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校园公共艺术探讨

2023-01-07 14:39:46谢观坤闫春凤
华东纸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生校园艺术

谢观坤 闫春凤

(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00)

公共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精神内蕴,它以一种实体形态,通过紧密结合多媒体、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对当代社会民众需求进行直观的体现。作为一个共享、多元和开放的交流平台,相比于其他艺术,公共艺术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表达了个体无限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作为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与高校办学理念共存共融。

1 高校公共艺术内涵

公共艺术的主要研究目标为公共领域的美学功能属性、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其存在形式主要是为民众提供公益性质服务[1]。通过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满足人们视觉美感享受。校园公共艺术彰显了城市的气质和文脉,和其他开放领域的公共艺术不同,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是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存在。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主要是面对大学生这个朝气蓬勃的主群体,而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审美观、价值观。这些因素决定了校园环境不同于其他的工业、居住和商业环境,既要满足必要的物质条件,还要传承精神文化元素。

而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存在于校园文化语境中。作为物化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对学生审美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既能促进校园环境气质的提升,还能涵养人文艺术情怀,对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进行培养,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可以强化师生学习和生活体验,还能彰显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社会化需求,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能打造高校独特的名片,塑造其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有的精神品牌和文化特质。

2 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人性化设计理念

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内涵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传达对于人性的深切关怀。为人服务,是公共艺术设置的初衷。而目前在一些高校内,随处可见荒废校园公共艺术设施的情况[2]。究其原因,是没有将人性化尺度融入到设施的材质或尺寸设计上。由于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没有充分考虑,因此极大的降低了公共艺术的功能和效果。

2.2 整体和系统性的规划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依然沿用过去的校园规划模式,主要是进行多功能分区,如学生生活区、绿化休闲区、公共景观区等等。通常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向校园范畴过渡的场域,为校园入口的公共景观区,该区域因为能体现高校的品牌,已经被高度重视。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中央广场比较开阔,广场中设置的旗杆、喷泉、雕塑等,有着明确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主要是为了带给观者以深刻的印记。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忽视校园内部空间的公共艺术形式,仅仅是进行潦草的处理,缺乏明确的指向和模糊的公共标识,有的随意乱放景观石,有的仅仅将未经规划的狭窄空间用简单的绿化进行遮掩未,有的是公共艺术品造型设计方面不具备色彩美学。尤其是一些高校未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多数沦为教职工的停车场,毫无美感可言。

2.3 具有雷同单一的形式,文化内涵和个性缺失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精髓,任何一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公共艺术形式,带有学校的历史记忆,彰显学校的历史、精神和物质文化。它们不仅仅是学校孕育成长的见证,同时也具有可辨识的特征,体现了高校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域高校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校园公共艺术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着单一雷同、毫无新意的造型,尤其是在各种形式的公共艺术的选材上,可谓是千人一面,喷泉、水景和石雕设计乏味可陈。有着呆板的造型和陈旧的主题,不能将人们最基本的审美感受激发出来。而高校是象征着文明的集散地,但一些高校在校园艺术设计上,未能有效融入多媒体交融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海绵城市理念,甚至还比不上一个主题公园。

2.4 校园公共艺术缺乏互动性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形式,公共艺术包含着多样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等诸多特征,强化与公众的互动环节,则是它的核心公共属性。设计师、公众与环境之间良性的相互交流、沟通,是社会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表现。互动既是作品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作品的有效延伸,而对公共艺术成就进行检验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公众对于作品的反馈。目前,一些高校校园公共艺术所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就是作品的同质化情况比较普遍,不能准确的传达信息[3]。

例如,很多作品的表现内容为都是设计代表着普世价值观的巨匠伟人雕像,有着非常雷同的教育理念。这些作品高高在上,无关和疏离高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气质,仅仅是单纯的对施教者的教育意图和艺术家自身的认知进行表达。学生因为缺乏深入了解和认同,只能被动的接受,既不能进行交流互动与共享,也不能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 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改进措施

3.1 彰显人性化设计原则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面沟通,增加了彼此的隔阂,使一些大学生开始逐渐习惯冷漠和孤独。而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内容设计,需要对年轻人的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作为一种精神养料和视觉营养,公共艺术能引领人们对更高层次的人本价值进行追求,使人们能更好的感受充满诗意的平凡生活。而利用艺术传达人文关怀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人性化设计的贯彻和执行[4]。

例如,在校园建设中,充分考量公共艺术作品的摆放位置和体量大小,避免因为不合适的摆放和过小的体量,而带来的一种空旷孤独感,也避免因为过大的作品体量,而使人产生的压迫感。在校园公共艺术大分区中,要设置私密小景空间,给师生营造一定的交流空间,使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在行政区域等建筑密集的区域,对有效的公共导向标志进行设置,使师生尽管处于陌生的环境中,也能快速找到目标,将心理上的紧迫感和陌生感最大化的消除。

3.2 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规划设计校园公共艺术

首先,高校要明确布局、长远规划,使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中缺失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要对不同阶段的建设任务和建设思路进行明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进行建设和设计。要有机的结合公共设施、园林、建筑等。同时,还要巧妙地应用色彩美学,做好后期的成本管控[5]。

其次,要突出重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对新增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是否有效延续旧存公共艺术形式的风格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做好相应调整,对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平衡。要从整体上优化设计和科学把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在建设布局上,对于人文景观区、休闲娱乐区和党建宣传区等明确进行划分,突出区域性重点,彰显其鲜明的风格。

3.3 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彰显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

高校公共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公众,强调人文关怀和在地性,并最终归依公共。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主要构成为文化特点、人文风貌和空间环境,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定属性。而立足于传统文化分析,在地性侧重于天人合一和因地制宜,尤其是在设计公共艺术品时,要紧密契合和协调空间环境。任何校园都处于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地域文化既对校园的整体气质风格带来影响,同时又滋养着校园公共艺术。而这种风格时刻都在规整和侵染着校园中的雕塑、壁画和建筑等。一所大学的人文内涵、学科特点和历史积淀,往往是通过校园公共艺术进行承载。所以,必须以大学这一特殊的场域环境为着眼点进行考量和设计,并对与之相联系的地域文化和自身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度挖掘。为了更好的打造个性校园,在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广大师生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亲切,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张扬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量身打造自身的名片[6]。

3.4 引入新媒艺术,增强校园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随着广泛普及的互联网和不断革新的数字技术,当代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而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技术化的艺术,凭借着多媒融合和实时交互的优势,成为当下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媒体艺术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传播和数字化媒介的有效运用看,开展各种跨领域的艺术实践活动。其主要形态特征为重过程、重表现,有着互动互动传播和数字化的呈现,而将校园公共艺术紧密结合新媒体艺术,可使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审美模式更加灵活,社会效应更强。通过二者的交互演绎,不断创新公共艺术,打造校园多元化公共艺术格局[7]。

校园的文化特质更多是通过公共艺术的承载,寄托了高校师生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加强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引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公共艺术的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培养高校师生主人翁精神,对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理念进行培育。而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模式非常灵活,在审议和实施校园公共艺术方案的过程中,能使广大师生以多种途径、随时随地的参加。例如,校园公共艺术形式,可以表现为一场行为艺术游戏,一场电子音乐剧,一尊3D 电子雕塑等,能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置身其中,能够对艺术家所传达的审美主张切身感受,通过广泛参与设计过程,进一步增强作品的互动性和公共性。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受众和作者可以互动和互换角色,互动是作品的组成部分,也能更好的延伸作品,具有民主精神的双向互动沟通,取代了传统审美关系中不平等的单向灌输。而这种类似沉浸式的心理体验,能充分激发参与者的思辨,直接反馈反馈他们的个性化体验,使之对于公共艺术作品表达的价值理念充分了解,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管理、建设、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引入新媒体艺术,使校园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财富。

4 结语

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借助于丰富多彩的物质载体,以美育精神为底蕴,对高校独有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底蕴进行了直观的展示,将充满正能量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向广大师生传达,对于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现实意义重大。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和梳理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现状,能够为当前的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艺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纸的艺术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麻辣师生
开心校园
爆笑街头艺术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