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君 戴文文 黄 杰 张 明
(1 苏州大学心理学系, 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 苏州 215123;2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铜陵 244000)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随时需要对物体的空间方位进行表征以及进行空间导航。以往研究将个体表征空间方位的方式称为空间参照框架(Klatzky, 1998),并且将空间参照框架具体分为自我中心参照框架(egocentric reference frame)和环境中心参照框架(allocentric reference frame)(O’Keefe &Nadel, 1978)。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和环境中心参照框架的区别主要是参照物不同: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参照物来表征物体的方位;环境中心参照框架则是以环境中的客体为参照物来表征物体的空间方位,以便于个体有意识地感知外部世界,有助于形成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李英武 等, 2015; 王姗 等, 2018)。 并且当自身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的方位信息并不会随着自身位置改变。 因此,环境参照框架提供的空间方位信息比自我中心参照框架更为稳定(Jiang & Swallow, 2013; 潘运 等, 2019)。
以往研究发现, 两种参照框架均参与个体表征空间方位,并且存在相互影响。 然而,目前对于自我中心参照表征与环境中心参照表征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Neggers 等人(2005)的研究使用自我中心参照与环境中心参照冲突任务(allocentric egocentric task, AET) 范式发现了环境中心位置对自我中心参照框架的影响, 但没有发现自我中心位置对环境中心参照框架的影响。 后续研究表明,两种空间参照框架的相对强度对于两者是否能够产生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Waller & Hodgeson, 2006)。因此,Zhou 等人(2012)改进了实验范式发现,Neggers等人没有发现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其仅关注正确率但并未探究反应时的差异,并且未对距离中央注视点的距离进行控制。 结果发现,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两种空间参照框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也即两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此外,目标离中央注视点越远, 自我中心表征对环境中心知觉的影响越大,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过程的影响可能只发生在外周位置。 近期,Lv 和 Hu(2020)的研究认为, 空间参照框架的表征程度在空间任务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环境中心表征的强度要比自我中心表征的强度大, 体现为环境中心对自我中心的影响要大于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的影响。
因此, 为了探究空间参照框架的表征程度对两种参照框架的影响, 特别是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表征是否产生影响可能取决于自我中心表征的程度,本研究中引入远近空间这一变量来操纵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强弱。 考察在进行环境中心任务的判断过程中, 自我中心参照与环境中心参照之间的冲突强度如何影响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判断。 本研究之所以要求被试分别在远处空间和近处空间完成环境参照框架判断是因为,以往研究发现,近处空间与自我中心表征均由背侧视觉加工通路负责, 有着共同的神经通路,因此,近处空间能够更好地表征自我中心参照框架; 而远处空间和环境中心表征由腹侧视觉加工通路负责, 二者之间也有着共同的神经通路,因此,远处空间能够更好地表征环境中心参照框 架 (Committeri et al., 2004; Grimsen et al.,2008; Medina et al., 2009; Neggers et al.,2006)。 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 同时操纵远近空间以及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和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一致性,要求被试完成环境中心位置判断任务,目的在于考察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是否依赖于自我中心的表征程度。相较于远处空间,近处空间自我表征程度较强。因此,实验假设近处空间条件下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更大, 也即证明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表征是否产生影响可能取决于自我中心表征的程度。此外,Zhou等人(2012)的研究发现了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存在左右视野的不对称, 且该研究中发现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变慢是由于刺激-反应兼容性导致的。因此,实验2 进一步在实验1 的基础上要求被试更换反应手进行按键。 如果实验2 与实验1 的结果一致, 则说明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中存在左右视野的不对称, 如果不一致则说明这种不对称的结果是由刺激-反应兼容性导致的。
2.1.1 被试
本实验共招募某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36 名(男性被试 18 名, 女性被试 18 名), 平均年龄为 20.59岁。所有被试习惯用手均为右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无脑部损伤或精神疾病史,并且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都获得知情同意权。实验结束后,都给予相应的报酬。由于实验内容难度较小, 仅有2 名被试正确率低于90%,这可能是由于被试不认真或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因此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排除2 名低正确率的被试, 最终参与数据分析的有效被试人数为34 人(其中男性被试16 名,女性被试18 名)。 为了评估本研究的统计检验力, 通过软件 G*Power 3.1(Faul et al., 2007, 2009)对双尾配对样本 t 检验进行了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设置显著性水平 α=0.05,统计检验力(1-β)power=0.80,计算出效应量 effect size dz=0.50。 根据以往研究,本研究达到了中等效应量, 因此结果具有良好的统计检验力。
2.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在本研究中, 近处空间的所有视觉刺激都呈现在ThinkPad X390 型号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 远处空间中的所有视觉刺激都呈现在投影屏幕上, 屏幕分辨率都是 1024×768 像素,刷新率为 60 Hz。 近处空间任务中被试与屏幕的距离为59 cm, 远处空间中被试与屏幕的距离为378 cm(见图1a)。 远近空间中的刺激在视角上进行了匹配, 且实验中所有的情况都进行了平衡。 本研究全程在一个昏暗的实验室内进行, 空间参照框架实验中所有的视觉刺激均呈现在灰色背景上(RGB 值为 125,125,125),该环境由Presentation 软件编程(Neurobehavioral Systems Inc.)实现,实验刺激由半径视角为15°的橙色盘子(RGB 值为 220,75,30)和半径视角为 2.5°的白色叉子(RGB 值为 0,0,0)组成(见图 1b),并且叉子始终放置在盘子上, 叉子相对于盘子的中线有4 种不同的位置,分别偏离盘子中线-5°,-3.1°,3.1°与 5°。
图1 (a)实验1 示意图 (b)刺激条件图
2.1.3 实验设计与流程
实验为2(空间位置:近处空间vs.远处空间)×2(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 一致vs. 不一致)×2(视野:左侧视野vs.右侧视野)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按空间位置的条件分为两部分, 并且对被试完成远近空间条件的顺序进行了平衡, 即一半被试先完成近处空间条件下的任务, 即在近处距离被试身体59 cm 处的笔记本电脑上进行,后完成在远处空间条件下的任务, 即在距离被试身体378 cm 处的投影屏幕上进行。另一半被试则相反。实验中叉子可以出现在左侧视野中盘子的左侧和右侧以及右侧视野中盘子的左侧和右侧。 实验要求被试分别在远近空间条件下对同样的刺激进行环境中心参照位置判断任务, 即判断屏幕上的白色叉子出现在橙色盘子的左侧还是右侧, 并分别使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进行按键反应。 若判断叉子出现在左侧, 则按左侧的1键,若判断叉子出现在右侧,则按键盘右侧的2 键,按键反应在被试间保持平衡。 由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中央注视点, 被试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中央注视点的位置作为参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不使用中央固定。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分别在远近空间完成12 个block, 每个block 有 40 个试次, 共计 960 个试次的实验。 每个block 内的试次类型与试次数量都得到平衡。 每个block 以持续时间为3000 ms 的实验指导语(请判断叉子在盘子的左侧或右侧)开始,随后呈现视觉刺激(盘子和叉子), 持续时间为150 ms, 被试需要在1500 ms 内对刺激做出判断反应。 之后呈现新的试次,每个试次的持续时长都为1650 ms。当完成一个block 的实验后, 屏幕上会呈现指导语提示被试休息, 休息时间为30 s。 如此循环直至完成所有的实验,实验共计约60 min。
将反应错误的试次、反应时极端的数值、正负3个标准差以外的试次剔除。 将正确试次下的反应时进行 2(空间位置:近处空间 vs.远处空间)×2(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2(视野:左侧视野vs.右侧视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空间位置性的主效应显著,F(1,33)=8.87,p=0.005,ηp2=0.21,被试对近处空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89 ms)显著快于远处空间条件下的反应时(601 ms)。 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3)=191.72,p<0.001,ηp2=0.85,被试对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74 ms) 显著快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616 ms)。 左右视野的主效应不显著,F<1。 空间位置与自我中心、环境中心一致性交互作用不显著,F<1。 空间位置与左右视野交互作用不显著,F<1。 自我中心、环境中心一致性与左右视野交互作用不显著,F<1。 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33)=6.85,p=0.013,ηp2=0.17。 为了进一步考察远近空间是否影响不同视野条件下的空间表征, 分别对远近空间的反应时进行2 (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一致 vs.不一致)×2(视野:左侧视野 vs.右侧视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表1 实验1 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及标准差(M±SD)
对于近处空间,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主效应显著 F (1,33)=212.32,p<0.001,ηp2=0.87, 被试对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67 ms)显著快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不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611 ms);左右视野主效应不显著,F<1;交互作用不显著,F<1。 对于远处空间,结果表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主效应显著 F(1,33)=131.42,p<0.001,ηp2=0.80,被试对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80 ms)显著快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不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621 ms);左右视野主效应不显著,F<1;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3.02,p=0.09。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 因此设置了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的一致性这个变量。 将一致条件与不一致条件的差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的差值越大,表明不一致条件下的冲突就越大, 也就说明了环境参照表征的判断受到自我中心表征的影响越大。因此,通过计算一致与不一致条件反应时的差值作为干扰量, 并对干扰量进行了2(空间位置:远处空间vs.近处空间)×2(视野:左侧视野vs.右侧视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空间位置的主效应不显著,F<1;左右视野的主效应不显著,F<1; 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 (1,33)=7.06,p=0.012,ηp2=0.18。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左侧视野条件下,近处空间一致和不一致的反应时差值(43 ms)大于远处空间一致不一致反应时差值(35 ms),F(33)=7.52,p=0.009,ηp2=0.19。 贝叶斯检验分析发现,BF10=4.4, 有中等程度的证据支撑本研究的假设, 即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存在影响, 并且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影响自我对环境的影响出现在左侧(见图2)。 在右侧视野条件下,近处空间一致和不一致的反应时差值(44 ms)与远处空间一致不一致反应时差值(48 ms)没有显著差异,F(33)=1.18,p=0.29。
图2 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不一致反应时差值与标准误(**p<0.01)
2.2.3 讨论
实验1 的研究结果发现了显著的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主效应, 被试一致性条件的反应显著快于不一致性条件。 并且发现,在左侧视野下,近处空间的一致性效应要大于远处空间, 即刺激出现在左侧视野范围内时, 近处空间条件下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差值大于远处空间。 这是由于在近处空间中自我中心表征程度高,自我中心表征与环境中心任务的冲突大。从远近空间的差异可以说明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自我中心的表征程度决定的, 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但研究发现,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影响中的作用只出现在左侧。 我们推测这种视野不对称的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用右手进行反应有关。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右手进行按键反应,由于刺激-反应兼容性的存在, 当刺激出现在右侧视野时,右手对于右侧的反应更快,使得无论右侧刺激出现远处空间还是近处空间都不存在差异, 进而无法通过远近空间自我中心表征程度的差异改变远近空间下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 因此, 为了验证实验1 中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对自我中心参照影响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作用只出现在左侧是否是由于刺激-反应兼容性导致的, 并且考察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的影响是否存在视野的不对称性,实验2 将反应手改为左手。 由此,实验2提出两种假设, 若使用左手进行反应获得实验1 同样的结果则说明, 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的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是不对称的,只出现在单侧;若产生了与实验1 相反的结果则说明, 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的影响的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对称性的, 它出现在反应手的对侧,与刺激-反应兼容性有关。
3.1.1 被试
本实验重新招募某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37人(其中男性被试17 名,女性被试20 名),平均年龄为22.76 岁。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无脑部损伤或精神疾病史,并且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都获得知情同意权。实验结束后,给予相应的报酬。 由于实验内容难度较小, 仅有3 名被试正确率低于90%,可能是由于被试不认真或注意力不集中导致, 因此后续的数据分析中排除3 名低正确率的被试, 最终参与数据分析的有效被试人数为34 人(其中男性被试15 名,女性被试19 名)。 为了评估本研究的统计检验力, 通过软件 G*Power 3.1 (Faul et al., 2007,2009) 对双尾配对样本t 检验进行了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设置显著性水平 α=0.05,统计检验力(1-β)power=0.80,计算出效应量 effect size dz=0.50。 根据以往研究,本研究达到了中等效应量,因此结果具有良好的统计检验力。
3.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同实验1。
3.1.3 实验设计和流程
除了要求被试分别使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进行按键反应外,其余同实验1。
将反应错误的试次、反应时极端的数值、正负3个标准差以外的试次剔除。 将正确试次下的反应时进行 2(空间位置:近处空间 vs.远处空间)×2(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2(视野:左侧视野vs.右侧视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2)。 结果表明,空间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33)=10.78,p=0.002,ηp2=0.25, 被试对远处空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78 ms)显著慢于近处空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51 ms)。 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3)=74.70,p<0.001,ηp2=0.69,被试对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41 ms) 显著快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不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88 ms)。 左右视野的主效应显著,F(1,33)=6.65,p=0.02,ηp2=0.17,被试对左侧视野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60 ms)显著快于右侧视野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69 ms)。 空间位置与自我中心环境中心一致性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3.73,p=0.06。 空间位置与左右视野交互作用显著 F(1,33)=4.39,p=0.04,ηp2=0.12。自我中心环境中心一致性与左右视野的交互作用显著 F(1,33)=9.88,p=0.004,ηp2=0.23。 此外,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1,33)=5.63,p=0.02,ηp2=0.15。 为了进一步考察远近空间是否影响不同视野条件下的空间表征, 分别对远近空间的反应时进行了2(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一致 vs.不一致)×2(视野:左侧视野 vs.右侧视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表2 实验2 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及标准差(M±SD)
对于近处空间: 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主效应显著,F(1,33)=54.43,p<0.001,ηp2=0.62,被试对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23ms)显著快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不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 (578 ms); 左右视野主效应显著,F(1,33)=9.21,p=0.005,ηp2=0.22, 被试对左侧视野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43 ms)显著快于右侧视野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59 ms);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与左右视野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2.45,p=0.13。对于远处空间: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主效应显著,F(1,33)=54.87,p<0.001,ηp2=0.62,被试对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时(558 ms) 显著快于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不一致条件下目标的反应 (599 ms); 左右视野主效应不显著,F<1; 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 (1,33)=15.76,p<0.001,ηp2=0.32。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一致性条件下,左侧视野的反应时(544 ms)快于右侧视野的反应时(572 ms),F(1,33)=13.28,p=0.001,ηp2=0.28;在不一致条件下,右侧视野的反应时(587 ms)快于左侧视野的反应时 (611 ms),F (1,33)=8.84,p=0.005,ηp2=0.21。
与实验1 相同, 实验2 通过计算一致与不一致条件反应时的差值作为干扰量, 并对干扰量进行了2(空间位置:远处空间 vs.近处空间)×2(视野:左侧视野vs.右侧视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空间位置的主效应不显著,F(1,33)=3.74,p=0.06;左右视野的主效应显著,F (1,33)=9.83,p=0.004,ηp2=0.23,被试在左侧视野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的反应时差值(66 ms)显著大于右侧视野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的反应时差值(30 ms);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1,33)=5.79,p=0.02,ηp2=0.1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右侧视野条件下, 近处空间一致和不一致的反应时差值(44 ms)大于远处空间一致不一致反应时差值(15 ms),F(33)=6.60,p=0.015,ηp2=0.17。 进一步贝叶斯检验分析发现,BF10=3.1, 有中等程度的证据支撑本研究的假设, 即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存在影响, 并且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影响自我中心表征对环境中心表征的影响出现在右侧(见图3)。 在左侧视野条件下,近处空间一致和不一致的反应时差值(65 ms)大于远处空间一致不一致反应时差值(67 ms)但差异不显著,F<1。
图3 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值和标准误(*表示p<0.05)
在实验2 的结果中同样发现了显著的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性主效应, 被试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显著快于不一致性条件下, 这一结果证明了刺激-反应兼容性的存在。 并且发现,在右侧视野下,近处空间的一致性效应要大于远处空间, 即刺激出现在右侧视野范围内时, 近处空间下一致条件与不一致条件反应时的差值大于远处空间。 这可能是由于在近处空间中自我中心表征程度高, 自我中心表征与环境中心任务的冲突大, 因此近处空间中的一致性效应要大于远处空间。在实验2 中,远近空间的差异同样可以说明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自我中心的表征程度决定的。 而实验2 的结果中, 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影响中的作用只出现在右侧,这证明了实验1 中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作用仅出现在单侧是由刺激-反应兼容性所致。 在本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左手进行按键反应,由于刺激-反应兼容性的存在,当刺激出现在左侧视野的时候左手对左侧的反应更快, 使得无论左侧刺激出现远处空间还是近处空间都不存在差异。 结合实验1 与实验2 的结果我们能够得出, 在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中,自我中心表征的程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对称性的, 它出现在反应手的对侧,与刺激-反应兼容性有关。
本研究采用自我中心参照与环境中心参照冲突范式 (Neggers et al., 2005; Zhou et al., 2012),考察当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影响环境中心参照表征时, 个体的反应是否会受到自我中心参照表征程度的影响, 并结合刺激-反应兼容性理论 (Proctor &Vu, 2006), 分别考察左右手条件下被试对左右视野中的空间表征反应是否存在差异。在实验1 中,所有被试采用右手为反应手, 结果发现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对环境中心参照框架的影响是由自我中心的表征程度决定的,但仅出现在左侧。为了考察这种单侧化结果是否与单侧反应手有关, 实验2 在实验1 的基础上要求被试使用左手进行反应。 结果同样发现了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影响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对环境中心参照框架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出现在右侧。实验1 与实验2 的结果一致表明, 自我中心表征对环境中心表征的影响与个体的自我中心表征程度有关,并且自我中心表征程度的影响作用具有对侧化的特点。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自我中心表征也能够影响环境中心表征的判断, 主要表现为, 自我中心与环境中心一致条件下正确率和反应时都比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更高更快。以往研究发现,自我中心参考框架和环境中心参照框架往往同时存在 (Burgess, 2006; Nardini et al.,2006), 并且自我中心参照表征与环境中心参照表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Chen et al., 2012; Fink et al., 2003; Roelofs, 1935; Sterken et al.,1999)。比如,当被试在完成线段平分任务时,右后顶叶与腹侧前运动皮层在两种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中得到显著激活(Fink et al., 2003)。 并且,关于空间表征的临床研究发现, 听障被试对与任务无关的参照框架中编码的表征能够影响基于任务相关参照框架中编码的表征, 表现出空间一致性效应(Zhang et al., 2014)。 这些研究都表明两种空间参照框架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然而,两种空间参照框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 环境中心参照对自我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较为稳定, 而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对环境中心表征的影响较小 (Lv & Hu,2020; Neggers et al., 2005, 2006; Zhou et al.,2012)。 Neggers 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环境中心参照框架对自我中心参照框架的空间判断的正确率有影响, 这表明两种空间参照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单向的,仅环境中心表征能够影响自我中心判断。并且,这种单向的影响与背景的亮度无关,而受到与背景刺激相关但与任务不相关的环境中心位置的影响(Neggers et al., 2006)。 Zhou 等人 (2012) 针对Neggers 等人研究中仅关注正确率结果的不足,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环境中心位置辨别任务探究环境中心和自我中心位置之间的冲突是否会影响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 结果发现,自我中心表征能够影响环境中心表征的判断,但这种影响只在视野的外周位置。 近期,Lv 和Hu(2020)通过环境中心和自我中心转换任务考察两种参照框架之间的转换过程, 结果发现环境中心参照框架的稳定性比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强, 环境中心任务不易受到自我中心表征的干扰。与Zhou 等人研究一致的是, 本研究同样在反应时层面发现了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由自我中心表征程度所决定的。
实验1 与实验2 的结果共同证明了自我中心表征程度的强弱在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中起着关键作用。 主要表现为被试一致性条件的反应显著快于(或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性条件,这与本研究先前的实验假设一致。根据知觉/动作模型的观点, 自我中心参照表征和近空间表征在背侧通路中被编码为感觉运动表征, 环境中心表征和远空间表征在腹侧通路中被编码为感知表征(Chen et al., 2012; Goodale & Milner, 1992)。 因此,在近处空间下使用自我中心参照进行表征会更有利,而在远处空间下进行环境中心参照表征会更有利(Bernardino et al., 2013; Bernardis & Shallice,2011; Camors et al., 2015; Colombo et al.,2017; Goodale & Milner, 1992; Zhang et al.,2014),即近处空间的自我中心表征程度高于远处空间。 在本研究中,近处空间下自我中心表征程度高,对被试进行环境中心表征时的干扰大, 所以近空间条件下的两种参照框架一致性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大于远处空间, 证明了自我中心表征程度的强弱在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中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 本研究发现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对环境中心参照框架的影响中具有对侧化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当反应时为右手时,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对空间参照表征之间的影响仅出现在左侧视野条件下(实验1);当反应时为左手时,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对空间参照表征之间的影响仅出现在右侧视野条件下(实验2)。 然而,以往研究发现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仅出现在外周视野位置, 并呈现出了一定的右侧视野优势(Zhou et al., 2012)。 出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这种对侧化结果, 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可能与刺激-反应兼容性有关, 当个体需要对呈现的刺激做出反应时, 相较于呈现的刺激中一部分刺激与反应不存在直接联系的条件, 刺激与反应存在更直接联系条件下的反应会更快更好 (Proctor & Vu,2006)。 另一方面可能与视野有关, 在 Zhou 等人(2012)的研究中,刺激总是出现在视野的上侧,从而加强了对环境中心参照的表征, 并且被试采用右手为反应手, 所以左侧视野条件下的结果并没有显示出优势。 在本研究中, 被试并未受到上下视野的影响, 排除了在视野中加强自我中心或环境中心表征程度这一条件, 因此, 没有发现明显的右侧视野优势。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空间表征在不一致性条件(刺激-反应兼容性) 下不仅受到左右视野的影响,还受到上下视野的影响 (Gamberini et al., 2011;Goodale & Milner, 1992; Rossit et al., 2013;Zhou et al., 2017)。 出现在下侧视野中的刺激更有利于进行自我中心表征判断, 而出现在上侧视野中的刺激更有利于进行环境中心表征判断, 这是由于上下视野刺激的加工过程不同所致 (Gamberini et al., 2011; Rossit et al., 2013)。 下侧视野的加工主要由视觉引导动作的背侧视觉加工通路负责,而上侧视野的加工主要由对物体进行知觉识别的腹侧视觉加工通路负责(Goodale & Milner, 1992)。 但是, 自我中心对环境中心的影响可能不仅是由目标刺激距离中央视野远近导致的, 还可能是由自我中心参照表征程度较高所致, 未来的研究可对刺激的离心率与自我中心表征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1) 自我中心参照是否能够影响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关键因素为自我中心参照的表征程度。 自我中心表征程度越高, 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越大。
(2) 自我中心表征程度在自我中心参照对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的影响中的作用会受到刺激-反应兼容性的影响, 表现为自我中心表征程度的作用仅出现在反应手的对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