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以《跨境电商实务》为例

2023-01-08 09:55赵曾林洁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跨境校企电商

赵曾 林洁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海关统计,2020年1月、2月,我国进出口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与此同时,跨境电商释放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1月、2月,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到174亿元,同比增长36.7%。

跨境电商是传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新业态,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减少中间环节,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更多国家、更多企业、更多群体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在传统外贸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更需要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商的独特优势,以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外贸攻坚克难,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作为新业态的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新规则、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且横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多个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短缺成为了制约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匮乏的情况,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增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中开设跨境电商类课程,以探索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但跨境电商类课程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也面临着课程体系设置滞后、实践教学环节单一、教学模式形式化、校企合作表面化等种种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指出,“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学校与企业建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因此,深化校企合作,着眼于课程领域实施深度的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跨境电商人才的关键。

一、跨境电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2019年才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被正式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再加上跨境电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跨境电商类课程教学相比跨境电商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目前的跨境电商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滞后

通过对各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或跨境电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跨境电商方向的课程体系要么以国际贸易类课程为主体,要么以电子商务类课程为主体,再额外增加几门跨境电商相关课程,缺乏对课程的整合与重构。通过对跨境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发现,随着跨境电商行业分工的日益细化,仅有的几门跨境电商课程无法满足不同岗位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各高职院校必须基于跨境电商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整合现有课程,重构跨境电商方向的课程体系。

(二)实践教学环节单一

由于跨境电商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且在真实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高的风险,例如,IP冲突账号风险、汇率风险、跨境物流风险、海外仓管理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等等,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跨境电商真实运营的硬件条件。再加上大部分高职院校承担跨境电商类课程的教师团队缺乏跨境电商运营的企业工作经验,因此目前跨境电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模拟软件。市面上的跨境电商类模拟软件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可以仿真跨境电商平台的卖家后台,但只能进行店铺注册、产品上架、运费设置等一些最基础的操作步骤。另一类可以构建虚拟的跨境电商运营环境,能模拟各国的市场环境和各跨境电商平台的数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跨境电商全流程的认识。但这两类模拟软件对于跨境电商运营的核心能力,诸如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推广运营能力、纠纷处理能力等都无能为力,从而导致学生即便认真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却依然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更是相差甚远。

(三)教学模式形式化

虽然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各大高职院校开展跨境电商类课程教学的共识,但缺乏企业真实跨境电商经营项目的引领,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不强,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跨境电商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再加上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有限,导致跨境电商课程的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学生仍然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

(四)校企合作表面化

虽然各大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推动跨境电商类课程教学,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多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诸如邀请跨境电商的从业人员到校开设一些关于行业发展趋势的讲座,或者带领学生参观跨境电商产业园等,这样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单向的认知实践层面,难以深入。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选择将学生输送到企业进行短期特训,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跨境电商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无法接纳全部学生实习,且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很容易造成经营风险,因此大多数参与特训的学生在合作企业也只能从事客服、打印物流标签等较为简单的工作。浮于表面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无法全过程地参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跨境电商实务》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跨境电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在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本校以《跨境电商实务》为切入点进行了跨境电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内容。

(一)课程定位

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与多位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共同梳理了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就业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总结出了《跨境电商实务》的课程定位:该课程是在学习了《国际贸易基础》《跨境电商基础》等课程之后,熟悉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与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掌握了跨境电商主要模式以及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后续课程为《跨境物流》与《出口跨境电商运营实训》。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与合作企业的专家共同进行跨境电商运营人员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了《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为:

掌握跨境电商B2C出口的基本业务流程;

掌握各主流跨境电商平台交易规则知识;

掌握跨境物流的基础知识;

掌握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发货与通关的流程。

技能目标为:

能完成跨境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国际信用卡的开通、转账、提现等基本操作;

能完成跨境物流价格计算、产品价格计算并设置产品上架价格;

能按照跨境电商平台规则正确发布产品;

能根据店铺运营数据灵活运用站内站外营销工具引流并提升转化率;

能按照跨境电商海关监管规定完成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商品申报;

能分析客户纠纷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正确处理客户投诉和索赔。

素质目标为:

具备跨境电商运营的基本职业道德,遵守行业法律法规;

养成耐心、细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

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包容、理解各国客户的行为;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整合资源,乐于团队协作;

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

培养全球视野和市场洞察力。

(三)教学项目设计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学内容应来自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本校在进行《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产教融合作为重点,按照跨境店铺经营所需要的网络环境重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利用校内硬件设备引入优质企业资源,最后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操作,将《跨境电商英语》《网络营销实务》《跨境电商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高度融合。重构后的教学项目和任务与跨境电商运营人员的岗位工作流程基本一致。

(四)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跨境电商课属于新兴交叉领域学科,现有师资无论是在知识体系还是相关实操经验方面都不是特别系统和全面,难以承担跨境电商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本校重组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航空物流、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的师资力量,采取校内专任教师负责课堂管理及理论讲授,校外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实操指导的教学模式。复合型的教师团队既有利于发挥各专业教师的所长,又有利于企业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

此外,利用超星平台、钉钉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了“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操作”的O2O教学模式改革。由校内教师团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线上微课,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线下课堂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线上教学的学习数据,将学生分成软件仿真实训与全真实训两部分。软件仿真实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校内“双师型”教师答疑解惑。全真实训则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带领学生组建小组,以企业真实运营的店铺为基础,轮换进行速卖通、Ebay、亚马逊、Shoppee、Lazada等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店铺的运营。企业导师利用跨境ERP管理软件实时监控学生团队的经营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规避跨境经营的风险,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得到企业导师的在线指导。

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有效节省授课时间,扩大课堂容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遇到问题时还能通过微课视频回顾知识点,自己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能有效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跨境电商实务》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校内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跨境电商平台上所服务的客户等都是评价主体,能多角度、客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评价客体由线上成绩与线下成绩共同组成,线上成绩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教学平台线上学习的完成率、章节测验得分、线上讨论活动的参与率、线上学习资料的学习时长等。线下成绩由课堂表现与仿真软件成绩或真实店铺运营业绩构成。仿真软件成绩由系统按照阿里巴巴跨境电商职业资格认证的中级考评标准进行自动评分。真实店铺运营业绩则由企业导师根据店铺初始数据分平台设计业务目标,按目标的完成度给出评判。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跨境电商实务》教学成效

本校在2018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中设立了一个试点班和一个普通班,以形成对照。经过近一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知识更扎实

《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结束后,企业导师发放了关于各主要跨境电商平台规则的100道测试题,在此次测试中,试点班平均成绩比普通班高出整整11分,试点班观看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的平均时长是普通班的1.4倍,试点班查阅各跨境电商平台规则文档资料的次数更是普通班的3.7倍。这证明试点班学生会反复观看微课资源,并根据需要自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而这些学习行为都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二)实践操作技能迅速提升

以基础操作技能—产品上架为例,在准备好各项资料之后,试点班学生完成一个产品页面的设置,平均时长仅需要8分钟左右,而普通班学生至少需要15分钟才能完成。实践技能的提升没有别的捷径,熟能生巧,只有多练才能迅速提升。试点班中参与仿真模拟实训和全真实训的学生,都会轮换进行各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基础操作,并且每天每人都必须上传至少10件产品或者进行产品信息的优化,而普通班仅能完成1至2个平台的仿真模拟,实践操作时间大大少于试点班学生。

(三)外语语言能力显著提升

跨境电商运营不仅需要面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客户,更需要面对以各种不同语言为母语的客户,因此试点班学生最常见的功课就是利用多语种翻译工具进行英汉互译并完成多语言的关键词优化。此外,试点班进行全真实训的学生还要浏览各国社交网站,寻找流行的话题和流量高的视频进行选品。长时间的外语听力输入及语言翻译实践,让试点班学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中展现出了优异的外语语言能力,试点班学生英语四级的过级率全校排名第一。

(四)其他成效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参与教师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设计教学项目、共同开发工作页等教研活动,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工作职责及工作过程等均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的参与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改革,企业也提前储备了“招之能战”的人才,提高了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对口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对跨境电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高职院校应当针对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合适的企业,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全过程参与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改革,并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精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跨境校企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