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视角下“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2023-01-06 02:58:01贾丽娟郑景露申清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双一流产学研人才培养

贾丽娟 郑景露 申清辉

摘 要:产学研融合背景下,“双一流”高校在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中面临专业受院校内部及企业外部重视不足、房地产估价人才专项培养定位模糊、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训和市场脱节、“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学生专业科研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与房地产估价职业资格证书脱节等困境。我国房地产估价人才创新培养可以满足我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房地产估价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房地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共同驱动下展开。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型经济格局的创新人才,有必要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间建立起一套协同互促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融合;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双一流”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4-0124-03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坚定实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本强国。由此可见,国家迫切需要的人才是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又能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高层次知识型人才[1]。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行业人才培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将影响整个房地产业乃至国家房地产业发展。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教育,让高质量的人才和知识成果反作用于房地产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而,近几年来社会中频频出现的关键技术“卡脖子”事件反映出了我国创新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错配问题。2018年以来,房地产业在国家严控大环境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培养属于自己领域的顶尖人才。长期以来,房地产企业高端人才多源于“985”“211”高校校招和科研院所,即使這些人才本身很优秀,但在校受到的专业教育与企业的真实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容易导致就业后的职业磨合期延长。要解决国内房地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的相对封闭路径依赖,关键是要使产业、教育、科研等不同社会部门在功能定位与资源优势上实现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

一、“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实施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房地产营销、策划、买卖、租赁、抵押、保险、课税、拍卖、征用征收补偿纠纷处理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估价高精尖人才培养方式并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契合,迫切需要优化调整。

(一)“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产学研融合背景下,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房地产估价学生培养目标实现尤为重要。现阶段,房地产估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沿袭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课程设置方面以基础课程为主,涉及的应用性课程较少,重视理论课程而忽视了实践课程[2]。校内任课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未通过一些实用性的科学原理探究等课程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造成学生创新意识较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够,难以对房地产行业中的相关瓶颈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二)构建“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目前,高校、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已成为诸多高校间的共识,但是却一直未能实施。这与三者联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如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包含课程理论学习、企业实践训练阶段未进行系统全面的跟进和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与衡量机制。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产学研融合培养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上述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明确企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权利,调动起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刺激其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问题的根源始终在于没有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三)“双一流”高校实习基地数量和硬件建设条件的亟待改善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投身于实践,在房地产估价学生培养中,实践教学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这种实践既可以是学生自我管理型主动投身实践,也可以是高校签约实践基地,但是目前“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实习基地数量和硬件条件都并不乐观。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越来越重视,房地产专业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加上房地产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培养需求[3]。另外,一些联合培养基地仪器设备陈旧和硬件建设条件相对落后。学生实习企业的生产设备及相关分析检测仪器都比较古老,其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不能及时更新换代,现有的实习训练设备达不到学生的实践要求,无法提供良好、先进的实践训练环境与硬件条件,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二、“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在院校内部及企业外部所受重视不足

专业是否受重视是相对的,受到重视的专业,其地位则相对较高,获得的资源也越多,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郑州大学房地产估价专业对口人才集聚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但是其受校内外重视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院系重视不足。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参与教师课题、自我管理以及听讲座四种方式。前三种学习方式重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第四种方式可以起到更好的学术引领作用,但是从历年的情况上来看,院系组织的与房地产相关的讲座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术研究。其二,受外部企业重视不足。这与郑州大学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偏文科方向有一定的关系。房地产企业在校招时通常更倾向于在建筑技术、工程管理、会计、金融、工程造价、商学院等专业或院系进行宣传,极少面向郑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招聘。

(二)房地产估价人才专项培养定位模糊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与服务的产业部门,横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其知识点更是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知识、建筑学、营销学、法律学、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估价等多个学科领域[4]。虽然,在现实人才培养中不能保证房地产估价人才能方方面面接触到上述所有专业或领域,但是目前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将房地产估价专业仅单一设置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三大学科中,这就带来难以满足房地产估价复合性的特点,这从本质上来讲是房地产估价人才的培养定位问题[5]。房地产投资开发岗、房地产营销岗、房地产策划岗、估价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都是房地产估价人员的对口岗位。然而,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对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并不明晰,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致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不对称性,多走上行政岗、事业编,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并未得到有效应用。这就要求“双一流”高校真正做到围绕房地产工作过程开发相应课程教学体系。

(三)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训与市场脱节

高校是房地产估价人才的重要储备来源,院校房地产估价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贴合市场需求[6]。从当前“双一流”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四方面看与社会所需房地产估价人才确实存在不衔接之处。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采取课堂灌输的方式,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房地产估价课程学习既有理论部分又涵盖案例分析,在课程学习中也会涉及很多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学生未深入到实践中,对于估价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冷冰冰的数据上。再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双一流”高校课程多为理论课程,亲身实践的课程则较少。最后,在师资培训方面,房地产授课教师多接受的是课本理论知识,相关社会经验略有缺失,对于市场的感知稍有迟缓。以上四点因素的综合,使得高校授课无法形成与市场配套的系统性专业知识结构,对房地产估价市场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与挑战无法形成应有研判。

(四)“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学生专业科研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初始岗位工作能力乃至科研能力。房学网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注册房地产估价机构数量达5 938家,一级资质房地产估价机构数量达593家。1993年、1994年认定了两批房地产估价师共346人,2003—2017年,通过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房地产估价师有37 555人[7]。2004年8月,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了房地产估价师与产业测量师的资格互认制度。可见,我国的房地产估价机构日益庞大、专业估价人员逐年增多,每年向社会提供房地产专业咨询、评估服务也在增多。但无论是高校还是房地产估价机构都不能组织专门的力量研究与当地产估价领域相关的科研课题,房地产估价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人才培养与房地产估价职业资格证书脱节

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但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在房地产估价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上都十分受限。我国现行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制度要求博士生以下学历在报考资格上都有工作年限这一硬性指标要求,而企业也要求应届估价助理需在2—4年内考取估价师职业资格。上学期间有时间有精力考证但不符合报考资格,与结业后压力大,时间紧、有报考资格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难和不确定性。职业发展受限将进一步降低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的行业内就业率,不利于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人才创新培养策略

(一)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校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

研究生实习基地和平台为“双一流”高校学生专业实践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与环境,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房地产行业、企业的合作,突出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鼓励学校导师加强与相关化工领域规模以上企业产学研项目合作,以此为契機,与相关化工企业建立长期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实践基地,有利于研究生进入企业后直接参与相关课题开发研究,促进研究生由校内理论学习向企业实践学习更好地过渡,增加研究生接触企业先进估价理念或生产技术的机会,提高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从而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高峰论坛以及全国高职房地产业务技能大赛等房地产行业活动,打造一批为房地产行业培养人才的典型案例,形成一批行业影响力强的房地产估价专业院校和最受行业欢迎的培训导师。

(二)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化

房地产估计业务的每一个流程都十分复杂且关键,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更是十分庞杂,对房地产估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双一流”高校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时应结合本地区、全省全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实际需求科学对人才进行定位培养。房地产专业的性质使得高校不可能在课程教学中面面俱到地涉及所有环节和知识点,这就需要“双一流”高校与房地产业强强联手,根据房地产专业人员职业种类与岗位类别、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及服务对象,展开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达到既能体现院校专业特色,又能兼顾职业迁移的多赢效果。

(三)有效研判房地产估价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有序展开。“一城一策”和“房住不炒”的政策使得房地产业慢慢步入稳定轨道,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居民收入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改善性住房市场需求的增加,房地产的需求量总体呈现出不断攀升趋势,刚性需求仍然存在,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在房地产业人才需求数量增多的同时,高级人才的需求量更在持续攀升,培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因此,通过企业、高校和科研融合的方式联合对房地产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判的方式可以对高校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四)打造产学研融合的智慧互动课堂

房地产估价课程传统的授课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从内部实现突破。房地产估价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市场真实需求,因此房地产估价课堂应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知识与实踐技能并重转变,将教学主战场从教室小课堂向生产实践大课堂延伸拓展。通过房地产估价“课堂教学+估价实践”互动课堂,开展智慧互动课堂教学示范,资深教师、学生与企业同时在线互动,主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由企业培养方进行相关补充及实践经验讲授,真正做到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不仅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五)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深度融合致力房地产估价人才教育

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是人才产出的重要基地。房地产估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这一行业需要的是高精尖人才,“双一流”高校培养出的房地产估价人才可以有效引导房地产业向高层次、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房地产估价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住建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关注重点,也是房地产行业学会、协会高度关注重点。通过房地产企业、“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三方的合作培养有望形成更具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三者深度融合既从源头上扎实人才的基础本领,又能与市场所需相匹配。

结语

房地产估计是我国教育中一个年轻而快速成长的专业。目前,房地产估价人才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训、融入市场、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随着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该专业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双一流”高校房地产估价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必要,而且随着房地产职业标准的出台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融合,房地产估价专业会更加壮大。只有构建出一套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为房地产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林杰,曾健如,周正辉,李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人才专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建筑经济,2014,(8):27-31.

[2]  胡欣悦,何俊文,汤勇力,汤敏慧.参与产学研合作对科研人员学术论文发表的影响——区域边界和院校层次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2020,(11):183-191.

[3]  童锋,王兵.“双一流”高校人才分类评价的实践探索与理念重构[J].中国高校科技,2020,(11):31-35.

[4]  严勇.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孵化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8):99-100.

[5]  刘自团,汪雅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苏高校的多案例分析[J].高教探索,2020,(10):35-41.

[6]  陈翠荣,杜美玲.英国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路径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2):75-81.

[7]  金向红.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18-124.

Innovative Path of Cultivating Real Estate Valuation Talents in China’s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JIA Li-juan,ZHENG Jing-lu,SHEN Qing-hui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real estate valuation talents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such as the lack of attention paid to the profession within the institutions and outside the enterprises,the ambiguous positioning of the special cultivation of real estate valuation talents,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real estate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 professionals and the market,the ne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of real estate valuation students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and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of real estate valuation.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of real estate valuation talents in China meets the needs of China’s talent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ies,and the cultivation of real estate valuation talents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joint drive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In order to develop innovative talent that can adapt to the new economic landscape,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ynergistic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ompanies,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real estate valuation;talent training;“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产学研人才培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