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通信遗产现状研究及价值浅析

2023-01-08 08:45:21耿晓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电报邮政烟台

文/耿晓莹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贾 超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讲 师 博 士

李少轩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通信工业转型于19 世纪末,到如今百余年的时间已经经历了多次迭代升级。2019 年国资委在京举办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信息通信行业)名录发布活动[1],20 个项目入选名录,其中包括青岛邮电博物馆、山东省邮电博物馆,由此可见,通信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1 山东省通信工业发展脉络

1.1 邮驿发展历程

山东省的通信起源较早,春秋时期已设邮驿,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说明邮传速度之快、流传之广[2]。元代由于扩充疆域,邮驿规模远超前朝,《经世大典》记载元朝时山东共有驿站50 余处。至清朝山东省的邮驿遍布各州各县,清雍正年间驿站达到了155 处。

随着商业的发展,清朝时烟台出现了山东最早的私营民信局。业务包括汇款、寄信、包裹、银信,但是规模较小,《海关十年报告第一辑》中记载,烟台最大的一家民信局只有经理、职员、信差三个职务共五人,每月的收入不到十元。1896 年大清邮政成立,清政府要求各民信局必须到邮局统一挂号,否则不能办理递信业务,受官办邮局的影响,民信局的业务量逐渐减少。1934年交通部以邮政国家专营是世界统一为由,严令民信局于年底停止营业,12 月山东省的民信局全部关闭[2]。

1.2“客邮”与官邮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在通商口岸广设邮局,清政府将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邮局统称为“客邮”。西方国家在山东设立的邮政机构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这三个城市。“客邮”的出现虽然带动了通信业的发展,但当时清政府已在山东设立邮政,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区域占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通信发展。

1896 年清政府在山东省设立大清邮政烟台总局,20 世纪初又相继增设了胶州、济南副邮界,内部设邮政总局管理本地及邮政分局的事务。1909年济南被划为正邮界,界内设济南邮政总局,烟台、胶州各为副邮界,由此确立了济南统领山东省邮务业务的地位。

1.3 电报、电话的发展

1881 年津沪电报线路建成,济宁、临清设立电报局,山东省的电信事业开始。电信发展初期电报机多是国外采购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新中国成立以后电报局装设了美国制的打字电报机、电传机,随后又增设了国产中文译码机,电报的处理速度得到了提高。电报发展的三十年里,山东省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辐射状电报通信网,设立电报局19 处,电报线路11 条,民国时期增加至14 条[2]。

山东省最早自主开办的电话机构是于1902年在济南设立的官电房。1910 年山东省成立济南官办市内电话局,也开放了市话业务。省办长途电话在1930 年正式开放,至1935 年山东省各县区电话网全面建成。山东省的长途电话网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当时远超于其他省份[2]。

山东省的邮电事业发展经历了邮驿、邮政、电信这几个主要阶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由原生到西化再到结合延伸的过程。在邮电业初期,社会体制的改革对其影响较大,随着产业模式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邮政、电信有了各自的发展体系并逐渐成型。受人文地理、文化、经济等的影响,山东近代邮电发展迅速,在整个国内邮电史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

2 山东省通信遗产现状

文章基于山东省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山东省邮电志、中国近代建筑总览等资料,整理出有历史记录的通信遗产三十多处,然后据此对通信遗产进行了GPS 定位以及实地走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类型及现状分析。

2.1 经营型

经营型工业建筑主要由邮政局、电报局、电话局组成,由于工业设备不同,这类建筑在空间布局、建筑结构等方面也有差异。邮政局的业务涵盖寄递、函件、报刊,因此内部要避免流线交叉,同时也要考虑存储、办公空间的分离,平面形式一般为L 型、一字型。电报传送的技术复杂,电报员需要独立办公,电报房平面形式一般为走道式。电话局由于需要放置设备,内部空间体量较大,常采用U 字形布局,电话接线器一般靠墙放置,业务员坐在一侧办理接线转换的业务。

2.2 生产型

这类建筑包括机械厂、电缆厂、器材厂,新中国成立前这类建筑大多与经营型工业建筑合并使用,后来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发展、人类生活需求增加,各类厂房也进行了功能划分,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各司其职,独立自营。

2.3 仓储型

同生产用房一样,仓储型工业建筑是生产链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一般与生产用房、经营型工业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烟台邮政局与邮政局库房均位于海岸街,分属于两栋建筑中,但是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近,便于储存与管理。这并不是唯一的布局方式,库房与主体建筑也可在同一座建筑,或分层或在同一层中。

2.4 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除去几个主体的建筑类型,通信工业建筑中还有包括教育、生活、办公等类型的附属建筑。例如烟台无线电一厂办公室、山东省邮电局宿舍、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宿舍。这类建筑目前大多已经改造为他用或拆除消失了,但是他们对于通信的意义非同小可,是通信类工业遗产的组成部分。

3 山东省通信遗产价值评析

3.1 历史价值

3.1.1 时间维度价值:见证战争期间重要历史事件

与其他工业门类不同,通信的作用在于传递信息,所以通信机构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巴黎和会时由于青岛所属问题山东省政府拍发了多封电报,从联系北京政府到下发各地通知,电报的介入使各地成为一个互通的场域,同时也表明了山东政府的政治态度[3]。

3.1.2 时间维度价值:见证通信工业百年的发展过程

1897 年德国占领青岛,在青岛建立了邮政、电报、电话三家分营制度。1905 年德国人出资买下现位于广西路与安徽路交叉路口处的冯·提帕斯基希公司商业大楼,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邮局。邮局从初期开始一直作为邮务机构使用,直到2009 年停止营业,联通公司对其进行修缮然后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是山东首座邮电博物馆,它见证了青岛百余年的通信发展。

3.1.3 空间维度价值:见证城市通信工业布局特色

烟台海岸街是近代通信机构的密集区,包括大清烟台邮政总局,法国、俄国、德国、日本邮政局,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 世纪初期,风格整体相似,但其材料、立面细部的处理手法均带有各自国家的强烈特征,例如俄国的尖塔屋顶,德国的外廊和阳台。

青岛的通信机构密集区为中山路、广西路一带。德国占领青岛时从海上进入,一进入便占领了制高点信号山,建立了无线电台,之后在此处建立了德国第一邮政代理所(现青岛清真寺),直到德意志帝国邮局成立通信业务才开始转移。日本占领青岛后也从中山路一带发展邮电事业,建立了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和堂邑路邮局。民国政府统治期间在中山路、广西路、浙江路等多条道路上建立了邮局和无线电台。中山路是青岛百年来通信机构的总站点并逐渐向其他区域辐射。

济南的邮电机构布局特点:沿铁路布置,向中心区不断扩散。济南火车站附近是济南近代邮电事业的起源地,现有的火车站库房是最初的邮电局,在其南侧的经二路附近分布有济南邮政大楼、邮政局宿舍等多个邮电机构。

3.2 技术价值

通信工业的技术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技术,山东省的通信工业建筑结构形式多样,以砖木结构、砖石结构为主,另外还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等。如济南市邮政大楼,建筑整体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采用砖石结构,屋顶部分后期修复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济南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水平[4]。二是通信技术,山东省通信工业建设初期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来留下了一批具有科技价值的通信设备,如电报机、“丈母娘电话”、无线传呼机等,通信设备的演变侧面反映了通信工业的进步。

3.3 艺术价值

通信遗产反映了建筑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流派和特征。山东省的通信遗产经历了德占、日占、民国及近现代时期,产生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包括中式、西式和中西结合的样式,尤其是后期西式风格的本土转译,具有高度的美学、文化价值。如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具有德国特征性的方尖塔楼、敞廊;青岛原堂邑路邮局,立面采用当时盛行的对称手法,色彩是一种具有提示性内涵的淡黄色,加上日本的装饰性山花,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5];烟台一等邮政局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对称式立面,居中主入口采用了圆柱式,上下两层叠柱,上方为带花饰的三角形山墙,屋檐处丰富的凸出线角造成丰富的阴影变化,形成强烈的水平方向感,整个建筑构图庄重典雅,比例和谐匀称[6]。

3.4 社会价值

通信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造了独特的精神财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及社会认同,如青岛台东邮电局。台东邮电局作为城市的地标承载了许多辈人的回忆,它是一个导向标、指示牌;另一方面它也见证了台东从单一的小村庄到周边电器、美发、南山百盛等各类商业齐全的景象。2012 年由于城市更新台东邮电局拆除,台东邮电局在几十年里作为一个地标建筑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4 通信遗产现状

4.1 正在使用

基于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山东省通信遗产保护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正在使用中的邮电机构较少,而且这些邮电机构已经进行了内部空间改造,以一种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取代了原有的建筑样式,内部的功能流线也进行了置换,保留的仅仅是旧址,例如济南纬六路邮政支局、青岛沧口邮电局。

4.2 改造利用

在城市更新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有一部分通信遗产进行了改造利用。经营型主要改为了博物馆、展览馆,生活附属类则改为了餐厅、商业等。如今通信遗产改造类型比较单一,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山东省内的通信遗产发展状况一般,再利用的方式缺少创新动力。

4.3 荒废闲置

山东省通信遗产中荒废闲置的占据少数,多为初期的工厂、邮局。例如青岛德占时第一邮政代理所,建筑后来改为了青岛清真寺,但是其内部一直没有开发利用,处于闲置状态,其他类似的还有烟台无线电一厂厂房、一厂厂房办公室。这种荒废造成了工业遗产资源的浪费。

4.4 拆除消失

从目前统计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多数通信遗产已经拆除消失了,拆除后的工业建筑后期进行了功能置换,改为了商业活动中心、居住区等,例如中山路邮电局,失去了原有的工业痕迹。

结语

20 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关注工业遗产这一问题,但是近代工业遗产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人们对其关注程度普遍不高。通过对山东省通信遗产初步调研可知,通信工业作为历史的记录者皆在某个特定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具有非常突出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然而目前多数建筑已经消失。所以如何进一步研究与再利用,提高人民对其关注度,发挥工业遗产的作用,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电报邮政烟台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邮政农品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24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2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4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走向世界(2019年18期)2019-08-16 13:06:02
传“电报”
邮政进化史
科学启蒙(2016年7期)2016-08-06 17:07:35
阳高京杏 邮政极速鲜专供
21世纪(2016年12期)2016-05-18 03: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