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萝萝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
据2021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0亿,20岁至29岁的网民占比为17.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各种手机应用软件正全方位地影响广大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早在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认识短视频的传播特征,如何利用短视频这一最新阵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是当下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比图片、文字等形式,短视频实现了跨越式突破,声画一体让传播内容更具空间立体性。通过感性的音乐、丰富的特效、适时的文字说明、鲜活生动的视频画面,短视频内容对用户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极大的感官刺激。刻板、单一的素材通过短视频富有创意性的拍摄和形象的演绎,往往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短视频一方面沿袭了以往新媒体的技术与形式,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实现社交表达功能。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开发运用人脸识别、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用户可以利用合拍、特效贴纸、一键使用模板等功能,跟随潮流创作短视频进行传播,实现了使用即创作的交互性,极大程度地满足了用户的自我表达的需求,在心理与行为上实现了交互性[1]。
依靠发达迅捷的传播技术,短视频在传播时效上形成直播式的传播效果,这种特点在重大事件的传播中更为明显。例如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当天恰好是华东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典礼同步直播了神舟十二号发射,学校官方将这一幕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传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用户往往在休闲娱乐、碎片化的时间中完成重大事件的即时接收与传播。
短视频传播呈现出的参与感、交互性、时效性与关联性等特征,能让受众在极短的时间里与短视频创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实时传播下实现“天涯共此时”的共情,并通过转发、点赞形成二次传播。
短视频相较之前的新媒体平台,最鲜明的特点是信息在第一时间以最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眼前,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化发展、思维活跃、性格活泼、表达自我的欲望较为强烈的特点。大学生使用短视频越来越频繁,短视频也对其思想行为带来越来越多的影响。
一是成为知识学习的新平台。短视频的流行为科普知识与教学知识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往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实景演绎、后期特效等形象的视频解说变得浅显易懂。而通讯技术的发达,让大学生利用视频进行学习的成本大大降低,满足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二是成为新的自我展现平台。当下流行的几大短视频平台几乎都自带视频编辑处理功能,例如,添加文字、音乐、滤镜,甚至还可以自动生成一段视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视频创作力。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凭借一部手机、一个短视频社交账号记录传播自己的生活,形成当下特色鲜明的青少年流行文化。
一是容易受到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蚀,盲目模仿伤害身心健康。短视频内容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拜金、暴力、黄色等内容[2],这些内容还更容易传播。大学生处于容易接收新鲜事物的年龄,短视频以其鲜活的形式受到追捧,但他们同时对低俗内容缺乏识别判断能力,容易引发错误行为。
二是容易形成缺乏主动深入思考的习惯。短视频的一大缺点是很难传达深层意义的信息与故事,更多的是浅层化和情绪化的信息。在算法机制的推动下,青少年容易沉浸其中,形成网络依赖或信息茧房。
以往,传统灌输式的理论宣传教育在我国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样的宣教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话语体系,形式单一,宣讲的精髓被长篇累牍的文字淹没,千篇一律的宣讲模式、枯燥乏味的语言通常让这样的宣讲变得鸡同鸭讲,老师用心讲,学生却无法入脑入心,形成两个割裂的思政传播场域。
要打破这种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传播内容要与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传播方式、网络社交表达方式相一致,实现思政教育日常化、生活化、片段化,真正走进大学生的信息交互世界。
短视频的出现与流行为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方法,即以社交化、视频化呈现网络思政内容。何谓社交化、视频化表达,即抓住一个经典瞬间、一位典型人物等进行视觉化表达、沉浸式传播[3],努力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灵活融入典型人物、优秀事迹、重大场景仪式教育、理论解读等具体的宣传思想工作场景中,一事一场景,让网络思政传播形象化、具体化。
无论是内容表达还是传播技巧,都要改变叙事方式,可以将人物或事件以十几秒的系列短视频的形式连续呈现,每个短视频都突出一个情感共鸣点,形成连续效应。以2019年浙江大学官方抖音号发布的《学习英语的宿管阿姨》视频合集为例,学习英语场景呈现、为何学习英语的对话采访、被网友点赞后有何感想等发言迅速得到传播,6集短视频播放量达3000多万次,其中最高点赞量为143万。不仅传递了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也为在校学生树立了好榜样,为社会传递了校园正能量。
一分钟以上、三分钟以内的短视频适合于重大主题事件的轻量化传播。用贴近学生群体的编排方式,将故事讲生动。2021年年初,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教育部思政司发起了“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鼓励高校创新形式,让青年出镜讲述党史故事。上海交通大学编排的话剧《青年钱学森》主演全程出镜,以平实的口吻讲述钱学森刻苦求学报国的故事;浙江大学以一部话剧再现核弹英雄林俊德院士的故事,穿插青年林俊德院士扮演者的讲述;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在馆内接力讲述陈望道的故事……诸如此类的短视频均摆脱了以往主题视频制作的老套路,镜头有细节、讲述日常化,有具体情节,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有效传播。
开学新生报到、军训动员大会、毕业典礼等校园重大活动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好契机。以浙江大学为例,近几年开学典礼上的音诗画节目都涉及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宣讲,毕业典礼则安排了感恩环节,让学生接受精神洗礼,这些丰厚的线下实景演绎资源恰恰是网络思政教育的“富矿”。
网络思政教育应该抓牢这些资源,有策划、有节奏地进行网上传播。经典场景网络社交化、视频化记录与传播会让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党爱校教育具体可感。做好这类场景宣传的诀窍为小口子切入、有节奏地持续性发布。以浙江大学每年的毕业典礼为例,浙大官抖抓住感恩环节中一排毕业生给后勤人员献花的画面,发出后获得100多万点赞,无数网友纷纷点赞浙大毕业典礼的这个环节。记录拿到硕士学位毕业证书下台时抬头看向家长的学生、拄着拐杖坚持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等动人细节的短视频陆续发布,也形成大范围传播,在线上线下均引发热烈讨论,触及群体除学生外,校外各界人士均对其中呈现的正能量与大学精神赞赏有加。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从甘肃国家级贫困县走出来的大学生张薇的发言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刷屏。保研成功以后,她决定延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不仅为全校师生也为全国人民上了一场理想信念教育课。2020年秋天,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回母校作报告。在演讲中,张定宇多次被现场掌声打断。而他的一句:“我能用残缺的身体燃烧出的微弱之光疗愈世间的伤痛”更是让全国网友动容,家国情怀由此传递。
如上所述,对宏大场景的视频化、细节化展现,会使隔着屏幕的受众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一场大规模的仪式得以达到真切真实的宣教目的。
5G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技术与网络视听内容相结合,为广大受众带来别具一格的沉浸式体验和智能化交互。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新兴技术和短视频内容的有机结合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创意化的表达需求。
以抖音为例,在动态人脸识别、体感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支持下,诸多平台特效贴纸与互动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他们利用丰富的特效类型、迎合受众心理的美颜滤镜、酷炫的场景切换技术创造自己的社交表达内容。
对于网络思政教育来说,此类短视频视听技术是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的一大利器。以往宏大叙述的思政教育内容如何与青少年形成有效互动,甚至是形成网络社交传播,是教育者难以破解甚至是忽略的一个问题,而短视频视听技术的出现和操作的便利化为此提供了可能。
2019年开学季,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利用抖音合拍功能,一起为新生加油打气的视频传递了校园的青春活力。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抖音平台推出为白衣天使加油贴纸,立即引起平台受众的广泛使用。2020年教师节,抖音平台推出互动贴纸,北京科技大学利用这款贴纸特效再现了一位老教师数十年前的班级合影图,获得了216万次点赞。这些丰富的现实案例都印证了思政教育利用新技术实现有效传播的可能性。这提醒广大教育者,要了解最新的传播趋势,善于利用新形式,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理论宣讲是高校进行线下思政教育的一大阵地。“我讲你听”的宣教模式是否真的“声入人心”?如何减少宣讲活动的低头率?短视频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经过一个多月的策划与制作,正式推出“启真师说”短视频栏目第一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键词解读。让“启真先锋”青年教师讲师团成员将线下演讲搬到线上,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一集一分钟,围绕一个热词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热点词汇。以往启迪智慧、传播真理的文字难以在大范围内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而短视频的出现让理论宣传焕发了新生,丰富的视听语言让原本听起来枯燥的解说变得“可视化”[4]。六期视频先后在浙江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官方抖音号、教育发布号、官方微博等平台发布,收获近百万播放量,点赞数过万,创新了短视频+理论宣传形式,为受众带来一场理论解读“及时雨”。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互联网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群体,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信息接收方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对课堂教育的信息权威性形成了挑战。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多元化,具有叛逆心理和渴望表达自我的大学生对宣讲内容是否全部认同?在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的席卷下,形式老旧、话语体系古板的宣讲内容是否还能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清楚传播阵地在哪里远远不够,理解并运用新的传播规律,对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才能对大学生实现真正的思想引领。
综上所述,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已是大势所趋,这给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高校教育者不应该轻视这一新阵地,而是要尽早掌握短视频的传播规律,占领短视频平台,趋利避害,真正走进大学生的世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