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士心
凡事成于规矩,毁于践踏
先秦文献《考工记》中关于古时交通规则的记述,大意是:“城外有三扇门,三扇门中各有一条道路,男子靠右行走,女子靠左,而车辆从中间行驶。”这或许是史上最早的关于“人车分流、行人分流”的交规。
唐朝《仪制令》是史上第一部系统“交规”。该法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此规定体现了“三原则”:一是等级原则。就是地位低的要避让地位高的;二是尊老爱幼原则;三是尊重交通规律原则。比如“轻避重”“去避来”。
《仪制令》始于唐朝,盛于宋朝。面对都城开封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北宋朝廷下诏:“令京都开封及各州,在城内主要交通路口悬挂木牌,上书《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这是在宣传普及交通法规。到了南宋,交规宣传由“悬挂木牌”发展到“刻石立碑”,以永久示人。不仅如此,宋朝还在各类主要交通要道处,悬挂木牌或竖立石碑,上面写着温馨提示,提醒百姓注意遵守交规,确保安全。
既然有“交规”,就有惩罚措施。《唐律疏议·违令》中记载:“令有禁制,违者笞五十。”翻译成大白话:“交通有禁令,违反要打屁股,数量是五十大板。”五十大板下去,人的屁股是否会开花?比起当下扣分、罚款,哪样惩罚您更愿意接受?
汉文帝时,皇太子与其弟梁王驾车犯了“交规”,时任廷尉的张释之依法扣押两人,直到皇太后出面求情,汉文帝亲自为儿子道歉,张释之才释放了他们。不久,一个农民违反“交规”,冲撞了汉文帝的车驾。张释之审理后,依据“交规”处以“打屁股”的惩罚。本想将农民处死的皇帝很不理解,张释之解释道:“法者,天子与天下公共也。”最后,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判罚。为维护“交规”的严肃性,张释之宁可得罪皇帝,也决不违规处罚,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
(責任编辑/刘大伟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