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知行合一
——图书馆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3-01-08 08:31马晓旭
智库时代 2022年30期
关键词:美育个体图书馆

马晓旭

(山东大学图书馆)

一、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基石

20世界初蔡元培、王国维等学者将“美育”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开启了我国教育界和学界对于美育的探索。蔡元培认为,我国虽早已认识到于音乐、书画、文学等有对性情的陶冶作用,也有着丰富的美术、文学、优美环境等美育的素材设施,但并未在教育界进行普及。我国教育学家对其引入的“美育”这一名词十分关注,短短二十五年便与德育、智育、体育齐名[1]。

王国维认为孔子就是美育的倡导和践行者,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2]。由此可见,我国自古便有对美育的实践,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美育的客体,美育这一概念在教育学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杜卫深入分析了席勒的美育观念,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其基本意义是感性教育,也是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又是创造教育,这三种含义是有内在关联的。他认为“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应着眼于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激发生命活力,提升情感境界,培养创造能力,最终与其他教育一起服务育人的全面发展目标”[3]。目前,我国的美育大都还停留在将艺术知识教育代替美育的阶段,美育的感性教育部分有所忽略。美育不仅是对艺术知识的学习,更是对个体生命活力和情感境界的挖掘与培养,应该将个体的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提升学生内心对于愉悦、幸福、悲伤等情绪的感知能力,同时尊重学生作为差异化个体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在教学过程和交流互动中设置“审美权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保留其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其能够从内心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形成对于个体来说独特又自洽的审美体系。

个体对审美的差异体现了审美的创造性。审美的差异来自于个体对外界丰富的感知,并通过自身对于这些感知的理解与阐释,从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和精神体验。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是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探索而艺术植根于人类,但两者都是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是互不相同又密不可分的[4]。审美教育通过审美知识的传授,让个体在直观欣赏的感受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注意方式,从而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涵,此过程并非机械地映刻客观世界,而是个体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信息再加工,具有可变动的主观能动性,相同个体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受到个体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思考,进而发现事物的新奇联系,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应注意的是,审美虽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和独创性,但不等同于主观随意性,应以客观的基本框架为依据,不能够完全脱离客体。个体审美偏好通常基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其理想社会有所关联,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增强个体感知能力,提升个体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使个体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理想相符合。

二、立美教育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王国维挖掘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属于美育思想的部分,他认为孔子在施教时除了诗乐,还利用天然之美涵养弟子的审美之情,虽未明确提出美育的理论,却在实践中践行了美育,这种利用美育消除一己之厉害的做法,可以养成道德人格,是德育之助,有利于建成理想社会[2]。

杜卫认为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德育有内在的联系,美育怡情养性,道德是性情的流露,我国的教育传统是将做人的道理内化于心,让人在领悟之后心悦诚服地进行实践,因此,他认为人格教育的美育应包含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具体审美艺术的活动,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情感交流、理解沟通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实践性[3]。

陈建翔认为“审美”和“立美”是美育内涵的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周庆元等认为美育的责任不仅是使学生学习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还应促进学生成为从内心世界到外在表征都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美的人”[5]。

从最初的建立美育理论体系,总结我国教育历史上对于美育的实践和观念,到确立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探索实现美育的教育途径,再到发掘美育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提出基于我国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的美育理论体系,由众多的美育理论和实践可以看出,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个体的全面培养,达到对社会和谐共荣的推进作用。美育的责任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水平,还应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将美好的情感和品德从外部的教导说服,内化成其内心认同并乐于践行的个人品质,实现个体外在行动与内心意愿的统一,达到个体精神的和谐圆满。对于美的理解与实践塑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个体的审美受时代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其对于“美”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造,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内在的自发性,进而实现“立美教育”,最终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共荣。

三、山东大学图书馆在美育中的知行合一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化中心,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是高校的文献建设资源中心,同时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图书文献资源是人类智慧的积累与结晶,是人类优秀文明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拥有种类丰富的文献资源;现代图书馆不仅履行了文献存储的职责,大多还为读者提供了开架阅读服务,并十分重视阅读体验,普遍将空间资源的打造作为一大重点,为读者提供舒适方便的阅读空间;目前图书馆学界对馆员能力的建设研究一直是保持较为热门的课题,各图书馆对馆员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馆员能力的提升是图书馆人力资源体系优化的表现,有利于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成为图书馆发挥美育作用的有力保障。

山东大学图书馆重视自身在育人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在充分保障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利用自身多校区多图书馆的优势,根据校区特点建设特色分馆,按照校区所在学院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推荐书单书目,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训,并积极改进馆舍布局,引入先进的系统和设备,改善读者的入馆体验,山东大学图书馆近五年新入馆人员均为著名高校毕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制定了一系列馆员提升计划和培训,为近年来图书馆自上而下对发挥美育作用的重视与尝试奠定了基础。

以千佛山分馆为例,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所在学院大多为工学学院,因此,千佛山馆又称为工学院,针对工科特点,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时注重人文艺术类书籍的推荐,强调人文素养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筛选高频借阅图书和优秀学生推荐书目时,注重人文艺术与专业学科并重的理念,同时进行推荐,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短板,为学生提供较为优秀的作品,把学生对书籍的审美引向较为宽广的范围和较高的水平。

在工学馆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中,以体验式的艺术品制作为特色,精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手工艺品种,为学生提供现场感受艺术作品,现场体验艺术创作过程的机会,如“春泥造物”陶艺培训活动,“线装古韵装订记忆”花草书籍手工装订活动,“妙剪生花文明传承”非遗剪纸作品展示与教学活动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美”的享受,在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可以现场感知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同时鼓励学生在现场进行趣味性创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应该强调的是,工学馆在举办此类活动时,并不以学生的作品结果和艺术知识水平作为评判标准和最终目的,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面对作品时视觉、触觉、直觉方面的感知能力,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愉悦、满足、困惑等感性体验,实践了“感性教育”这一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空间环境给读者的感觉,是许多人对一个图书馆的第一印象,也是图书馆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许多著名图书馆都是建筑设计史上的明珠,其空间布局和整体氛围具有极强的震撼感,建筑本身就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学馆作为老式建筑,在旧馆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当代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需求,空间以白色为主调,视觉上开阔明亮,环境整洁清新,书库设置灵活,将学生几大常用学科的所有书籍放置在阅览区域,形成借阅一体空间,布局合理得当,便于学生随时借阅,在馆藏以理工书籍为主的同时,也有人文社科和艺术类书籍,以及特色的英文书库和小语种书库。为了贴近学生的审美喜好,图书馆邀请本校区机械设计学院的师生设计了具有工科元素的艺术墙,利用色彩鲜艳、想象力丰富的抽象艺术展示了工科的著名科学家、重大科技成果和常用工程符号等,美化了馆内环境,增加了图书馆的人文艺术气息,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活泼的元素,为读者提供了“美”的体验。

为鼓励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将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探索,图书馆组织了“发现科学之美”图片大赛,以其他高校机构已举办的活动为参考,鼓励师生们记录科研工作中的精彩瞬间,主动发现实验、研究中的“美”,从内心肯定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奇妙与美好,从而激发其对科研工作的认同和热爱,将忙碌的科研行为与内在科研的意愿相统一,能够有效缓解科研带来的压力与焦虑。

图书馆的整体氛围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力,工学馆严格要求馆员和物业人员遵守工作纪律,以读者为先,不断提升服务读者的能力,馆内整洁宁静的环境,馆员温和有礼的态度,都影响着读者的行为举止,工学馆人以身作则,在注重仪表礼仪等“外在美”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升自我思想境界,注重“内在美”的培养,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检索教学、学科服务等与读者接触时间较长的工作中,重视自身精神面貌和评判引导对他人的影响,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反馈和帮助,以实际行动建立和不断完善自身的“美”。

读者和馆员对美的践行,构成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工学馆不拘泥于传统的工科严谨简洁的风格,结合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活泼大胆的行为思路,不断探索前行。同我国历代教育者一样,山东大学图书馆在明确“美育”这一概念前,已经在实践中重视着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的水平,并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逐步明确了图书馆在“美育”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美育与图书馆的相辅相成

目前,美育在高等教育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除了在指导思想和资源设施方面的不足之外,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置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2003年教育部就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存在“领导认识不到位”,“教育管理不到位”和“课程设置不到位”三个不到位[6]。2015年国办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一些地方和学校在美育中的问题,包括“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等现象[7]。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了目前高校美育工作的三个“不适应”,即“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8]。

除了艺术教育,其他学科的教育还未将美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高校评估体系中几乎不包含美育的成分,美育需要一个能够充分重视其意义,并有能力在广泛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机构,配合其克服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和教育范围的小众化,在顶层设计中营造出“大美育”理念。美育不是一门具体课程,而是一个整合高校资源的教育体系,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创新[9]。

图书馆在拥有丰富资源的重要机构,能够在美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艺术知识教育层面,图书馆具有多学科文献资源、多领域人才和多设施空间的优势,可以面向入馆的全校学生灵活开展与美育相关的各种图书推荐、文化活动及课程讲座[10-11],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从自身感兴趣的切入点出发,逐步培养基础的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建立起一定的审美观。在感性教育层面,审美观的建立,能够提升学生对外界“美”的感知能力,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和个性化的空间服务,满足了学生差异化的个体需求与感受,让学生易于产生情感愉悦,以及感受到被充分尊重,有利于个体发展健康的人格及行为习惯。此外,图书馆作为非营利单位,可提供非功利性的环境氛围,通过支持和培养年轻学子的全面成长,营造出积极向上,公平公开的社会氛围。

目前,图书馆的发展也进入了一定的瓶颈期,对于未来图书馆的规划设想多集中在利用高精尖设备,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提供精准的学科服务[12-13],对于图书馆基础业务和核心价值的思考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对“美育”体系的重视和建设,是图书馆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时的一大契机,图书馆应保持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人文、艺术、自然等各学科的综合提炼,探索出一条适合图书馆的“美育”体系,及时发现并改善学生认知、心理、行为习惯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引导其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和人类进步的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个体,从而推动社会的“美”化,为建设一个和谐共荣的社会贡献出图书馆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美育个体图书馆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图书馆
美育教师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