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再春
(中共中央宣传部 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北京 东城100010)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内外部条件不同,推进现代化的起点、模式、效果等也多有不同。通常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可追溯到19 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虽没有使用现代化概念,但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已含有现代化具体内容。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1514。一百年来特别是全国范围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接力奋斗,形成并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思想。本文以不同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主线,重点从思想层面,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历程。
何谓“现代化”?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无一致看法,也无达成共识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所致,而且是因为现代化本身内涵丰富、面相多样,涉及经济增长、政治变革、社会演变、教育发展、文化科技革命、心理适应等多领域多方面。更有甚者,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现代化也不尽相同,很难一言概括、一言定论。
研究现代化理论的著名学者罗荣渠曾把现代化置于18 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世界性发展进程进行考察,提出“广义的现代化”和“狭义的现代化”。前者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它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后者指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2]102基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初始状况,主要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特别是西方冲击和压力下引发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变革,本文所言“现代化”多用上述现代化狭义概念。
构思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是科学认识国情,探寻适合中国的“高效率途径”。鸦片战争以降,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需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双重任务。推翻双重压迫、完成双重任务,大体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在不根本妨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范围内发展工业;另一条是首先反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在这个前提下发展工业[3]。前一条道路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行不通,不能帮助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后一条道路是革命,通过革命创造条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后一条道路,正所谓政治独立是争取自主性发展的先决条件,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东西”,“是一种使一个传统社会现代化的手段”[4]220-221。
在旧中国要想取得革命成功,既无现成道路可资借鉴又决非一马平川之坦途。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但均遭失败。武昌城头一响枪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拉开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成功推翻清朝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未能改变中国深层社会结构,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有鉴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5]243上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篇是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在正确革命理论的坚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通过革命建立新政权、为现代化锻造必要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发韧。
有观点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2]11,133。此虽为一家之言,但有力阐明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紧密关联。
在战争岁月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人尤其是日军的现代装备,中国共产党人深感中国工业的差距。工业化顺理成章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现代化思想的首选。毛泽东直言:“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5]146-147当时,中国现代性工业非常弱小,“只占国民经济总生产量的百分之十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6]699。为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今后党的工作重心应转向城市,恢复与发展工业以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注重工业化的现代化思想,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表示,中央人民政府的经济投资“将着重用在发展工农业所首先需要的水利事业、铁道事业和交通事业方面,……用在一切工业所首先需要的燃料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方面”[7]45-46。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此,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主持制订新中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周恩来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首先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8]109。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抓住关键,发挥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基础作用。新中国虽有一点重工业的底子,但作为工业化的基础,还很不够。比如国防工业,还不能制造坦克、飞机、汽车、拖拉机和高级的炮。二是以点带面,希望通过重工业带动整个工业发展,进而保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第三,借鉴苏联经验,利用其援助。苏联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时重工业基础比新中国大,但仍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期间中国新建和改建的约600 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中,苏联协助的141个都是骨干项目。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思想逐步向外拓展,“四个现代化”成为重要议事日程。1953 年,毛泽东修改审定名为“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文件。这份文件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7]704。这里,现代化已不仅限于工业化,而涵盖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国防。第二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8]132至此,“四个现代化”雏形初现,并写入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957 年,毛泽东比较集中、系统地构想现代化,至少四次论及“现代化”。第一次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是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重申上述主张;第三次是《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认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第四次是《做革命的促进派》,要求“实现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比较这四次现代化表述,前两次提法基本一致,后两次提法基本一致,但前两次与后两次不太相同,且与周恩来在195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不同。这表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四个现代化”仍处形成之中。
到了20 世纪60 年代前后,“四个现代化”日趋成熟。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8]116刘少奇1962 年1 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9]34。翌年,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公开使用“四个现代化”提法。1964 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8]439至此,以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框架的“四个现代化”基本成型。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申上述战略安排,并明确每个步骤的完成时间: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 年以前完成;第二步,在20世纪内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个现代化”虽然没有全面推行,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并未完全中断。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的邓小平不仅亲身经历“四个现代化”的提出,而且念念不忘现代化,深切体悟现代化的紧迫性。受毛泽东委托,邓小平负责领导起草197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细化了“四个现代化”完成时间。1973年10月,他在会见坦桑尼亚卫生代表团时还表示:“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国时,钢只有几万吨,现代化工业除了轻纺工业外什么也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不发达起来,日子不好过的,人家要欺侮的。”[10]318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构想现代化,首先是承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四个现代化”,反击“四人帮”错误言论,为“四个现代化”正名,并把它提到全党全国“大局”和“最大的政治”高度。针对要不要“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四人帮”进行尖锐激烈的斗争,坚决反击“四人帮”所谓“四个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之时”言论。他说,正是“四人帮”的疯狂破坏,“使我国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愈拉愈大。”如果“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作斗争就越加有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拥护。”[11]85-86在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四个现代化”。邓小平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是全党全国都要多讲的大局;“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2]4,234,162。陈云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12]232叶剑英说:“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最终都取决于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取决于生产的发展。”[13]218正是因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一大和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才一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做法,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并在为全会作准备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是“新的长征”[12]152-153,140。是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此外,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还注意传承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四个现代化”的诸多要义。比如,“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近乎原话重复周恩来的主张。又如,重视国防现代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人民解放军要加强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和军事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战斗力,逐步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时期的现代化思想既有不同也有发展,但其基本原则都是实事求是。邓小平说,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12]164。陈云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 ……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13]250,251
牢牢把握国情,邓小平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在会见以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引者注)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4]496两天后,他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15]497。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其一,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搞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同理,搞现代化,也不能脱离国情,必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二,把标准放低。邓小平坦言:以前“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指20 世纪末——引者注)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2]194至于放低到什么标准合适,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反复权衡、力求精确。最初,认为“人均收入达到1000 美元,就很不错”;后来,下调到七八百美元;20世纪80年代初,略有提升,先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后认为“达到1000 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800、900,就算800”也可以;直到1984 年,这个标准才基本稳定,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对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之家”“小康社会”范畴进行阐释。20 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他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时分别使用上述范畴。在邓小平看来,“小康之家”或“小康社会”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概念,虽然比西方现代化落后,但比中国当时情形要好得多,国内市场比较大,与国外经济交往更宽广,对第三世界国家可能提供更多帮助。
如何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体系严整、重点突出、立体多面的顶层设计。一是务必保持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政治形势。邓小平说:“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就提出的那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没有这样的政治局面,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12]154-1551989年政治风波后,稳定的政治形势被提到更重要位置,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定。二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说:“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12]194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概括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等均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其中。在这四个坚持中,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李先念在党的十二大闭幕词中明确提出:“把我们的党真正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5]98。更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领导制度,加强党的纪律,改进党的作风等。在坚持改革开放方面,坦率地说,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不容易,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机构等多方面改革,同时积极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吸收世界优秀成果,有效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人才,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当然,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不等于照抄照搬,“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16]2。1992年初,邓小平再次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17]370,372三是“两个文明”一起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西方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泥沙俱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沉渣泛起,特权意识、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日益抬头。对此,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叶剑英表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4]218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搞好现代化建设“四个保证”的第二个保证,要求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和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等作出部署。四是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深刻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邓小平说:“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7]176另一方面,纲举目张,周密设计政治体制改革。1980 年,邓小平发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此前,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办事机构。这是中央迈出的第一步。随后,党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并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党的十三大报告专辟“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章节,从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七个方面作出安排。五是争取和平国际环境。邓小平说,中国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20 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水平”,所以“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至少有五十年到七十年的和平时间”[12]415,416-417。同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整体看,中国对外对策可用三句话概括: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在此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面发展与美西方、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大力营造和平国际环境。
在战略目标和步骤上,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 亿元左右。其中,前10 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党的十三大在此基础上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在“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等流言蜚语甚至困惑面前,中国的现代化是否继续、如何继续,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1989 年6 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推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后表示:“按照中央和小平同志确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积极稳步地发展国民经济,始终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17]57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定传承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不仅提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8]75,而且多次援引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的核心观点,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等。党的十四大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总结“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把这个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阶段。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丰富现代化思想。一是确立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理论界、学术界关于建立新经济体制出现不少新提法,如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等。1992 年6 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说:“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18]202,225。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二是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它们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18]460-474三是制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 年,努力实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21 世纪的第二个10 年,加快军队质量建设步伐,适当加大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力度,完善武器装备体系,全面提高部队素质,进一步优化体制编制,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发展;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8]83-84四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江泽民说:“从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19]450经过15年艰苦努力,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在战略安排上,党的十五大着眼于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小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蹚过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急流险滩,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骄傲自满,而保持特有的“清醒”。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就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河北西柏坡考察,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他说:“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20]5
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主基调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传承“发展”“工业化”等现代化内核。胡锦涛说:“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21]559解决发展问题,首先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用新思路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等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于“工业化”,胡锦涛说,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20]19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20]545值得注意的是,新语境中的“发展”“工业化”具有诸多新意蕴。“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协调发展,是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不是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不是单纯的工业化,而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化,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的新型工业化。
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为现代化思想注入新鲜血液。一是研判21 世纪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21 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阶段,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二是阐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还不完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同时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民生活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社会总体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各种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20]363-364三是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而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命题,在本质上契合的是党的建设现代化。
在战略安排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 世纪头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像参加接力赛,一茬接一茬、一棒接一棒丰富拓展现代化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后说:“我们的责任,就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2]4。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承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习近平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2]36这不仅确认现代化建设目标,而且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者并致。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千百万革命先辈的深切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3]14其次,坚定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2]9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4]621再次,把“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落实为“全面建成”。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三个重点、难点:一是转方式,主要是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二是补短板,主要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三是防风险,主要是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全面小康社会宣告建成。最后,接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5]39。2017 年10 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重大原则。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居安思危,创新拓展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
第一,用“中国梦”高度概括现代化目标。习近平说:“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2]265实现“中国梦”,从内涵看,主要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路径看,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保障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重要保障;从步骤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
第二,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命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系统安排,全面部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从深化党中央机构、全国人大机构、国务院机构、全国政协机构、行政执法体制、跨军地、群团组织、地方机构改革等八个方面予以展开。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时间节点,即到21 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26]10-11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贡献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一方面,打破现代化是西方化甚至美国化的先验逻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等十个方面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中国式的现代化”成功之道。另一方面,破解西方现代化伴生的发展与稳定矛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那些简单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推进现代化中经常遭遇难以化解的悖论:经济越繁荣、社会越发展,阶级矛盾越尖锐,政变、动荡甚至战争不时出现。相反,“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总体保持国家安稳、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展现独特而美好的现代化图景。
第四,创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2021年8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2021 年6 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28 个方面,推动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根据党的十九大安排,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基本实现。
第五,制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支点。新时代,党中央提出新的强军目标、确立新的军事战略方针,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制定到2027 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习近平说,军队的“根本职能是打仗,战斗力标准是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23]404。党的十八大以来,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六,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导核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28]11-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决心反腐败,提出“这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清除一切腐败分子。坚定理想信念,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第七,矢志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构想并作出战略部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 类文明新形态。”[29]13-14这 条道路之“新”,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中观层面看,重点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工作角度看,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
在现代化战略步骤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