、嘲讽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人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恶搞历史颠倒是非,有的人极力歪曲、丑化、否定我们的党、国家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等等。这一切,在客观上引发了国人的思想混乱,严重干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定。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习近平向全党发出警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紧紧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0]2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紧紧掌握在手中,重拳出击,横扫意识形态领域的乌烟瘴气。
习近平认为,要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着力做好宣传工作和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工作。宣传工作对于意识形态十分重要,因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4]312。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153。因此,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4]310。宣传工作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3]154为此,必须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而“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3]154,就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要做好宣传工作,最重要的,一是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二是要把好互联网这一关。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4]331。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332习近平还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325因此,“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30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2014 年10月、2016 年5 月,习近平分别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2019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就强调,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4]322。为此,习近平首先指出,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与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同时,习近平强调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文学艺术创造,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4]324为此,文艺创作应当侧重于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从而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因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4]351所以,习近平又强调,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4]324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以德化人。故习近平指出,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4]325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