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3-01-08 00:58罗文双王洪树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恩格斯民生马克思

罗文双王洪树

(1.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207;2.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1871 年3 月28 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政治尝试,虽然巴黎公社仅仅存在了72 天,但在运动中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精神彪炳史册,无产阶级政权对人类未来美好社会的艰辛探索历久弥坚,影响深远。在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巴黎公社出台了许多关于改善社会民生的政策和计划。《法兰西内战》一文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保障公民人身自由、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妇女解放、加强教育事业改革、抚恤收容烈士家属等一系列民生措施。梳理现有关于巴黎公社的研究可见,对巴黎公社民生建设的研究甚少,且局限于妇女解放、学校教育等特定领域,未能聚焦巴黎公社的多维民生举措,因而,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它的民生思想很有必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1]404新时代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改革和民生改善是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大历史观,以史鉴今,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历史中汲取思想滋养。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是巴黎公社民生建设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为底层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辛勤工作。概括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内核主要体现在关注“现实的人”的基本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的批判、未来社会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构想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现实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重要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出发,十分关注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现状,引发了他们对民生社会的思考,进一步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使得无产阶级劳动者遭受着不公平对待,无法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才能消除剥削、实现公平,才能建设起所有劳动者都享有公平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自由权等权利的民生社会,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三个方面的民生思想,既循序渐进,又自成一体,在时间维度方面彰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发展逻辑,在空间维度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多维层次。

巴黎公社的诞生不是一个偶然。巴黎公社运动的蓬勃开展和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提出的许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策和措施,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伟大理论的指导。正如列宁在《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中所描述的:“当他(马克思)看见人民的群众运动已经起来的时候,他就以参加者的态度,对这个标志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前进一大步的伟大事变表示莫大的关切。”[2]379其中,巴黎公社关于民生建设的深刻改革和多维举措,与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在指导工人运动中形成的民生建设思想更是密不可分。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和恩格斯融入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亲自参与和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运动,是他们民生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就以彻底的理性审视和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命运,也使他们的民生思想的萌生不仅根源于“物质和经济的事实中”,而且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3]775。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要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人生理想。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4]459。在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从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视角关注社会民生,开始直面社会民生实际问题。与马克思一样,青年时期的恩格斯也十分关注底层人民的民生问题。面对资本家的残酷压迫,从1838 年到不来梅当商行实习生并撰写系列《伍珀河谷来信》开始,恩格斯就自觉地站到工人阶级立场,“对生活在伍珀河谷的劳动群众表达了深切的同情”[5]22,特别是对工厂工人倾注了无限的同情,“他当时还没有使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科学概念,但是却明确反对少数工厂主对广大工人的压榨和剥削,毫不留情地披露工人遭受苦难的责任在于工厂主。”[6]277马克思在为《莱茵报》工作和恩格斯为《莱茵报》撰稿期间,各自从不同路径深入研究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和社会革命,“公开维护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6]278。这个期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发轫时期,他们开始从“实践观点出发”思考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处于底层的人民群众生活却日趋艰难,资本家的剥削让农民生活处于绝望的边缘,大量的失业农民为了生存,在私人所有的森林砍伐树木,但是因此被警察关进了监狱。关注此事的马克思义愤填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并发表在《莱茵报》,这是马克思首次发表关于民生问题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维护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出了正义的呐喊。这也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萌芽。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发展

“用脚立地”之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国家和市民关系的分析,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为公民的个人利益进行申辩,驳斥了黑格尔“市民社会利益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观点。马克思指出,“铲除官僚政治,只有普遍利益在实际上而不是像黑格尔那里仅仅在思想上、在抽象中成为特殊利益,才有可能;而这又只有在特殊利益成为普遍利益时才有可能”[7]61,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是真正成为普遍利益的特殊利益的代表者”[6]280。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工人劳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剖析了异化劳动条件下民生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他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8]51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异化,使劳动者的劳动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人的类的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异化。这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贪婪以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表达了他对工人阶级合法利益的关心和对底层人民群众的同情。要求消除劳动异化,让工人成为劳动主人,这一思想对后来巴黎公社提出维护工人合法利益等措施具有重要影响。如巴黎公社相继颁布法令不断提高工人工资,要求把工资全部交给劳动者,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和无理罚款,等等。

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抛弃了唯心史观。在此基础上,他们认识到了物质利益、生产劳动、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物质生产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活动“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9]45。在关注到无产阶级艰苦的生活条件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如果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就不能消灭它自身的生活条件。”[6]28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生问题的改善。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步将民生问题的研究置于新的世界观视野下。

1846 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民生思想做了进一步完善。他们把民生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基础之上,科学揭示了社会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146“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一切民生问题的根本。他们强调人的需要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3]723。历史就是人在不断生产满足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要的实践中创造的;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赋予社会生产独特的意义。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互动,推动社会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德意志意识形态》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也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10]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成熟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5]90。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生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实现主体、终极目标、路径策略等作了全面、系统论述。他们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通过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关系,论述了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实现人类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方式和路径。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晰地看到了,当时大工业的发展,不但没有给社会的民生建设带来福音,而且是“少数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多数人沦为无产者”[6]313。《共产党宣言》中指明,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始终是处于对立的地位,这种阶级的分化和利益的对立破坏了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只有“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8]421,才能为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民生建设做了描绘和构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特征和最大民生是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通过消灭旧的分工和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使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6]329,“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8]422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阶级斗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阐释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分析,为巴黎公社运动的开展和民生问题的探索提供了较为直接的理论铺垫。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恢宏的历史视野聚焦无产阶级的生存现状、革命斗争和理想社会建构。其中,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大众民生问题的解决与理想民生的实现,也获得了系统阐发。这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成熟。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深化

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转入低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1848 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著作,深刻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围绕资产阶级国家管理形式与实质,揭示了如何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和绝对权利,强调以法律、暴力以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形式来维护公民的权益。而且,这种专政是“必须建立以现实革命的各个阶级即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专政。”[6]3551848—1871 年这一时期也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高度繁荣的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这一时期他们的民生思想突出体现在《资本论》中,并在探索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内部,从商品、货币、资本等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民生恶化的深层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消除人的异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联合体”,才能实现理想的民生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从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三个环节对民生问题进行了剖析”[11],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民生建设的核心是要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并且将“现实的人”的需要分为了多个层次;促进民生事业建设的根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只有发展社会生产才能有效化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才能化解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的民生问题;而改善物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分配方式是调节社会矛盾和促进民生建设的重要方式。对以上三种关系的梳理和阐述,体现了民生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内在联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深化。

二、《法兰西内战》对巴黎公社民生思想的提炼和诠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对巴黎公社革命也付出了巨大心血,“马克思当时虽然流亡在伦敦,但他却以他特有的全部热情对待这一群众斗争”[2]379。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了深邃而科学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为巴黎公社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成为了巴黎公社开展一系列民生改革、制定一系列民生政策的重要思想基础。

《法兰西内战》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充分描述和诠释了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事关社会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巴黎公社运动中面临着建设无产阶级新政权的任务,而公社政权的力量根基是工人阶级,公社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建设新政权的目标是维护以无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人民大众利益,这些都决定了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和所进行的改革,必然都具有浓厚的民生色彩。正如马克思所言:“这次革命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而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的行动。”[3]138-139这些民生政策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巩固公社政权的重要革命措施,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特质。

(一)鲜明的人类性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实现“现实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巴黎公社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发展。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公社革命的重要内容。因此,公社政权十分重视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巴黎公社的纲领宣告:保证每一个法国人发挥作为个人、公民和劳动者的禀赋和能力。”[12]264巴黎公社维护公民人身自由的具体措施,体现在公社的选举制度和司法制度及公社对劳动者自由的维护。公社规定“公社的一切负责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可以被罢免,并受到经常的监督。”[12]2681871年4月18日,普罗托发布法庭程序指令,“一切司法决定和判决将用人民的名义发表”[13]268。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公社执行委员会在4月7日通过了反对任意逮捕决议,要求司法委员会对逮捕人的原因和次数提供材料。防止任何专横无理和侵犯人身自由的行为。公社还力图完善司法程序,通过司法的完善进一步保障公民的财产安全和人身自由。公社在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压迫人民物质力量的同时,还着手摧毁长期对人民群众进行精神压迫的工具,公社成立后,治安委员会接管了旧政府的宗教管理机构,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有效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这也是公社革命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巴黎公社民生思想的人类性还体现在对烈属军属以及伤员的抚恤上。巴黎公社革命的斗争,造成了许多的自卫军战士和公社群众牺牲。人员伤亡给参与战争的烈士家属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给他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公社实行了抚恤和救济。1871年4月9日—10 日,公社先后颁布了《给予前线受伤的公社社员抚恤金的法令》《发给国民自卫军阵亡军人家属抚恤金的法令》。两个法令对作战受伤的公民和阵亡烈士家属的抚恤与救济政策做了明确规定。[12]323除了给予抚恤金之外,公社通过了“巴黎公社应收容那些在反击保王党阴谋分子向巴黎和法兰西共和国发动罪恶的进攻时牺牲了的公民的家属”[14]112的提案建议、《收容四月初在出击凡尔赛战斗中牺牲的国民自卫军军人子女的决议》等优抚政策。公社所颁布的这些法令和所采取的抚恤措施,给为公社事业伤亡的革命战士及其家属提供了生活保障。这对稳定军心、拱卫新生政权、鼓舞无产阶级斗志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有力的斗争性

巴黎公社的成立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胜利,是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国民自卫军和巴黎人民武装斗争的结果。工人阶级是巴黎公社革命的主体力量,也是公社成立后的领导阶级。巴黎公社也真正代表和维护着工人阶级的利益。巴黎公社成立后,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40多名成员,绝大部分是普通工人和真正的工人代表。“中央委员会的成员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关系,时刻置身于人民之中,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人民而掌权。”[12]201这也从组织上和政权上为维护工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强保障。新政权建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复杂情况,公社果断地采取措施,解决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生活中一些急迫问题。正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的,“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3]107公社成立了劳动与交换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这些措施“符合工人阶级和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反映了农村劳动者的迫切要求。”[12]389在《巴黎公社社员告农村劳动人民书》中也明确指出了“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人人都要干活。”[12]389在保障劳动者自由劳动方面,公社注重对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尽可能加以改善。公社不让面包工人做夜工,提出了劳动者8小时工作制的原则,禁止雇主以任何理由对工人随意罚款和克扣工资,把一切关闭的工厂都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为了消灭失业和免除中间剥削,取缔了帝国警察局设立的“职业介绍所”,成立劳动就业登记处,促进工人就业工作。此外,公社还采取债务支付延期、拨付补助金、减免房租、征用空房、禁止典当、废除借款利息等措施,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权益。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公社还就劳动报酬和分配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降低高薪、提高底薪、缩小差距,在保持一定差别的基础上,力求使劳动报酬和劳动量相称。这些措施减少了巴黎工人的失业问题,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基础,得到了巴黎工人和农民的拥护。

(三)独特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妇女解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整个人类自由解放的必然要求。促进妇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独特品质,也是巴黎公社一系列民生措施中的伟大实践。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业主逃跑、企业停工,使得原来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其中妇女失业问题尤为突出。为了缓解妇女失业问题,促进妇女全面解放,公社一方面恢复经济社会,促进企业生产;一方面成立就业登记处,登记失业人员。“公社的妇女协会提出在巴黎重新组织和分配妇女劳动工作,让妇女参与制作衬衫、刺绣、书页装订、洗衣、服装模特等等。”[12]315为了有效解决妇女就业,在妇女协会中央委员会和劳动与交换委员会的倡议下,公社组织成立了缝制军服工厂,使数百名失业妇女有了工作。归还典当的各种必要工具,如缝纫机等,让女工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家里工作。公社为促进妇女解放和解决妇女就业采取的措施,极大地发挥了妇女的作用,维护了妇女的尊严。正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描述的,“没有了荡妇们,真正的巴黎妇女又出现在最前列,她们像古典古代的妇女那样具有英勇、高尚和献身的精神。努力劳动、用心思索、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它在培育着一个新社会的同时几乎把大门外的食人者忘得一干二净——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炽烈的光芒!”[3]110除了促进妇女就业,公社的教育改革也十分重视对妇女的教育。在妇女教育方面,巴黎公社充分认识到了妇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公社除了在普通学校使女孩子同男孩子享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利,还专门开设了一些女子职业学校”[12]338,使女孩子有更多机会学习知识和才能。公社的主流报刊《杜歇老爹报》刊文强调,“在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对女孩子的教育大概应该比男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12]338。公社专门开办了一些女子职业学校,促使妇女有更多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的机会。同时针对男教师和女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学校更加注重提高女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女教师的待遇普遍高于男教师。巴黎公社时期的妇女也成为了一支巨大的社会力量支持着公社的事业;她们成立了“保卫巴黎和救护伤员妇女协会”,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表现出了对公社事业的英勇和忠诚。

(四)科学的预见性

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巴黎公社成立之前的围城时期,民众在集会中就已经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问题。1871 年3 月18 日,公社一成立就把教育事业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主张实行以世俗、义务、免费为基础的教育制度改革”[12]331,并成立了“新型教育协会”组织相关活动。公社在“新型教育协会”的建议书中就认识到“教育问题是一切问题之母”[12]331的道理。公社对国民教育进行了根本改革,在开展世俗教育、免费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特别强调了‘全面教育’即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大力开展世俗教育是公社教育改革的第一步。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描述到,“一切教育机构对人民免费开放,完全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这样,不但人人都能受教育,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偏见和政府权力的桎梏。”[3]99公社用世俗教育替代宗教教育。为了摆脱宗教对教育的束缚,公社把一切宗教和宗教活动从学校中排除出去,广泛宣传宗教教育的反动性;公社还把教会人士从学校清除,挑选世俗教师管理学校,清除学校的宗教痕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公社力图普及初等教育,让适龄儿童普遍入学;为了保证劳动工人子女能够入学,公社实行免费教育,并向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公社还积极兴办职业教育,使学生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掌握一两门能为社会服务的专门技能。例如公社“开设了素描、泥塑、木雕、牙刻等实用性课程,以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文学知识”[15]。公社还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教育的世俗化也把教师从宗教神职人员的监管中解放出来,成为了自由、崇高的公民,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公社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尊重教师,服从老师的管理。公社还注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女教师、助理教师的年薪分别都有所提高。公社的教育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科学进步的精神枷锁,使教育为劳动人民服务,体现了公社作为新型国家的无产阶级性质[12]339。150 年后的今天,再看公社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不管是初等教育改革,还是开展免费教育;不管是兴办职业教育;还是加强素质教育,都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三、巴黎公社的民生思想对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的重要启示

发生在150年前的巴黎公社,尽管存在时间十分短暂,但是作为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社会民生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宝贵经验,对新时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理论

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根本标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理论,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6]11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6]11-12。列宁曾指出,巴黎公社是为全体劳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也指出,巴黎公社新颁布的各项制度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3]107。公社维护工人的利益,公社的事业也得到了工人群众的支持;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法令公布后,受到面包工人的热烈拥护;工人们举着红旗和写着“日班劳动万岁”“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12]355的旗帜,对公社表示感谢。不难看出,维护公民权益,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巴黎公社的重要原则和核心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多次提及“我们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7]133。“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7]137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维护和增进人民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无往不胜。从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看,“公社没有调动广大农民配合开展有效斗争,因而惨遭镇压”[18]。这也充分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是政党的执政基础和重要力量。新的征程上,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过程中的“人民”理念,充分尊重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自由。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出台各项政策,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时刻不忘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增进人民利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需要记在心中,尽最大努力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实践道路

民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生建设,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道路。革命时期将民生建设和革命事业紧密结合,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推进民生事业奠定了根本前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全体人民的衣食住行,成了当时最大的民生工程,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的同时,党和国家还从推进教育事业、妇女解放事业等方面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生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民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优抚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民生事业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对“民生”品质的期待也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国家把推进民生事业作为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

不难发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解决,成为了促进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民生建设,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望作为推进民生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了人民彻底解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不懈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实践道路,要结合时代需要、人民需要、实践需要,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民生政策。当前,在民生领域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教育、就业。在教育方面,要坚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19]7,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尤其是要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公平、免费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不断深化改革,让教育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在就业方面,“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0]150。巴黎公社为了维护职工利益,出台了很多细致的政策和措施,细小到针对不同工种的权益维护采取了不同的对应性措施,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完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制度

民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制度,才能为民生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国家民生事业的进步发展。巴黎公社在民生措施方面先后出台了保障公民人身自由、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妇女解放、加强教育事业改革、抚恤收容烈士家属等一系列民生制度,这是巴黎公社民生实践的重要体现,也为巴黎公社彪炳史册增添了色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推进民生事业。新时代的中国,坚定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维护劳动者合法利益,让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原则,更深层次实现妇女发展,更大强度促进妇女解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惠民工程;坚持建立完善烈属军属抚恤优待政策,妥善解决烈属军属实际困难等方面,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民生制度。除此之外,党和国家还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民生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力度和改善民生水平。在迈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对民生政策的期待越来越强烈,需要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民生制度体系,真正搭建起“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生制度的四梁八柱。在教育领域,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推进教育公平;在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0];在医疗救治方面,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养老服务工作上,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住房保障方面,继续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减轻住房压力。通过科学、有效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地生根,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到民生福祉。

猜你喜欢
恩格斯民生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