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3-01-08 02:13代玉启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 代玉启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采取西方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而是立足中国人民的鲜活实践、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的、 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魂;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根;作为基本底色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梁;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直接思想武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受独特民族文化的深厚滋养而孕育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不断彰显出世界意义,为全方位、立体式解决人类问题、为证明和优化现代化的多元模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条道路何以生成? 理论界做出了积极的探讨和回答,比如,是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一致性和契合性的道路②;从被动现代化走向主动现代化、 从外源式现代化走向内生性现代化、 从单一现代化走向全面高质量现代化的历经三个层面范式转换的道路③;超越充满内在分裂和根本否定性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④;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效“结合”的道路⑤;目标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历史性和未来性相统一、局部性和全面性相统一的道路⑥;具有价值维度上的社会主义、时间维度上的接续推进、 空间维度上的人类关怀的鲜明特质的道路⑦;回答“多元文明何以共存”世界之问、 对人类未竟事业作出原创性贡献的道路⑧;为世界文明丰富精神谱系、探索发展道路、描绘共同愿景的道路⑨。以上论断从不同角度切入,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有机融合的生动展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的经典范例。已有研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鲜明特征、贡献意义、经验启示等方面进行探索,尚未充分凸显文化因素作为最深沉最持久的支撑力量之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影响机制。“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⑩。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历史脉络、文化基因、 文明形态等层面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

一、历史累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脉络

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历史累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思想指引和文化主心骨,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根本条件

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后,探索救国救民的现代化之路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洋务派通过“师夷长技”的方式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技术,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效仿日本明治维新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现代君主立宪制政体,资产阶级激进派则主张通过学习“新文化”即学习西方民主共和文化对中国进行改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人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层次的理解。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原因,这些实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的尝试屡屡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多次与世界现代化发展机遇失之交臂。“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⑪

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等人前瞻性地预见了这是“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⑫,中国人民在比较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化主心骨,沉睡的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觉醒。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支离破碎、主权丧失、文化迷茫的国家不具备实现现代化可能。中国共产党需要担负起引领中国人民从文化迷茫走向文化觉醒、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自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自觉肩负起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大无畏气概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强调,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要“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⑭。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实现文化觉醒、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为了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高度,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以高昂的斗志、振奋的精神投身社会主义改造热潮,从根本上确立和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早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为新中国描绘了宏伟蓝图、确定了大政方针,要求“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 国民党、 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⑮,明确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⑯。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后,党中央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党全国上下决心“向着社会主义前进”。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可以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面临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完全凭借着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 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文化精神、 全国人民发愤图强的文化决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至改革开放前,通过“三大改造”和四个“五年计划”,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坚守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新政权建立伊始,中国选择全面借鉴苏联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模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由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和贫穷落后的现实条件决定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后,毛泽东于堪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起点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⑰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在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尽管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落实以上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品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已经萌芽。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本确立

面对在“文化大革命”影响下中国错失发展良机、与发达国家差距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势,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 破除壁垒,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9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在党内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概念⑱,在随后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进一步指明“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个特点包括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⑲。由此出发,邓小平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系统性设计。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振聋发聩的开幕词中拉开帷幕,大会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提出20 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描绘20 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蓝图⑳。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设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鼓足干劲、 在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中建功立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的考验面前成功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继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伟大觉醒,这种觉醒进一步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活力,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在一次又一次地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和部署。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和协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开辟出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渐趋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也是“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立足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的响亮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大国担当的充分彰显。“中国式”意在强调,我们既不是采取西方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而是走出立足于中国人民的鲜活实践、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累积的文化养分形成的、 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响亮提出,是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足够的志气、骨气、底气战胜任何困难挑战,积极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和高超生动的中国方案。

二、有机生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

纵观人类发展的长河,文化基因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长盛不衰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密码,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性质、特征、价值追求以及未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立足中国现实的实践产物,既昭示着历史发展的必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传承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化成就和文明成果。作为一种将文化付诸现实的运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不断传承、吸纳、整合人类文化成就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创新和发展着人类先进文化。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文化基因,是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一)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持续展开的历程,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的进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作为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始终随着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南。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困顿于社会衰朽境况的近代中国而言,道路抉择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尝试种种探索之后,最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目标引领,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或愿望为转移的必然联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相继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底色。

(二)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厚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丰富、 外延广阔,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方方面面,又将“人”性一以贯之。比如,在政治领域,基于传承民本、德治、小康、大同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为关键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的体现。在经济领域,古代先哲不仅对民本思想格外注重,更期冀着力构建全民富足的“小康社会”。“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了古代先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在社会领域,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品德涵养,推崇“以和为贵”的相处之道,向往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化来源。在外交领域,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天下大同,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名片,也是回应“中国威胁论”的有力佐证,传统的“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与我们今天推崇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息息相通。扎根才能铸魂,与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具有相融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层文化渊源。

(三)作为基本底色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梁

作为从诞生之日起就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特质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锻造出光辉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表现出的历史主动性、创造性及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的集中反映,是百年奋斗历程的高度文化凝聚。这一精神谱系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以及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砥砺奋斗的奋斗精神等。这些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精神是党和国家最鲜明的标识,是我们在前行过程中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进而在磨难中成长、 从磨难中奋起的精神动力,是我们义无反顾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梁和有力支撑。正因有了这些精神谱系的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当惊世界殊”的奇迹,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困难挑战,我们尤其需要坚持以史铸魂,挖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的元素、价值、梦想和能量,发挥其巨大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养分。

(四)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直接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脉,拥有更浓郁的理论色彩,更深沉的家国情怀,更厚重的历史底蕴,更聚焦的目标导向,更主动的精神力量,更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气质,更宏阔的世界愿景,更鲜活的语言表达;面临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因而有着更有力的党的领导,更有机的运行系统,更完善的治理体系,更丰富的实践智慧,具有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识,“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直接思想武器。具体来看,这一思想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首先,彰显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开辟出来的,这条道路的许多设想和具体思路,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前进,无不来自人民的实践,无不汲取人民的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了价值旨归。其次,突出强有力的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解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坚强保障。第三,展现更聚焦的目标导向和更务实的工作抓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 立体式地指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坚持的总任务、总目标、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目标高远、抓手务实,具备透彻的理论解释力、实践指导力和现实说服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前进指南。这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了基本遵循和方法指引。

三、深层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形态

二战以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如何开启和实现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和道路抉择。就理论推演和实践审视来看,各国探索现代化之路虽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普遍标准,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充分汲取历史文化传统的智慧、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把现代化的蓝图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和孕育了现代性,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性生成和发展的历史俨然就是一部资本扩张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现代性天然就是资本主导、资本逻辑,现代化天然就是西方化。诚然,资本的出现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打破封闭的藩篱从而使每一个民族和地区融入更大的整体,区域历史走向全球历史,所以现代化首先呈现出资本的现代性,并创造出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历史作用的资本主义文明。但是,这样的文明形成于对内剥削劳动力和对外侵略扩张,在性质上是非正义的。资本的现代性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呈现出生产和发展的盲目性、任意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无法克服的现代性危机。长期以来,现代性话语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常主动或被动选择西方提供的资本现代性方案,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求索现代化之路而陷入对西方模式的路径依赖,并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超越现代性的资本逻辑中心主义,实现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向成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令人遗憾的是,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的苏联以消灭资本的方式控制资本,在一定历史时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著成就,但后续发展却缺乏活力,最终滑向解体的深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中明晰方向、兴党历程中不断发展、强党历程中渐趋成熟,在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断丰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得以滋养,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行稳致远。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领袖、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倍倍尔曾言:“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教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可喜的是,倍倍尔追求的目标,在今天的中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超越资本逻辑的新型文明形态,这彻底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势(“资本”逻辑、“两极分化”逻辑、“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等)一统天下的局面,展现出代表人类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的“人民” 逻辑、“共同富裕”逻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进步的正义法则。

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具有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建设经验的典型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所有制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效制度”的结合,既能够发挥市场的高效又能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风险进行调控、化解、治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新文明形态,呈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建设领域。推动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维护公平正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分别呼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文明系统内部,物质文明是根本,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支撑,社会文明是土壤,生态文明是底色,这五大文明子系统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框架,并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李大钊曾说:“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哪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较之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资本”逻辑,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人民”逻辑更占据道义制高点和理论制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着世界的发展,但这种文明不断滋生着战乱、贫穷、歧视与对抗,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嗜利而增殖的本性。因此,能否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平等和共同发展,成为新型文明能否产生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振衰微于亡国灭种之际,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建共和于革故鼎新之时,兴百业于一穷二白之上,倡改革于曲折前行之途,成小康于砥砺奋进之中,煌煌然成复兴之大气象……”让古老中华文明再度焕发青春的同时,也在积极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的时代之问中创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证明了“存在多种通往现代性的不同路线”,彰显出新型文明的正当性和文明类型的多姿多彩。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借鉴,但是中国的发展并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根据国情从价值立场、路径选择等方面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和困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地域性的文明中心主义,它虽然诞生于中国但又关联全世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以中国之治为逻辑原点向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的逻辑演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受独特民族文化的深厚滋养,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不断彰显出世界意义,是一条既希望保持民族独立性又希望加快发展而且做到兼顾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阳光大道,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全方位、立体式解决人类问题、为证明和优化现代化多元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破解现代性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头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刻录着“从哪里来”的基因,而且镌刻着“向何方去”的路标。面向未来,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态美好的中国,一定是文化自觉的中国。文化是至柔至刚、深入持久的力量,肩负着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定向、凝神、铸魂等使命,“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道而行,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昂扬的民族志气、坚强的思想保证、十足的精神动力、充沛的精神底气,这就需要植根文化沃土,强化“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领导下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凝聚共识、聚同化异,保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激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主体性,生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智慧。

注释:

②鲁明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世界意义》,《行政论坛》2021年第4 期。

③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思想演进与实践逻辑》,《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8 期。

④林于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观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5 期。

⑤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哲学研究》2021年第9 期。

⑥赵英红:《百年党史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历程、特征、智慧之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 期。

⑦刘洪森、 李昊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与特质》,《现代哲学》2021年第5 期。

⑧田鹏颖、武雯婧:《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9 期。

⑨王宇航:《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人民论坛》2021年第24 期。

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⑫《李大钊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9页。

⑬⑭⑮⑯《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3、160、210页。

⑱⑲《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116页。

⑳《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