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峰,黎 敏 Zeng Xiaofeng &Li Mi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认知、培养兴趣及掌握技能,还能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体系有很好的多维度渗透功能,并与其他四育相结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既互相作用,又紧密相连。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首次把劳动作为“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条件。2020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为大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学类大学生应通过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设计学类学生参与到日常、生产及服务性劳动活动中,使其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精进技艺,以此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因此,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应立足现实,通过深挖学科特色,以劳动教育涵育工匠精神,不断探寻与专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实践路径,以期达到以劳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高校设计学类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将来设计工作者素质的高低,而劳动教育实践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元素,对设计学类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实践对设计学类大学生道德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将劳动观与课程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树立以劳动为荣的人生观。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养成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劳动品质、锻造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此增强自身专业技能,进而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秀品格,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由此看来,设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情怀,借助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和创造性劳动等实践活动,使劳动实践与德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以德树人。
设计学类大学生应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诚然,设计学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常常需要通过植入一定的情感,使用自己的双手对专业技能进行持续不断的练习,这种持续不断的练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设计学类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传授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授劳动技能,故而设计学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课就是劳动教育。与此同时,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细节和追求完美,在不断提升设计水平过程中强调智力培养与劳动实践融为一体,即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实现智力水平的增长。
由于劳动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使劳动和强体相得益彰。设计学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将劳动实践和训练活动作为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勉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使其从有疲累、有汗水的体力劳动中,达到以劳强体的目的。设计学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课通过体力劳动的付出,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基。同时,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健体的同时,让劳动实践成为学习中的情绪放松方式,使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
劳动产生美,劳动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设计学类大学生的审美境界。归根结底,有着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本身的劳动技能所创造出来的,有劳动才有美的存在。固然,设计学类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源源不断地设计出美的作品。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既能切身体会到劳动实践带来的收获和幸福,而且通过自身不断练习增进其专业设计水平。特别是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不仅能完善审美主体,而且生产了审美客体。一方面,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在不断完善,将会产生一个审美水平更高的学生;另一方面,专业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产生一个优秀的审美客体,即一个设计水平更为优秀的学生,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当前,高校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分别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设计类竞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纲要》中指出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着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两大问题。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劳动是途径与方法,而教育才是根本出发点,劳动和教育应紧密相连、协同育人。虽然,高校通过社会服务、设计创新等劳动实践活动锤炼了设计学类大学生的服务和创新意识,但这些劳动实践活动都比较注重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练习,并没有体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取向。显而易见,劳动教育实践绝不能走形式,而要实现以劳育人。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若要不断深挖实践育人的独具价值,首先应安排好有育人价值的劳动实践内容,让学生从中养成自觉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并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劳动技能,以此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当前,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基本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往往被忽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同志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论述等重要理论缺乏深度学习,理论知识对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实践的指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劳动教育实践非常重要,但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来实现。若无正确的劳动教育理论作为基石,设计学类大学生就无法理解劳动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更不会认识到劳动教育对自我成长、成才的特殊功能,这样将直接导致劳动实践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理论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还能推进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
本质上,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一种集体主义教育,强调劳动集体协作[2]。然而,设计学类大学生受个性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往往较为趋向于个体单独的劳动活动。由于过度关注学生以个体形式呈现的劳动成果,而忽略有效的劳动实践应坚持集体主义导向,长此以往将会使劳动教育陷入空心化。由于一味重视学生个体的特质,偏向个体劳动素养的提升,没有指引学生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学会彼此分工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劳动任务[3]。因此,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劳动教育功能没有真正得以体现。而有效的劳动教育实践可以通过集体劳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亟需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总结提炼出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切合实际并富有成效的方法和路径,切实提高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必须立足于专业教育的特点,将劳动教育深度融会在专业教育之中。首先,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因子。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把劳动教育有机融会到专业教学环节中,例如设计学类专业的实地考察需要到很多地方采风写生,这就蕴藏了极其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通过专业教学锤炼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劳动品质,培养其团结互助和勇于担当的劳动精神。其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提升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效果。譬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设计学类专业结合专业教育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工艺项目育人功能,设立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把手工剪纸、手工陶艺制作、手工雕塑等劳动活动带进课堂,让学生熟悉地域文化并模仿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全面激发学生热爱劳动、艺术创作意识。通过把劳动教育实践巧妙地融会到设计学类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艺术创作灵感,铸就健康体魄,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从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应是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的,且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立德树人。
劳动是理论与实践连接的主要纽带,是大学生达成知行合一的重要桥梁。切实加强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多样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于劳动实践是人类应用理论的载体,设计学专业不但要传授劳动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教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劳动实践-认知-再劳动实践-再认知的辩证统一,即在劳动实践中总结经验,再运用认知经验去指导劳动实践,进而获得新的认知,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不断增强劳动教育的效果。首先,要设置完善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劳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熟知最基本的劳动理论知识;二是要深挖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因子[4],将劳动教育价值观浸透到所有课程中,促使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其次,要设置具有特色的劳动实践课程。鉴于专业的特殊性,梳理设计学类实践教学的劳动教育特质,即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特别强调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坚持以劳动教育为主,不能以专业学习替代劳动教育。指引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获得幸福感,进而实现提升学生劳动综合素养的预期目标。
当前,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亟待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实践体系。具体而言,通过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与劳动教育实践教学、集体劳动教育和个体劳动教育有机整合,把多元形式的校内外劳动教育充分对接起来,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5]。首先,利用设计学类专业劳动实践来形成校内的劳动教育实践周期。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指引学生主动参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校内实习实训、劳动教育实验等活动。同时,以横幅、海报的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工匠、劳模的优秀事迹,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其次,借助服务社会来延长校外的劳动教育实践周期。设计学类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扩大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他人的过程中,提升其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6]。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设计学类专业与企业、社区等合作,通过建立共享机制,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活动,积极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场所和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服务性、生产性劳动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专业素养。
以生为本是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首要原则。通常,劳动教育一般涵盖了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多个评价指标[7],应真实而完整地衡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收获与蜕变。通过建构具有综合性评价和具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实践评价的导向功能。首先,要拓展劳动教育实践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当然,劳动教育实践评价主体应把所有见证劳动实践的评价者都纳入进来,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评价,通过多方位考察以客观地反映劳动教育实践的真实表现,促使评价做到客观和合理。其次,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和专业特色,设置具体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发展和专业劳动技能要求,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劳动实践。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设计学类专业成立陶瓷社、插花社、手工社等专业性社团,让学生自行组队共同完成学校教室、食堂和宿舍设计装饰竞赛活动,不断开发劳动教育实践新形态,彰显日常生活劳动、集体劳动和专业劳动技能深度融合成效,使其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懂得共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和设计创作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培养的积极回应[8],是高校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劳动教育实践能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学类的专业技能,学会基本的社会生存本领,因而它是促使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课程[9]。当前,设计学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面临着重劳动轻教育、重实践轻理论和重个人轻集体等现实问题。为促进设计学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贯通、校内劳动实践与校外劳动实践相对接、综合性评价与具体性评价相融合,使学生真正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