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设计专业基础课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探索
——以“人体工程学”课程为例

2022-08-31 09:02沈华杰唐立华李素瑕DengXinShengHuajieTangLihuaLiSuxia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专业

邓 昕,沈华杰,唐立华,李素瑕 Deng Xin &Sheng Huajie &Tang Lihua &Li Suxia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福建福州 350118)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科,还要有一流的专业和一流的课程的建设。而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课程既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前提,更是一流学科的核心驱动力[1]。因此,一流课程是“双一流”建设的根基。

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金课”的理念[2]。随即在8月份,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2019,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正式将“金课”认定为“一流”课程建设体系。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流课程建设的热潮[4]。

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专业课程多以实践为主,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5]。而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多以理论为主,相比专业课较为枯燥和庞杂,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然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如果没有掌握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将很难提高。因此,提高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水平,探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专业基础课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创新设计为例,来探讨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为其他相关课程提供参考。

1 “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背景

1.1 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2000年课程作为必修课首次开设,随后分别在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开设,已有20年历史。本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设计类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产品与室内设计方向重要的先导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奠基石”的重要作用。课程共32学时,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遍形成扎实的设计表现功底,具有一定水准的美学基础,对计算机相关软件、信息化工具等较熟悉,具备基础动手能力、造型能力、设计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CAD、RHINO、PS等设计软件,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偏高、思维活跃、课堂互动积极,善于理解及运用新的媒介和资源,但设计理论基础缺乏,尚未构建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联系。

1.2 课程教学痛点

在深入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中,聚焦学生成长,课程痛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平铺直叙,教学内容枯燥

与专业课注重实践与运用不同,“人体工程学”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且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抽象,学生对知识难以建立较好的认知与理解[6-7]。同时,由于课程缺乏建立理论与设计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缺乏信心、专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不足。

1.2.2 固步自封,教学方法陈旧

本课程传统教学的内容过于偏重课本理论,以课堂面授为主,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8]。且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与专业知识的关联度不高,造成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认为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1.2.3 无米之炊,实践资源匮乏

设计类专业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能力是考察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实训平台的建设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本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训资源的匮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难以转化。

1.2.4 浅尝辄止,考评效度欠佳

传统的课程以考试为主,未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未能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难以真实有效地高质量检验课程教学效果。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课程引入4种教学理念,通过建设1门在线课程,构建8大案例库和8个实训平台,整合4种虚拟技术和5个教学工具,开展三环进阶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2 课程创新设计

2.1 紧盯“学以致用”,重构教学内容

以“新工科”为导向,以“以人文本”为教学理念,以“服务行业”为教学目标,本课程团队深入剖析新工科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趋势,深入上海、深圳、杭州等设计行业前沿进行调研,整理分析就业市场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整合师资力量,引入最新案例,并结合科研项目等方法重构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与行业接轨,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2.2 紧抓“学生主体”,甄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情及教学痛点,结合课程定位及教学内容,以“立足知识传授、强化能力培养、关注素质提升”为原则,从实际问题出发,回归教学实效,科学革新教学理念,课程引入四种教学方法与理念,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图1)。

图1 课程教学方法与理念创新设计

(1)在教学模式方面,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9],教学团队自主建设了《人体工程学》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在线课程构建了案例导学、微课教学、案例剖析、设计任务、主题研讨、前沿拓展6个教学模块。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实现自主学习与碎片化学习。同时通过搭建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借助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智慧教学工具,探索翻转课堂、学生辩论、学生分享等改革,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的扎实推进,力求学生在共同进步中实现有所区别的发展。

(2)在教学资源方面,遵循CBL教学理念,构建8大案例库[10]。运用多种虚拟技术,自主开发C4D三维动画库、Rhino虚拟模型库、酷家乐VR虚拟场景库、3D打印模型产品库,合力解决知识抽象、难以构建空间想象力难题。同时自主开发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史料数据库、生活情境微电影、优秀设计案例库和课程思政库,从拓展学术视野、解析生活现象、培养设计思维、提升思政素养四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3)在教学工具方面,基于OBE教学理念,将设计项目融入课程教学[11]。秉持成果导向的原则,引入5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分别从学习、设计、展示、体验和验证5个环节构建设计闭环,完成知识与设计的转化,培养创新能力。利用超星智慧教学系统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交互;利用Sketchbook绘图软件进行设计方案的快速表现,提升设计效率;利用Rhino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设计方案的构建,实现设计转化;利用酷家乐智能设计平台进行空间场景构建,激发空间想象;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设计方案的修改,完善设计成果。

(4)在教学流程方面,遵循BOPPPS教学理念[12]。通过设置课堂测试、情景演绎、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互动式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紧握“前沿科技”,丰富教学环境

结合行业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自主投建,联合共建的形式,打造了“人体测量实验室”“感性工学实验室”“百隆结构与材料实验室”“欧派定制家具展厅”“祥利中国传统家具展厅”“家居空间虚拟仿真实验室”“3D打印与模式制作工作坊”“福鑫家具实习基地”等8大校内外实训平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将实践与虚拟技术结合,将实际的情景与教学相结合。解决了专业实践难、资源匮乏的核心问题。

2.4 紧扣“两性一度”,优化教学评价

以高阶性、先进性、挑战度为考核目标,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推进过程性考核机制。通过随堂测验、章节测验和期末测验等考核,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在线学习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考核,检验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案例收集与分享、主题讨论、情境演绎等考核,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通过快速表达、团队设计项目协作、设计竞赛等考核,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转化、应用、创新等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13]。

3 教学实施过程

3.1 教学内容重构

对标“新工科”与国家、行业发展状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及扩充,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

(1)依照国情民情,制定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而,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从人的角度出发,掌握知识,学会设计创新,为人民服务。

(2)根据行业发展,重设课程大纲。将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流程、行业需求、行业案例纳入教学内容,让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相互印证,互为支撑。

(3)对标“新工科”需求,完备知识体系。对标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将智能制造、虚拟仿真、人工智能、数字化设计等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引入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工科的认知与理解,顺应时代发展,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

(4)注重价值先行,内化课程思政[13]。针对学科特点,课程将以人为本、文化自信、道德法制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整个教学中,通过对代表人物、设计事件、设计作品的讲解,以价值作为内驱塑造学生的人格素养,让专业与思政同行。

3.2 教学过程设计

以学情为依据,以解决教学痛点为核心,以“立足知识传授、强化能力培养、关注素质提升”为原则,本课程教学构建了包括自学与探究、设计与验证、创新与转化三环进阶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图2)。

图2 课程三环进阶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系

课前学生基于在线课程完成线上自主学习,并通过相关案例收集与分析,提出问题。运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知识点的信息采集和线上测试与讨论的方法,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运行情况数据,动态制定教学计划。

课中用“以学生为中心”与“CBL”、“OBE”和“BOPPPS”四大教学理念,整合8大案例库和5个主要信息化教学工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基于8大案例资源库案例进行重难点分析,形成启发式教学。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破除知识壁垒,形成探究式教学。同时,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实现基地、展厅等实训平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其次,教师设计课堂练习,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同时学生利用Sketchbook绘图软件进行方案的快速表达,利用Rhino软件完成设计转化,利用酷家乐平台进行方案体验,形成互动式教学。最后,基于超星智慧系统进行方案展示与翻转课堂,以完成知识内化,形成批判式教学。

课后运用多种虚拟软件进行团队设计项目实践,完成作品输出。并通过同伴互评和校内外导师点评,达成设计反思。利用学习通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实现层次化与个性化教学。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推行产学合作定向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3 考核评价优化

采用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满分100分=线下效果评价60分+线上成效评价30分+创新能力评价10分。其中,线下60分=翻转课堂20分+课后作业10分+结课考试30分,考试难易程度为“难:中:易=2:3:5”;线上30分=章节测验10分+线上讨论10分+视频学习10分;创新能力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提出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或设计痛点的能力,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外导师评议的方式开展。同时通过设置拍摄微电影、参与设计竞赛、讨论前沿科技等任务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4 课程创新改革成效与特色

4.1 课程改革成效

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图3)。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共完成设计方案500多个,部分作品已上市。指导学生获得设计竞赛40多项,设计作品在第47届广州家具博览会上展出,获得行业一致好评。

图3 学生课堂参与和成绩变化情况

教师团队也收获颇丰,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和各级教学竞赛多项。同时课程中对特殊人群关爱的主题获得湖南卫视、经视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4.2 课程特色

4.2.1 校内校外结合,搭建平台,课程创新有保障

依托校内外实训平台,强化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友资源优势,不断充实实训平台建设,强化设计项目的高质量运行,为课程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4.2.2 线上下线结合,重构流程,教学质量有提升

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和8大资源体系,整合4种虚拟技术及5种主要教学工具,构建了案例与虚拟技术融合的三环进阶式混合教学系统,合理解决了知识抽象,难以构建空间想象力难题,实现了知识与设计的转化,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升[14]。

4.2.3 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效输出,深化改革有驱动

经过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生设计作品中不断涌现,相关设计作品多次参与设计竞赛并获奖,获得行业一致好评,对推广学校品牌,扩大学校在行业的影响程度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持续的输出与获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为后续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5-16]。

5 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度和多样化成长,强调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并重,鼓励授课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设计专业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理念。因此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朝向宽口径、厚基础、博素养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人体工程学”课程通过引入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多种教学理念和建立校内外实训平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为打造专业更多一流“金课”助力。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