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
(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广西梧州 543002)
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除了继续加强经济、增量、主体要素外,也不能忽视社会、存量、关联等因素。以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为原则高质量合理规划园区产业规模,同时以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为原则,规划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规划工作环节中,将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协调,使园区增加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梧州市委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再造一个工业梧州”的奋斗目标,重点打造再生资源等5 个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等2 个主导产业,表达了捍卫实体经济不动摇的决心。坐拥三家不锈钢龙头企业、一家产值超百亿企业的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在实践中大有可为。
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始建于2010 年8 月,是梧州市建设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梧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也是广西桂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园区主要载体。长期以来,园区践行“海纳百川、力争上游”新时代梧州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跨越式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园区高质量的规划控制体系功不可没,特别是产业载体的布局,园区规划一直为园区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合理布局,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经过12 年的建设,不锈钢产业已成为梧州市工业行业的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不锈钢制品轻工园因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业产值、利税、用电量均占据重要地位。围绕梧州市六大产业发展和强链、延链、补链、聚集群的产业目标,园区将规划打造不锈钢五金水暖卫浴制品、建筑装饰用不锈钢装配件、交通装备用不锈钢零部件、制造装备用不锈钢零部件等四大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目前,园区不锈钢制品生产和不锈钢装备制造等不锈钢下游企业或用户纷纷选择落户,已逐步成为区域不锈钢产业中心。
梧州是广西现代工业策源地,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拥有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发展平台。近年来,按照自治区党委赋予的新定位,梧州正努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东融”枢纽门户城市、建好广西东大门。
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位于梧州市区西北部,紧邻包茂高速平浪出入口,距离市中心仅6km,为梧州最近市区的产业园区。因此园区与梧州市区协调、融合发展应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建设高效率的公共与基础设施,吸引工业、商业、旅游和产业投资,在工业发展、居住、商业、社会和公共设施方面以高超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区,促使梧州成为国内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1)不能重经济轻社会。项目是园区经济的基石,产业是园区经济的引擎,因此,许多城市把园区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园区、抓产业,全力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本是无可厚非,但规划部门往往没有沉下心来,做好园区工业、居住、商业游乐的平衡发展规划,而是一味招商引资,把园区规划90%以上用作招商引资的载体。只亲商不安民的规划是极其不具有持续性的。园区是一个产业和区域的复合体,需要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规划发展。
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目标定位为:充分发挥其作为梧州市国家级城矿产示范基地的优势,着力抓好以延压工序为主的、配套齐全、有明显产业关联和协作分工的特色不锈钢下游制品集中加工区。因此,园区在总体规划中,将用地规模为1121hm2的园区规划设计为3 个片区,北部片区主要以初步压制、处理胚等初步原料生产为主;西部片区要以制管、打磨品成型精加工为主;南部片区以包装、分销、运输、仓储为主。
此外,由于园区人口规模较大为3.3 万人,因此需将“产城融合”规划概念融入其中,平衡居住人口和就业机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往返路程,园区内打造三个自给自足而又相互结合的片区,每个片区都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花园式、综合多元化的办公环境,包括“学、研、玩”等城市主要元素,让园区与梧州市协调发展。
(2)不能重增量轻存量。过去许多园区的发展重点都是围绕“招商引资”建增量,但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受群山围绕、弃土点有限等土地资源的限制,这种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且不具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提高土地、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物以稀为贵,土地也是如此。目前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能使用的工业用地仅剩200 亩,地理位置较远,大多属于“边角料”,比如园区北面规划边界区域地势较高,征地边界紧贴村组,因此该区域存在一定的高差,最大高差将近35m。由于该区域高边坡占地较多,即便获得了土地高效利用,林地指标,也无人问津,同时也导致自然资源系统出现“批而未供”地块,园区供地率一直难以提高。为推动此类零散低效的土地,园区应该围绕规划范围、规划定位、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土地整备以及行动计划做好编制方案,例如将该区域规划调整为防护绿地,将边坡全面进行立体绿化美化处理,采用划拨模式,将地块供给园区,由园区治理;将该区域设置为仓储用地,将边坡做分级处理,建设小型厂房,鼓励周边企业将货物堆放此地,以租赁或出让模式转让给企业,并做好边坡处理。
另外,由于政策调整,出于保护城市可视山体的目的,园区规划进行调整后可开发范围也只有2000 亩。经查阅,现全国大多园区的土地供应都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道难题,部分高质量企业受限于土地不足,很多优质项目都无法落地,即便落地,后续发展也是捉襟见肘。有的“粗放”型企业在土地使用上仍存在“宽打宽算”现象,以“摊大饼”、虚假、偷换项目形式拿地,只算政府在土地征用的“买卖账”,很少提自己工业用地的亩均“产出账”,致使园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相对较低。
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加快转型步伐,园区应该向发达地区学习,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激励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以“正向激励+反向推动”提高新技术与旧技术的转换过程,对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强、运行效率高的优质企业给予最优待遇,赢得更好发展;相反,对那些粗放型落后企业则较少优惠待遇,甚至取消,运用政策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对于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新进园区企业,园区需要更关注二级开发的“建得好不好”以及三级层面的“运营好不好”。做好供地之后的“回头看”工作,制定并监管主要行业门类的亩均效益,避免陷入土地“二次低效化”的窘境。
(3)不能重主体轻关联。许多园区的发展都依赖政策引进外部资金、技术等功能主体,但缺乏主体引进后的互动合作。园区内企业间的合作是园区产业集聚的本质,因此重要的是园区产业的化学聚集,而不是物理聚集。产业园区都是因为产业活动的总量增加促进的扩张,进而推动园区和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以及资源现状的转变,新产业园区的管理首先要倡导以资源聚集为前提而进行,进而提出园区“三聚”,即聚核、聚链、聚网三个阶段。
①聚核。通过确立龙头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加快聚集。不锈钢上下游产业链比较长,上游主要是铁矿石、废钢、铬镍铁合金等金属,而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里的三家龙头企业,都有着充足的不锈钢上游产品,龙头企业会采用分工协同的方式吸纳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园区,目前成效显著。
②聚链。企业之间纵向产业链与横向服务链的合作。纵向产业链从上至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供应商在整个不锈钢产业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产业链价值最终实现的环节,对于客户的需求有着最直接的感受,然而供应商同时也是整个产业链中对于技术、成本、管理掌控最为薄弱的环节。制造商有着离供应商最近、联系最为紧密的优势,在整个产业链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制造商企业与供应商协同一致是整个纵向产业链一致的关键。横向服务链从左至右包括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服务中介结构等。横向服务链就是立足终端“有形的商品,无形的服务”,在园区规划时应提前考虑如何提高物流能力、加工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品牌渠道、销售能力,并把这些连结到一起,让园区为顾客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形成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体系,从而让企业之间纵向产业链与横向服务链建立密集联系,促进企业在园区“根植”。
(4)不能重发展轻环保。当前广西梧州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园总体实现达标排放,但是对比先进地区和优秀园区,对照未来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等政策要求,园区企业环保治理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园区应借助“产城融合”规划设计阶段的总体设计指导,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开发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做好排放产业布局选址,园区功能布局上涉气项目尽量布局在下风向,各企业特殊污水必须设置独立处理设施,采用先进技术净化后回用,少量排水达到行业及国家最新标准后,排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或少量达标排放,企业外排废水处理达标100%;合理布局园区绿化,根据不同绿化使用功能和性质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结合场地地形现状、确定场地排水、确定建筑物和道路的标高、合理的配合当地环境布置园区绿化,而且还要考虑“三废”问题,从而进行合理的园区规划。
(1)园区经济管理权限问题。一般工业园区都有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因这承担着大量属地管理和服务责任。由于许多园区处于城区范围内,城区政府对园区范围内企业也同样进行管理并掌握着税收,因此双重管理,园区管委会并没有任何执法权,现象体制也未赋予相应的处罚与管理能力,有责无权,难以提高园区运转起来的效率。
(2)园区资金来源问题。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大环境影响,国内经济也受之影响,企业税收很多停留在市本级或城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园区的规划和工程建设都只能依靠国家相应的政策补助由园区平台公司实施。而园区平台公司又属于国资委或城区财政,规划初定到最终上报政府,工程项目从招投标到结算支付等均需要走管委会、国资委或城区财政相关流程,手续复杂、周期长,缺乏效率。
(3)规划与现有产权问题。园区规划一直都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而进行修改、定制,部分园区在建园初期规划尚未完善时便将土地出让给企业,在规划规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部分已出让土地存在高边坡,部分企业超产权红线范围占用园区基础设施,又或者因为客观原因,园区道路直接贯穿企业产权范围内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如果企业的产权抵押至金融机构,则企业进行土地置换的手续将导致规划变更在时间上的滞后。
(4)园区配套设施不足问题。首先,没有合理安排规划,一份好的规划应该“有密有疏”,不应该单纯为了经济考虑,无限增加工业用地,而忽略规划相应的商业服务体,致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公交等同行线路较少;其次,部分老园区自主改造能力不足,融资困难,创造了几千甚至上万就业岗位的园区,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员工住宿等后勤保障、生活娱乐设施不足,导致企业员工生活不便,甚至直接影响高质量的企业的招商引资效果,也就无法将园区进行很好推广。
(5)高端产业导入问题。目前高端产业对园区的软实力要求很高,例如与之相匹配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部分园区甚至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另外,高端产业也需要高端人才的供给,城市里的高等学府对高端产业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招人难,招人才更难,能不能留住高端产业人才,与地方政府对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对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息息相关,“985”“211”这些都是城市招商引资的“金名片”。
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因此高质量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园区的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便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微观上,要建立在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的提高上,而非要素投入量的扩大;中观上,要重视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升级,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宏观上,要求经济均衡发展。园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到以下5 点。
(1)高质量的供给。要持续推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以此支撑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 多种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人。要提高供给质量,建议搭建科研成果与园区、企业精准对接平台,深入实施高质量企业与时俱进的计划,更好满足跟上社会需求升级的步伐。
(2)高质量的需求。我国已形成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需市场十分广阔,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养老、医疗、教育等给居民带来的负担比较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围绕“产城融合、园城共建、适度扩规、重在质效”的发展思路,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释放被抑制的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
(3)高质量投入产出。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扭转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的态势;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红利,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坚持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坚持项目为王、质量为王,制定完善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等考核体系,推动土地、用能、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4)高质量的机制。①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强园区与市区、城区的统筹协调,广西高端不锈钢园区里一般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虽然企业推进长期发展愿望强烈、要素保障需求迫切,但审批办证难、融资贷款难、转型升级难、招人留人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完善园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园区管理机构“瘦身健体”、精简高效。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改革经验,加快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②要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环节,要逐步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各种要素按市场价值参与分配,促进企业产值持续增长。再分配环节,要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乡村振兴等措施的兜底作用,注意调节园区企业实力差距过大的问题,避免在园企业形成“以大欺小、以大吃小”的产业链固化。
(5)高质量的循环。在绿色发展上走前列,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模式,严把项目土地投入产出、能评、环评、安评关,严禁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落户,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促进各类资源高效利用,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和环保投入,不断提升园区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想从企业到行业,要长期持续发展,除了人才、技术等作为“加速器”条件外,还需要作为“稳定器”的条件,工业园区的高质量规划就是很好的“稳定器”。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园区必须有“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产城融合”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最终,以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梧州市高质量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