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梅 姜 潇
(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 阜阳 236037)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1]。教育部办公厅分别于2018年9月和2019年1月公示了首批和第二批“三全育人”试点学校遴选结果,此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迅速广泛铺开。以安徽省为例,截至2021年3月,全省31所公办本科高校中,有20所高校开展了“三全育人”试点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6年版指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因此,大学图书馆在育人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三全育人”背景下,在践行传统职能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重新审视并充实自己的角色内涵,探索践行“三全育人”的创新路径。
以“三全育人”和“高校图书馆”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得到32篇文献,其中有24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1篇会议论文,2篇发表在报纸上,4篇发表在特色期刊上。第一篇相关文献发表于2018年4月,这个时间点与《意见》印发后,全国学习领悟文件精神,展开研究的时间点相吻合,说明高校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及时关注到了“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图书馆的育人实践。第一篇相关文献出自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徐其怀老师之手,主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论述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问题。徐其怀在文中提出了“对图书馆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的问题,表达了应当大力发掘图书馆在“三全育人”中潜能的观点[3]。陈晓娜(2020)、陈宏磊(2021)又从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职能方面,探索了“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和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4-5],充实了这一教育背景下大学图书馆作用发挥途径的研究。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对高校图书馆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存在的不足和深度参与育人工作研究较少,本文就这一问题尝试予以梳理与分析。
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参与了“三全育人”工作,但是在理念理解、氛围营造、活动方式、部门联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无论是实体环境还是网络空间,图书馆的文化气息均不甚浓厚。囿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实体环境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进入图书馆,感受不到物理空间内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的浸润。图书馆缺乏中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现代大学精神等文化元素的表达;各个分区的绿植没有根据大学图书馆特定的文化环境来合理配置,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大学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网络空间方面,许多图书馆门户网站只是作为单纯的文献资源检索平台,仅仅考虑了读者的检索和浏览需求,缺乏文化元素的表达。新媒体方面,微信公众号、参考咨询平台、文献资源交流群等也缺乏文化元素的全方位融入。
首先,经过长期发展和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趋势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有些专业停止了招生,新增了部分学科专业,有些学科已经成为硕士学位一级授予点。而图书馆为了迎接各类评估,保持纸质图书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对相应学科的馆藏进行及时调整;其次,现有部分纸质图书的复本量大,造成馆舍空间面临巨大的存放压力;再次,图书采购存在周期过长的问题,既不利于对书目结构的迅速调整,又延缓了对读者荐购的反馈;此外,存在图书馆的图书多到没有物理空间可供存放,但是总体利用率低的矛盾。这些问题均表明,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亟须调整。
很多图书馆建设初期,没有考虑到图书馆功能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当时的设计理念基本就是图书馆这一个大的书库里面分了几个小的书库。高校育人需求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精细化。因此,在馆舍总体物理空间短时间内不能扩大的情况下,急需对图书馆空间安排进行调整。
首先,馆员的自我身份定位依然停留在“图书管理员”和“借阅指导员”的层次上;其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没有意识到图书馆馆员是为学校育人事业服务的,应该主动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给予相应帮助;另外,面对“三全育人”的时代需求,馆员缺乏提高自我、持续学习的动力,对馆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图书资料专业素质,如何服务好学校学科发展、如何通过自身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来参与学校的育人事业,缺乏思考和实践。
在实践育人方面,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目前大部分是教师独立完成课题,缺少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基本科研素质的培育。高校图书馆经常举办丰富的实践活动,活动的策划、组织、总结基本都是由图书馆老师完成,没有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应有作用,也忽略了实践育人的环节。此外,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关注度较低。高校图书馆普遍认为,学生就业指导是辅导员或者学工部的职责,忽视了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个育人工作的最末环节。
文化育人是一个资源和环境配合育人的过程。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还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读者入馆的时刻起,大学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工作就应当开始发挥作用。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构建氛围浓厚、独具特色的文化软环境,让读者进馆就能够感受到浸润其中的文化气息[6]。
合理规划进馆大厅布局,弱化机器在空间上的主体地位。在大厅两侧设置专题展览书架,定期展示富有学科专题特色的图书。在特定的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在大厅的柱子和墙壁空白处,张贴悬挂名人名言,有利于图书馆文化氛围的营造,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
在各个楼层的公共区域,开设专题文化长廊,进一步营造书香氛围。如艺术作品阅览回廊,定期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艺术作品,包括机器人设计大赛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手工作品等;地方文化回廊,展示高校所在城市的特色地方文化作品,包括图书、字画、摄影作品等,让读者了解地方文化;优秀校友专题回廊,展示优秀校友在校的学习成才经历,鼓励广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成长之路”回廊,展示师范类专业教师荣获各类教学奖课程简介和学生教学实习照片,呈现教师教学风采和未来教师的成长之路;科学知识普及回廊,展示生物和地理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神奇的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心存敬畏。聘请专业设计师,规划设计图书馆绿植装饰工程,使绿植和整个环境自成一体,形成一个充满书香气息、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
网络空间方面,一是在微信公众号上每日推送国学常识、诗词鉴赏、名人故事、普法小知识等贴近生活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的作用;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文献资源交流群等网络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名人名吃、校史校训问答等小竞赛活动,在休闲娱乐中完成中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大学精神的教育;三是在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文化特色专题数据库,充分展示其文化中心的地位。
图书馆实体环境和网络环境中充满书香、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的构建,符合大学生读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育人实践的开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馆藏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永葆活力的基石,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逐步调整资源建设思路,优化馆藏结构和馆舍布局。
首先,实现需求与资源采购的有效对接。图书馆应开展专项行动主动深入学院了解学科发展和师生读者的需求,以保证有限的经费真正用来采购满足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等育人工作所需的文献资源。并进一步加大图书荐购工作的宣传力度,收集更多反映读者需求的荐购目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的作用[7]。
其次,提高服务意识,优化采购流程,及时反馈读者需求。为避免读者等待时间过长,对读者荐购的图书应分批次采购、上架,尽量把整个采购流程缩短至三个月以内,秉持“事事有回音”的原则对读者需求做出反馈。对于荐购图书采购到馆的,应及时告知荐购者以方便其借阅利用;对于无法采购的,要尽早联系荐购者,向其解释原因征得理解。维护好“读者荐购”这一图书馆和育人对象之间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真正做到一切以大学育人对象的需求为中心,做好“三全育人”的暖心践行者。
最后,实现文献资源建设和馆舍空间布局的良性互动。减少普通图书采购复本量,并逐步实现纸质文献数字化,可以节省大量的馆舍物理空间。同时,积极改造馆舍空间,按照文献主题特征,逐步建立诸如思政课程资料库、地方文献专题特色库、本校学术资源库、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书库等特色鲜明的小型库室,使资源分区更加精细化。专门开辟多个功能不同的特色空间,比如学习研讨空间、信息素养空间、阅读空间、创客空间等,读者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开展学术研讨、演讲比赛、读书会等活动。只有当图书馆能够满足读者的多样化功能需求,图书馆育人的功能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全育人”是系统性的教育综合改革,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起点、新动力,同时也意味着新挑战,对馆员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馆员育人的过程,是以德立身、以德育德的过程。首先要强化馆员立德树人的师德建设,提升馆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全体馆员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其中关于教育工作和师德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要注重向身边的师德先进典型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育人服务。
加强学习交流,提升服务水平。邀请其他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馆分享工作经验,进行馆员培训,提升馆员育人能力。同时,应选拔优秀馆员外出学习较早开展“三全育人”实践的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管理服务方法。学习结束后,召集馆员开展交流分享会,由外出学习者将所学内容分享给其他同事。迎进来、送出去,以点带面,从而快速提升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
鼓励中青年馆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努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逐步组建具有良好凝聚力的科研团队,集中力量为科研育人事业服务。还应鼓励科研能力强的图书馆馆员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馆员不再是单纯的“图书管理员”,还应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求馆员主动参与育人事业,承担育人任务,因此,馆员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管理育人对象。可以选拔有能力的中青年图书馆员担任兼职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以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服务读者,深度融入育人工作[8]。
3.4.1 以读者协会为抓手,做优实践育人
培养好服务好“读者协会”这一与图书馆关系密切的学生团体,通过朋辈影响,带动一批人参与图书馆管理,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鼓励读者协会自行组织“图书漂流”“阅读分享会”“小视频比赛”等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进行活动指导。通过实践,培养读者协会成员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这是于课堂之外开展育人工作的成功实践。还可以鼓励读者协会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科研项目,如带领他们去农村进行留守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开展留守儿童阅读指导、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问题的答疑解惑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分享大学生的阅读和成长经历,影响缺乏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心灵上有陪伴,生活中有追求,树立起成长成才的信心。在服务留守儿童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服务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成长助力,使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不仅实现了育人的目的,也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打造“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的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9]。
3.4.2 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大学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社会化能力的过程。学生完成社会化,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是高校育人事业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还要站好育人工作的最后一班岗,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为此,图书馆可开辟特色功能空间——创客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明创造,在这里将自己的创意展示出来,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图书馆与招生就业处联合成立职业指导工作室,由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为大学生解答求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育人元素。
“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新举措,其意义不言而喻。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中心和重要的育人基地与平台,理应在“三全育人”中通过找差距,剖析问题所在,在反思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特有的育人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进来,以文献资源的配置与调整为核心,进一步营造文献育人、氛围育人、活动育人的图书馆育人特色,通过阅读推广和学科服务等特色活动,参与学生管理等方式,将日常工作深度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中去。大学图书馆的特色育人举措再与学校其他部门的育人工作协同进行,互相衔接和配合,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