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涛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资源调查监测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汇,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山西省林草“十四五”规划提出,全省林草事业将全力围绕“两山七河一流域”为重点,持续推动林草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通过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质量,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实现“双碳”目标,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减少碳排放,如节约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二是增加碳汇,即通过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空气中的碳浓度来增加碳汇。主要是通过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从而增加森林碳汇,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森林蓄积量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指标,增加森林蓄积量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国土绿化、森林经营、资源管理、护林防火等林草业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高度契合,有机统一。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贮存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上80%以上的碳储量和陆地地下40%的碳储量,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相关研究表明,2001年-2010年期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约2亿t,其中森林生态系统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相当于抵消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1.28%。《山西省森林生态连续清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指出,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762.88万t,年碳汇量2 797.51万t,相当于吸收了2016年全省碳排放量的5.20%,山西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碳排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原因,一是山西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高达90%,碳排放强度位于全国前列;二是山西乔木林平均碳密度(即平均固碳量)21.99MgC·hm-2,小于全国乔木林平均碳密度(40.12MgC·hm-2)。
根据2015年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全省乔木林单位蓄积量每公顷52.95m3,年均生长量为2.70m3。研究证明,森林每生长1.0m3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t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含碳量为27.27%。因此,全省乔木林每公顷每年可固碳1.35t,大约相当于全国每公顷年均固碳2.40t的50%。
根据2020年全省森林资源年度清查,全省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省森林面积369.52万hm2,森林覆盖率23.57%,较2019年增长0.39个百分点,如期完成了“十三五”提出的森林覆盖率增长目标。全省森林面积中,乔木林290.712万hm2,占森林面积的78.67%;特殊灌木林78.817万hm2,占森林面积的21.33%。特殊灌木林中,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749.803万hm2,占森林面积的13.48%;其他特灌林(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下地区或乔木线以上灌木林)29.013万hm2,占森林面积的7.85%。2020年森林资源年度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森林平均覆盖率23.57%。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晋城市,森林覆盖率35.51%,排名第一;20%~30%的有运城、吕梁、长治、临汾、阳泉、大同、朔州7市;10%~20%的有晋中、太原、忻州3市。其中晋城、运城、吕梁、长治、临汾5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结果表明,全省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局限,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分布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提升全省森林碳汇能力基础依旧是开展科学绿化、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适宜性等因素,科学划定绿化用地,实行精准化管理。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退化林地草地等为主开展绿化。通过编制相关规划,明确地方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将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森林覆盖率增长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督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履行科学绿化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林长制平台作用,以森林督查、林地卫片执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为抓手,认真做好造林绿化调查评估,加强对绿化相关规划实施检查和督促落实,确保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随意变更规划,不擅自改变绿化用地面积、性质和用途。
森林碳汇能力与其林龄组成密切相关,幼、中龄林的固碳速率相对较快。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省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其面积、蓄积分别占到乔木林面积、蓄积的69.09%、55.23%。因此,通过加强以中幼龄林抚育为主的森林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能够发掘森林碳汇潜力,构建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每公顷森林蓄积量51.58m3,其中天然林70.98m3、人工林31.05m3,是世界水平的1/9。
为精准提升全省森林质量,通过编制《山西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以林业三级区划为基础,依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内涵和要求,并综合考虑各区域森林类型特点、资源现状、经营方向和主导功能等因素,提出适合山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天然次生林抚育工程、低效次生林提质工程、人工中幼龄林抚育工程、低效灌木林改培等工程,为全省森林经营提供了中短期技术蓝本和生产性依据。经过科学抚育,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可增加20%~40%,年均生长量可达7.0m3。今后要结合实际,“启动地方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加大抚育经营力度”“适当提高森林抚育补贴标准,调动抚育经营积极性”“加强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抚育经营支撑保障能力”等森林经营举措。尽快全面启动地方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将需要抚育的中幼龄林纳入政府补贴范围,省级财政配套补贴部分资金,并借助地方财政力量,进一步扩大中幼龄林抚育强度和经营面积,逐步补齐森林抚育经营历史欠账,同时保证抚育任务完成质量。
方精云院士研究团队指出,根据储碳量的大小我国森林可分为3种类型:高碳储量森林,包括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云杉林、冷杉林、桦木和硬叶阔叶林6个森林类型;中碳储量森林,包括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杨树林、软叶阔叶林等6个森林类型;低碳储量森林,包括油松林、辽东栎林等大部分森林类型。根据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在全省主要森林类型中,高碳储量森林类型占27%,中碳储量森林类型占20%,低碳储量森林类型占53%。为优化森林结构,应将按照“绿化彩化财化”要求,科学选择树种,提高混交造林比重,特别是阔叶树种比重,从结构上提升碳汇功能。
森林碳汇能力除了取决于自身发展演化之外,还极大地受到外来干扰影响。干扰程度、频度越大,森林质量越低、幼龄林占比越大。常见的外来干扰有违法侵占林地、违法违规采伐林木、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因素。为此,应进一步搞好林草资源管理,从制度上保障碳汇功能不降低;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从机制上保障碳汇功能不降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止碳汇功能降低;加大森林草原防灭火力度,防止“碳库”变“碳源”。
完善森林资源清查制度,建立草原调查制度,健全林草监测评价体系,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和草原保护与恢复规划,开发林草生物固碳技术,建立林草科技示范。参照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规划,继续实施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森林抚育、森林防火、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