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 宋莹
3 月5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2021 年度取得的工作成绩,确定了2022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字之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2022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锚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明确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挑战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深化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2021 年消费增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特别是受疫情持续影响,生活服务消费还比较低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部署了相关具体措施。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双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2022 年,我国仍面临全球疫情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等外部环境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应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稳扎稳打、真抓实干,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踔厉奋发、勇毅笃行、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