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体”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审思、现实困境、路径抉择

2023-01-07 17:19马得平张君孝
浙江体育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育

马得平,张君孝

(1.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7;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南岸 40006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为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实践三全育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体育课不仅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身心协调以及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品德优良的现代大学生的重任,而且对于实现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把握课程思政的特点,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穿整合成为当下实践和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的育人课题。

1 “寓德于体”的思想内涵

“寓德于体”教育理念由来已久,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的诸多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曾对德育与体育的关系进行过深刻阐释。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身体”的重要论断[2];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认为,体育活动是塑造品格、培养道德的最佳方法;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主张,体育与德育并重,德育实际上是由运动养成的;世界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体育的作用不仅在于身体发展,更在于“育心”,即通过体育得到道德训练[3]。受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4];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主张把体育作为改造国人的重要途,提出“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的思想[5]。

纵观上述,体育和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相融共生的关系,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本文中“寓德于体”主要是通过理念与实践相互融通,协调体育与德育关系,贯穿德体相融、以体引德、以体显德、以体育德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2 “寓德于体”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审思

2.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大学》。“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的应有之意,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充分挖掘体育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这种统一把“立德树人”和“真善美”作为高校育人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其目的是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育人的隐性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因此,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共识对课程育人体系进行价值重构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6]。

2.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高等教育改革回归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基础。2001年袁贵仁部长提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旗帜是素质教育,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引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人格健全的人[7]。自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新使命和新要求。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教育中唯一比较全面、完整的系统,它发展身体效能,与精神品质同时并重”[8]。体育不仅具有育体的功能,体现在体魄强健上,更重要的体现在育人的价值上,体育自带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等文化基因,对道德、能力、性格、意志等内在体育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以体育课程为载体寓价值观引导于体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整的人”。

2.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10]。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最具思政教育价值的课程之一,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体育课程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是助推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体系形成的基础动力[11]。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体育课程需要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加强体育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强化各德育主体间内在的协同创新,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会、勤练、常赛”等新举措使“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积极投身学校体育,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提供保障。

3 “寓德于体”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3.1 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资源挖掘和实践路径创新不足

所谓“思政元素”是指在各类课程中具有真善美品质、国情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内容。体育课程思政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体育知识的完美融合,但从当前实践来看,学校体育一直强化“体”的功能,弱化“育”的功能,人们对体育价值的理解更多层次停留在以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为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一元指向上,而忽视了体育课程对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隐形育人价值的挖掘。另外,体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植入上呈现出碎片化、肤浅化、牵强化的特征,缺少对体育课程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进取精神、团队意识和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等隐性资源的挖掘,使得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多元主体相互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重心不仅聚焦在体育学科所直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层面,而且直击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时恰当地融入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施的全过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多元主体相互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涉及的学校课程思政领导机构、二级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宣传处、人事处等部门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未产生强大合力。第二,教师之间的协同渠道不通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是“体育”,发力点是“思政”,两者是共同体,但在体育课程思政实际开展过程中从事思政理论教学的老师与体育教师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两者往往各自为政、互不了解,导致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存在分化,呈现“两张皮”现象。

3.3 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论基础和认知水平不足

受固化思维的影响体育教师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从而导致育人功能被弱化。目前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表现在:第一,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认知上存在偏差。一谈到课程思政,大多数教师都是“事不管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学工管理人员的事,将个人置身事外,使得思政教育的责任主体出现割裂和偏差,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第二,“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融合方面存在生硬的杂糅,没能做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盐溶于水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之中,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通常站在“本位主义”的视角,未从价值层面围绕“培养什么人”来决定,也未挖掘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之间的衔接。

3.4 体育课程思政的量化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但时至今日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任以可量化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为主,而关心学生、爱岗敬业、师德师风等往往被忽略。在评价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师不得不忙于发论文、搞成果、评奖项,而立德垂范这一关键要素,则被模糊和弱化。另外,体育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育人考核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考核和评价标准、方式、视角单一,无法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以评促建的作用。

4 “寓德于体”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抉择

4.1 深挖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课程思政其实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它既不是指具体的思政课程,也不是要新增几门思政课替代现有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天然的思政元素,根据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课归纳为:第一,爱国主义精神。体育是政治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政治情感孕育着爱国情怀,发展体育事业是现代民族国家强化政治情感,弘扬爱国情怀的普遍选择。体育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奋发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民族精神的聚散,刻着爱国主义的印记。从“体育救国”“一个人的奥运”到“容国团精神”“女排精神”到“申奥成功”再到“体育强国”无不彰显着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第二,规则规范意识。体育竞赛有其严格的规范要求和竞赛规则,正是这些规则保证了体育比赛公平、公正的开展,这种规则规范意识对维持社会秩序和构建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向学生灌输“公平、公正”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道德规范、法制意识,对提升学生公民道德自律、规则立德等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顽强拼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育的背后更多体现的是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无论是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还是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赢得人们的尊重,或者是马燕红克服伤病困扰获得奥运冠军的故事,都诠释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第四,文化自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民族国家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12],这种主体性、群体性的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是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桥梁与纽带。体育竞赛中观众的呐喊、体育仪式或典礼、代表队夺冠后冉冉升起的国旗、国家队队服上的民族元素都是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1959 年 4 月 5 日夺取第 2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容国团抒发了“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豪言壮语,蔡振华放弃国外丰厚待遇和安逸的生活,在中国乒乓球运动最需要他的关键时刻挑起重振国球的重担,并连创辉煌等等,这些鲜活的体育历史、案例与素材,既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唤醒了民族体育文化记忆,充分彰显了中国体育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际上,大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亦是理解、认同国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是自我塑造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构筑文化认同和展现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

4.2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

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教师座谈会上指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13]。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建立多部门参与、多学科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从制度层面保障课程思政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高校党委应积极承担起建设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并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由校党委牵头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由教务处、人事处、教学督导部门、学工部、团委、社科部、二级学院等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充分调动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的德育责任,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打通存在于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之间的障碍与壁垒,形成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共话、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运用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多渠道的授课方式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

4.3 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素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兴教必靠良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素养,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自觉汲取思政养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科学全面的教学理念,同时,努力开拓国际视野,树立大局意识,将先进的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其次,要把思政理念、元素、价值转化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在精心开发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寻找体育课程与思政内容存在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和濡染。此外,要更新教学内容,提炼体育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有目的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梳理和设计,将爱国情怀、体育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体育价值观等融入教学全过程,牢牢抓住体育竞赛、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等实践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中,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育人体系[14]。

4.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动力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制度保障,而且是激发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育人动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重视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还要重视相关评价体系的构建,发挥教学评价“指挥棒”的作用,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地见效。首先,要制定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突破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在知识、技能评价基础上向人文素养、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增加教学评价对体育课程思政效果的涵盖,实现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性评价。其次,要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与职称评聘、教师评优评先相结合,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奖励力度,改善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福利待遇与工作条件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参与的精神内驱力,坚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信心,进而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力度。此外,还要认真落实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监督制度。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做到党建领导班子进课堂,学院督导巡查课堂常态化,及时指正教师课堂用语不规范、教学行为不端正等现象,督促教师日渐形成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坚持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定期化,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以用促学、以用促教和以用促改。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体育梦”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