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朔州 03600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特定的课程,也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既具有知识传授、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承载对学生“三观”的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发力是形塑学生的重要力量,思政课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秉持育人与育德的内在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参照思政课,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重视个体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开发的同时,应当与思政课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同向发力,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使学生真正达成心灵上的互动与情感的共振。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都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初心使命,根本目的都是立德树人,两者都重视育人与育才、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宗旨。立德和树人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担负立德的主要任务,而树人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授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新的课题。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面对各种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面对时代潮流的新特点、新形势,青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势必会受到各种冲击。思政课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思想发展的路径以及价值理念形成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自发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定政治立场,明确人生的价值追求,同时把握时代脉搏,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实践。同时,培育当代大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的健康心态,不断地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疏导,从而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育人与育心、教育与救治的重要渠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中应得到高度重视,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抓手,以学生一生成长为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作为推进“三全育人”重要渠道之一,实现立德树人使命,教育报国初心。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通过一系列“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准;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健全的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责任感、义务感等思想品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统一,破解“单兵作战”困境,是适应协同育人新形势,推进协同育人新方式的实践创新。
思政课就是用好课堂讲坛,点燃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学生心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增强其明辨是非、决断选择的能力,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和理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真学问真本领、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思政课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既重视当下,还要重视未来,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用融入式、渗入式的方式把育人使命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为党育健康人、为国育有用才的系统工程,要始终把“心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扎根时代生活,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享受乐趣,健全人格,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所谓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就是指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都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学理念,铸牢协同育人意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同心协力的基础是要树立同向同行理念、具有同向同行意识,以协同育人为主线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增强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向,树牢协同育人目标,不断深化协同育人认识规律,其中包括增强心理健康与思政课共同建设意识,协同融合开发课程的共创意识、在协同合作过程中凝聚共建、共创、共享意识。共建、共创、共享意识的建立都是基于对命运共同体理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潮流的情感共识,是基于对时代意义的准确把握,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互鉴互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这种协同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集初心、使命、目标于一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与再生,形成教育合力,同心培育合格人才。只有树立协同理念和意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才能激发协同育人的“共生效应”。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论述的重要范畴,从发展维度看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认识,从思政课延伸到了各类课程;从实践维度看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价值的新回归。二者虽然属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密切的联系。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心理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学校应该以心理科学为学科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全面、立体教育。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既强调政治性、社会性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思政课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启迪心智、文化浸润、传承知识、汲取营养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思想和心理健康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了一直以来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难以见效的问题。
协同育人实质上是“知”与“行”的关系,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要把握二者之间的规律性,还要理顺“知”与“行”之间的现实性、可行性,使得“知”与“行”具体地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上高度一致,思政课不能一家独唱,要在广度上下功夫,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块进行合唱,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有机融合、春风化雨。从协同育人角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要创新路径、手段和方式方法,呈现方式要与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成长方向一致,新时代高职学生更倾向于在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接受现实环境育人,这不仅对心理健康育人有明确建设指向,同时也对思政课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势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相互融入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感情、政治认同问题,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协同育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解决教育是“为了谁”的问题,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作为铸魂育人的创新理念与手段,在实践教学方面,必须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青年人的头脑、教育青年,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在情感上趋同,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精神纽带和共同思想基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积极生活、快乐成长,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和任务,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以适应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协同育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打造课程资源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库,针对学生认知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深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的价值、情感、使命等要素,积极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课内课外资源、网上应用资源、拓展学生锻炼的平台等,以优质服务来提高供给质量,使其贴近学生的需求和习惯,达到不同主体对知识、价值、能力和快乐的综合体验,做到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对接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上下功夫,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供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模式。把各类要素汇聚起来优化配置,通过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真正注入学生心中,化为实际行动。
要站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起点上,举各方之力加快深化协同育人改革创新。一方面,思政课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思路要创优,关键是思、重点是政、载体是课;师资要创优,瞄准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素养”标准,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教材要创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充分体现思政课的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学术含量,发挥好思政课的使命;教法要创优,深入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做到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不断提升课程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关情智方面的教育,是正确对待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利他和利己,正确的对待得失,使学生面对一些挫折和失败时能够平衡自己的内心,以积极的状态对待人生,是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对新生要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还要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等;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要有授课、咨询、研究能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教师要拥有能够做、善于做、乐于做的本领和技能,关心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在沟通交流中深化对学生的认识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育人实效。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在育人理念上,着眼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在生活中面临的真真切切的问题、从而不断地解决学生在面临人生困惑时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育人渠道方面,注重将知识目标、情感培养、能力目标等整合起来,着力实现目标、渠道、队伍的相互协同,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方面落地落实,还要注重推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协同,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的相互协同、多方联动。在育人实践方面,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之间的契合点,跳出传统思政课范围,将思政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更大领域内为学生提供心灵滋养。在文化氛围方面,注重形成协同育人的文化认同,消除心理排斥,打造一种多维度、包容性的育人文化,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的文化认同,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政课都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营造育人软环境,让协同育人在差异中共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