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如何助推共同富裕

2023-01-08 09:54宁波市民政局
中国民政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低收入共同富裕救助

☉宁波市民政局

浙江省宁波市在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新时代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智慧大救助模式,健全以专项救助为重点、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时代社会大救助体系,助力共同富裕。

社会救助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功能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作为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理应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发挥兜底保障的作用。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要遵循保生存、促发展、重服务等理念,通过实现兜底保障的内外部制度整合,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推进救助标准的规范化,完善兜底保障的城乡统筹,实现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各项制度的多层次兜底。

二是发挥能力提升的功能。共同富裕对社会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救助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外,还应注重其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使其在摆脱生活困境的同时实现融入社会,最终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三是发挥风险预防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低收入群体规模依然庞大,存在较高的贫困脆弱性。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通过多样化的救助措施缓解低收入群体面临的风险,降低低收入群体的贫困脆弱性,最终为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四是在稳步推进“扩中提低”工作中发挥作用。“扩中提低”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社会救助在“提低”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促进社会收入的再分配,直接向收入和财富居于最低水平的困难群众提供现金支持与服务帮扶,缩小收入差距,减轻社会上低收入和无收入成员的生活困难,维护低收入群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在逐步缩小个体收入差距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从而催生出更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最终达到“扩中”的效果。

五是助力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社会救助服务是现有现金救助、实物救助等兜底保障形式的拓展,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困难群众更加多样化、深层次的需求,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推进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

六是优化制度化的帮扶环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了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其中建设制度化的帮扶环境是关键。共同富裕视域下,社会救助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优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帮扶环境,巩固实现共同富裕的环境条件。

社会救助在共同富裕中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宁波市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将蛋糕“分好”,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多样化的精准救助工作,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社会救助品牌,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的全面统筹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提标扩面工作,实现兜底保障水平的整体提升。不断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以及专项救助政策,抓实抓细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工作,不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功能,补好补齐低收入群体的需求短板。自2021年7月1日起,宁波市低保标准全市统一调整为人均1005元/月,在全省标准统一的地市中位居第一,低保标准提升了7.3%。特困人员、孤儿以及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均实现了全市统一。修订出台了《宁波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降低社会救助准入门槛,拓宽了社会救助覆盖面。在全省率先实现低收入农户与民政救助对象数据在大救助平台动态、实时共享。

二是建立健全造血型救助体系,助推低收入群体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注重造血型救助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输血”和“造血”互补的整体格局,不断助推低收入群体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全力减负稳岗、保用工扩就业。通过政府加大补贴或减税的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优先招用困难家庭成员,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参与其中,不断增强其发展能力,恢复其家庭功能。探索社会救助与慈善救助相结合的新形式,聚集多方力量开展项目化救助,引导慈善资源向民生最关注、困难群体最急需的地方倾斜,不断增强项目化救助的“造血”能力。积极开展以“提供适宜就业岗位”和“帮助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培训;重点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通过提供岗位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免费服务,让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困难群众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获得一份稳定收入。

三是联动推进主动发现机制,拓宽低收入群体风险防范的新思路。实行线上线下联动推进,探索创新主动发现的新机制,不断拓宽低收入群体风险防范化解的新思路。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线下压实村(社区)责任,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作用,协助开展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公示监督等工作,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推进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集成改革,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区域内社会救助事项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助事项及困难群众生活用电、有线电视费减免等民生补贴事项的统一受理、一站式服务。实现部门间救助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比对、分析、筛选需要救助的潜在对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四是带动救助服务提质增效,助力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注重社会救助服务品质与效率的提升,在全市扩大社会力量参与,不断丰富社会救助内涵,探索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向“物质救助+服务保障”转化。大力推进区和镇街级社会救助联合体建设,结合全市镇街级社会工作站三年建设规划,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融合发展,打造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救助服务阵地。不断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持续加强社会救助领域的数字赋能与系统集成,提升社会救助服务的效率与水平;加强数字场景化建设,促进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加强社会救助的便民化进程,促进社会救助审核审批流程的不断优化;通过抓好社会救助幸福清单的试点工作,集成丰富详实的幸福清单。

五是营造特色救助氛围,优化制度化帮扶环境。通过整合部门救助资源和社会帮扶资源,构建起救助帮扶服务力量一体化联动体系——“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并率先实现县级全覆盖,有效打通了困难群众“需求清单”和政府、社会“服务清单”的对接通道,实现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低保、特困供养等制度,全面厘清“低保”“重病重残单人户”“低保边缘户”“支出型贫困”“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救助”的认定条件,进一步放宽社会救助准入条件,使得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救助的未来展望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阶段,宁波市社会救助要更好发挥“补短板”的作用,不断发展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凝聚救助社会合力、挖掘救助内生动力,补好补齐低收入群体的救助短板,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探索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一是兜底保障更精准。精准救助是衡量民政兜底保障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尺,未来宁波市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的发挥需要更加注重精和准两个方面。一是兜底内容进一步精细化。要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分类施策,坚持兜底性政策加码,让困难群众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能获取精神方面的帮扶,让兜底帮扶工作更加精准到位。二是兜底水平进一步标准化。结合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推进城乡一体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域内救助认定条件、救助标准等的一体化、标准化,兜住、兜好低收入群体的底线。三是认定评估标准进一步多维化。针对困难家庭具体情况开展调查评估,运用多维贫困认定办法,统筹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刚性支出等因素,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综合实施社会救助的措施意见,然后由各相关部门实施具体救助。

二是能力提升更全面。未来宁波市的社会救助要全面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发展能力。一是创新政策“补氧输血”。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服务的新内容与新形式,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推动社会救助对象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型,培养其“造血能力”。二是舆论引导“激活造血”。加强社会舆论造势,积极引导社会救助对象进一步摒弃“等靠要”思想,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逐步恢复其家庭功能。三是壮大队伍“舒筋活血”。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救助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救助工作者在精准救助中调查员、宣传员、服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

三是风险防范更科学。未来宁波市需要在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推进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的不断深化,真正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是构建提前预警机制,防范各类返贫风险。通过建立线下社区网格服务主动发现机制和线上监测预警机制,主动发现和筛选村庄(社区)内可能需要医疗救助的潜在对象,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及时防范因病返贫风险。二是构建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不同制度间的衔接。明确基本医保的主体保障功能,按照“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通过主动发现机制明确救助对象之后,需要构建信息传递链,同时加强政策间的协调,及时输送给医保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处理后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救助对象按规定实施救助。

四是“扩中提低”更有效。进一步探索社会救助在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中的重要作用,为低收入群体开辟更多的增收路径,通过发挥好“提低”的功能来带动“扩中”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一是开发新平台。开发多样化的产业帮扶平台和有针对性的低收入群体求职平台,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同时,逐步将就业帮扶工作向智力支持领域拓展,通过“互联网+”的就业帮扶模式,联动“浙里办”等平台,为低收入群体开展就业专窗,着力改进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条件。二是组建新队伍。通过组建一支帮助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的基层队伍,帮助低收入群体提升就业信心,加强就业救助相关政策制度和典型就业经验的宣传。三是寻求新机制。不断创新就业救助与就业帮扶的新机制,采取多样化的帮扶措施,根据低收入群体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帮扶计划,使低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增收转变为中等收入群体。

五是救助服务体系更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的建构目标应是“现金+服务+自助”。在建构主体上,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需要政府、社会、个人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资源共用。在服务模式上,要遵循救助范围由单因素贫困转向多维性贫困、救助标准由“保基本”上升到“助推发展”。在服务内容上,依据工作形式分为事务性与服务性,依据保障对象需求分为生活型、照护型、支持型服务项目。在服务手段上,要引入信息化与数据管理,搭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线上线下服务双平台。

猜你喜欢
低收入共同富裕救助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娶低收入老婆
救助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