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地名文化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2023-01-08 07:17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连安
中国民政 2022年16期
关键词:名录文化遗产中华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连安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我国传统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加强制度创新,地名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要求“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地名文化遗产。2022年,国务院修订出台《地名管理条例》,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重要立法目的之一,并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地名管理的重要原则。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条例设立地名文化保护专章,要求各级政府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实际出发,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在具体的措施方面,条例规定,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进行普查,做好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制定保护名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方案。开展地名命名、更名应当组织开展评估、论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上述重要规定为全面提升我国地名文化建设质量提供了遵循。

精心谋划部署,地名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2年,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在全国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深化地名文化研究等工作进行了部署,推动地名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地名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此后,民政部组织制定、完善了《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统一组织指导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责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确认、记录公示、颁证授牌和宣传保护等工作。各省(区、市)地名主管部门组织指导本省(区、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责全省(区、市)地名文化遗产的申报、审查、推荐和宣传、保护等工作。地市级和县级地名主管部门指派专(兼)职地名文化遗产管理干部,负责本市、县地名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申报、宣传、保护等工作。各地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网上投票、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的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地名专家库,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听取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地名工作联席会议、地名委员会、地名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的作用,凝聚各部门合力。地名文化遗产认定、跟踪监管等一系列保护机制不断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形式逐渐形成。

深入调查研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初步建立。从2017年起,各级地名主管部门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共调查梳理地名文化遗产2.7万余个。在全面、准确掌握地名文化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我国以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为主体,其他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民政部认定“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99个;浙江、安徽、海南等多地发布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北京组织开展《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编制工作;内蒙古、江苏、河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重庆、新疆等地建立了市、县层面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广西全部市、县均建立了本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初步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逐步展开。

做好命名管理,新生地名的文化品位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报批命名了海域海岛、海底、南极地名约1.4万个,选用了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词术语,积极在国际公有领域地名中植入中华文化基因,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很多城市在新建道路、街区命名时恢复使用老地名。例如,北京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积极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规划的364个地名中,老地名(含历史地名)185个,占比51%;派生地名121个,占比33%。南京市通过原址启用、挂牌立碑、以老地名命名住宅小区、命名公交站等方式,已经“复活”了多个批次的老地名。济南市注重在保护好现有地名的同时,选取有鲜明特色的老地名进行“复活”,2020年在新建道路命名中恢复“县学西庑街”等老地名,让很多老济南人高兴不已。

打造响亮品牌,地名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地名大会》生动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幅员辽阔、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阐释了中华优秀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带动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地名文化热”。地名文化图书出版空前繁荣,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全国共编纂出版标准地名图集、地名录等图书3300余套,系统考证收录地名890余万条。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各地制作了大批专题纪录片、微视频、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和文创用品,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政部组织在全国共开展红色地名文化宣传、征集活动约9500场,参加人数达646.5万。地名文化展示、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各地纷纷以设立地名文化标牌、碑碣、牌坊、文化墙、雕塑等多种方式向群众介绍街道、村庄等的地名文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地名环境、地名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地名文化建设工作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要进一步提高对地名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站在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认真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地名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地名量大面广,涉及部门多,牵扯利益复杂,为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必须按照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将地名文化建设的职责明确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地方、单位。要督促各地尽快开展地名文化数据的收集、记录、统计,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应努力编制好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方案,严格履行地名的命名更名程序,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有关单位要对地名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尽快在全社会形成地名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出台更多高质量的指导政策和学术成果。目前,有些地方对如何做好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价值评估、保护利用等缺乏明确的认识,采取的措施不够精准有效。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加强学术研究,借鉴相关行业的成熟经验,构建地名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供各地学习、使用。另一方面,应注意发现、宣传、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做法,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先进工作经验及时总结、提炼,上升为政策文件,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地名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猜你喜欢
名录文化遗产中华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陶行知教育名录
Tough Nut to Crack
同贺名录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