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菡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日渐深化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在为高职院校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而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一贯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助力。在此形势下,国内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市场整体人才需求以及自身院校特点,科学设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积极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实践能力培养机会,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同时与社会整体发展存在密切关联。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为有效解决基础物质生活需求所开展的一系列生产问题。通过口耳相传这种方式传授简单的生活经验、劳动经验以及技术技能,这也是学徒制发展的最初形态。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手工业渐从农业领域分离出来,传统手工艺从业为更好地传承技艺,逐渐诞生以血亲关系为主的学徒制。此时处于学徒制基础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学习规范、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方法,因此虽然具备学徒制雏形,但仍然以概念为主。学徒制制度化发展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后期,此时行会管理机构为学徒制制定行会范畴,并且明确实施规范,对其开展严苛的监督与管理,至此,学徒制有个体性质存在逐渐转化为公共性质[1]。在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下,大量的生产设备逐渐替代传统手工制作,此时学徒制由于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加无法助力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因此逐渐被现代化技术原理所取代。以职业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由于职业教育活动与市场整体发展需求相契合,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从而导致职业型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因此备受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双重质疑。在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在此形势下,学徒制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德国发展职业教育,学徒制迎来新的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重要助力与有效途径[2]。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西方国家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与传统学徒培训方式融合而成的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环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作出相应优化与调整,相较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可以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与作用,学生同时兼具两种身份,由单纯的技能型人才转化为具备良好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在培训方式方面,更加强调工学结合这种育人方式,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可以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操作环节,顺利完成理论知识内化与理论知识迁移[3]。在学习时间方面,可以由师生共同约定时间,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与新媒体平台开展密切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考核方面,现代学徒制讲求多主体考核,由校内教育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考核主体。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科学实施、有效落实的核心基础,校企合作目标在于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显著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为此,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既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实施部门,同时也是现代学徒制的监督部门与考核部门,二者融合程度决定人才培养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力量,负责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与社会教学资源,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与科学教育,是学生知识产生技能产生于职业道德产生的核心力量。专业课程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联系教育人员与企业技术骨干的重要纽带,在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环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4]。
但就目前形势分析,国内高职院校借助现代学徒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仍然欠缺长效机制。政府部门、社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分别存在些许问题,有待改善。首先,现代学徒制缺房完善的法律依据作为基础保障,教育部门以及各级政府虽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但并未结合地区发展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与推进策略。尤其在社会企业的激励政策方面,缺乏投入力度。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分配环节仍然处于严重劣势,无论是在社会资源分配还是经费投入方面,都明显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例如在高素质人才引进环节、校内教师职称评定环节、教研立项环节明显低于高等教育平均水平。其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经济收益方面更多考虑校企合作的发展潜力。在工学结合环节由于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处于在校学习状态,因此技术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应变能力都比较缺乏,这也导致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参与积极性。而要求企业花费精力与成本,对高职学生开展培养更是难上难。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情况分析,无论是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对合作企业缺乏吸引力,这也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无法清晰呈现校企合作育人优势。换言之,高职院校受到传统管理体制限制、师资水平限制以及教学设备限制,无法在校企合作环节为企业带来充足的利益,这也成为限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阻碍。严重影响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效果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5]。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引入现代学徒制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有专业的职业院校教师完成基础技能训练任务与基础知识教学任务,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与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培养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师傅角色,确保专业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理论知识教学可以作为实践操作的核心依据;而实践操作教学可以作为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但就目前形势而言,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环节,教师仍然以系统性知识作为主要设计主线,这也导致岗位用人需求无法顺利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环节,无法为职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除此之外,以合作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入手,结合岗位用人需求科学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又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缺乏全面与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环节,更加无法顺利成为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此,为确保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环节发挥作用与优势,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活动,最终判定人才片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现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以及现代学徒制核心特征,科学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方案、科学建设课程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标准,确保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职业技能稳步提升。
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重点对高校学生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储备开展培训;而合作企业则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展开培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指导下,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设定与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职业院校情况,将整体教学内容划分为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并且结合知识层次与技能层次,科学分配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选择环节,应当结合生产技术要素,融入职业教育元素,并且在实施环节着重注意以下内容[6]。首先,科学开展学习性岗位设计,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将合作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基地,确保校内教学基地与校外教学基地可以实现相互补充,发挥校外教学基地实训教学功能,并且在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环对基地生产要素以及课程教学要素开展统筹安排。从而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由合作企业提供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学设备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与资金投入力度,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机会,同时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环节资源缺失这一问题。其次,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如何在校外实训基地科学实施职业型人才目标,关键于科学设计生产任务,由简单的学习任务转化成更为复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7]。
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是现代学徒制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为此,职业院校应当与合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结合现代学徒制育人特点,共同构建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运行体系,加大合作力度与监管力度。由合作企业科学制定学徒管理办法,以此确保企业创新发展与学徒基本权益。结合教学活动实际需求,科学分配学徒岗位,为各个专业学生分配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结合现代学徒制特点实施学分制度与弹性教学制度,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多重教育形式。由合作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教学考核评价工作,将学徒制工作情况纳入到整体考核范围。为此,企业应当设置专业的项目管理岗位,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式管理。项目负责人定期到达高职院校开展讲座活动,与校内教师积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派遣专职人员到达高职院校内部,为学生开展企业生产理念以及管理规章制度讲解活动。在教学管理工作运行环节,应当确保工学衔接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传统以学校教育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满足现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发展需求。因此,应当积极创新管理机制与组织模式,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发展提供助力。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课程管理任务,共同对高素质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开展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作出相应优化与调整,以此确保现代学徒制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契合程度。
岗位育人是现代学徒制主要特点之一,因此需要在合作企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由企业师傅负责传授与指导此部分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完成企业实践任务获得相应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分工合作,也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学徒制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授、帮扶以及考核,学生在缺少企业师傅考核的背景下,无法顺利毕业,更加无法实现持证上岗。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讲究将企业考核作为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考核标准,学生在毕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并不限定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颁发,但需要得到行业内部以及同类企业认可。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科学引入现代学徒制,确保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学历证书考核,构建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规定,积极推行双证书育人制度,从此确保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无缝衔接。在学生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负责对学生开展跟踪指导,而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生活,科学设立各项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8]。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环节引入现代学徒制,可以提升学生对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职业文化以及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领悟能力,提升学生对职业规范的重视程度与理解程度。同时确保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具有更加精准地认知,科学把握职业风范,有效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意识,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环节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与优势。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环节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观念、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有效培养,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以此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高职院校在与合作企业合作育人环节,应当对学生与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展开有效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加大感恩教育力度,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调整学生心态,确保学生以更加平和的态度看待就业活动,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确保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岗位创新环节,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
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科学制定双重评价标准等方式构建现代学徒制在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