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玮 温婷
2021 年12 月民政部等21 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公益慈善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探索经验,儿童关爱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得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积极投入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中。仅从近三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来看,深圳市购买儿童服务相关的项目总额呈直线上升趋势,从664.3万元提高到1768万元。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深圳市进一步做好儿童关爱保护探索出了新路径。
政策为儿童保护提供了刚性的制度保障。近年来,深圳市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以及建立各部门分工履责机制等,充分利用深圳特区市场经济发育早、经济社会基础较为成熟的有利条件,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儿童福利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保障制度化、具有深圳特色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体系。规范性机制成为政社联动的推进力量。深圳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一级以公开招标儿童专项的项目制形式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然后将服务落实到社区,社区内的困境儿童与社区内普通儿童可以同步享受到服务。
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过往的技术经验整理成业务指导制度,通过各种工作制度实现技术引领,建立了困境儿童信息摸排指引、未成年人临时监护制度等多个业务流程,并将这些标准与日常工作任务挂钩,形成技术套表,以此确保基层工作人员包括儿童服务工作者关注服务专业性,激发基层专业力量。
为构建基层儿童关爱保护体系,2020年,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深圳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全市12个街道开展了深圳市首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创建活动,打造了市、区未保中心和街道未保工作站三级未保工作阵地,组建了“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福利社工”的三大服务主体,将服务集中在家庭、学校、社区三大服务场所,形成“三三制”模式。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出台《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工作指引》,提出未保站负责组织对辖区内未成年人特别是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身心健康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监护监督和支持、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定期走访和重点核查以及依托社区资源建设儿童之家、建立个案会商制度、发现报告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等八个方面,对工作人员提出可操作化任务要求。
与此同时,围绕各方面运行机制,市内同步研发未成年人临时监护工作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标准体系等标准,把散点的标准化技术逐步上升到标准化体系上来。
儿童关爱保护中复杂多变的个案处理是最难也是最核心的技术攻关。深圳市儿童关爱服务孵化基地结合12345热线电话的报告流程,研发了从个案发生到最后分流处置的全流程图,着力在个案综合处理平台上整合来自民政、妇联、公检法等部门以及来自医疗、司法、心理咨询等各领域专家的多方技术力量,解决全市各层级儿童保护个案。
所有服务儿童及其家庭的政策与实践,其最终目的都是最大程度恢复、重建或替代性弥补儿童及其家庭功能,而家庭功能的维系则通过回应儿童家庭需求来实现。按照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分类,儿童及家庭需求可分为健康、教育、福利、法律和环境保护五个大类。通过对2020年深圳市儿童关爱服务大赛项目、深圳市宝安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2020年妇儿服务复购项目、龙华团区委2021年“青春家园”资助项目中40个儿童关爱项目的抽样分析,回应儿童及家庭健康保护类需求的项目有11个,回应教育需求的项目有13个,回应法律保护需要的项目有4个,回应环境保护需要的项目为12个,全市范围内大量社会服务项目正在以全方位辅助家庭功能的形式落地实施,儿童及家庭的能力提升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需求回应程度上,有12个项目完全回应了儿童及家庭的需要;26个项目部分回应儿童及家庭需要。通过末期成效评估成绩来看,有11个项目得分率超90分,服务效果显著;有22个项目得分率介于70~90分之间,服务成效一般。通过开展家长帮扶活动,儿童家长得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宣讲帮扶政策、入学政策、撬动社区资源等方法,儿童及家庭解决了切实的生活、学习困难,儿童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政社联动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逐渐被培育出来,据初步统计,目前深圳市有相关社会组织130余家。社会组织在全覆盖、全链条的政府委托服务中是否有能力胜任此重要职责,也逐渐成为决定行业态势的一个关键衡量指标。通过对承接深圳市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的86家社会组织抽样调研,发现承接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的社会组织架构合理、经验丰富、可承接服务项目范围广,组织能力较好。
从社会组织的能力来看,以本领域服务为核心业务的老牌社会组织占比较大。在调研的86家社会组织中,成立年限在3年以下的有6家,占7%;3~5年24家,占27.9%;5~10年30家,占34.9%;10年以上26家,占30.2%。从社会组织的核心业务范围看,在承接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前,77家社会组织有同类业务经验,占89.5%。从专业化程度来看,团队经验与儿童领域的相关性中等,服务质量合格率高但优等率低。参与评估的40个项目中,6个项目获得“优秀”等级,占15%;15个项目获得“良好”等级,占37.5%;18个项目获得“合格”等级,占45%;1个项目获得“基本合格”等级,占2.5%。
深圳市儿童关爱保护实践已经走过了几个关键年头,呈现出基础雄实、路径清晰、厚积薄发的态势。在国家政策纷纷出台的新时代背景下,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推动地方的儿童关爱保护制度体系走向精准覆盖。而敢于先行先试的深圳地方政府,则借此将配套性制度与地方资源优势结合,通过政府购买充分转移该领域职能,同时也对承接服务的实践主体提出了高标准的能力要求,即要以赋能儿童及家庭为成效目标。为确保公共服务绩效,政府通过将技术内置于制度中,来提升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动态的工作中保持服务质量,及时回应儿童及家庭需求。
未来,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关爱保护的行业发展格局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从社会组织可以参与的路径出发,做更多儿童关爱保护的专业化探索,在专业化路径中实现社会组织与儿童家庭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