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敏 ,杨飞强 ,陈怡君 ,黎祖尧 ,2★
(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
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森林的美学特征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人类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森林的崇敬之情,并以之作为审美的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审视森林,体现森林的美学功能[1],森林美构成了今天我们在审美中欣赏自然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森林美学的意义和美学价值更加凸显。从我国甲骨文中出现“木”部偏旁字,到1885年德国人冯·萨里施出版《森林美学》专著;从20 世纪初西方出现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到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的美学价值和美学内涵,以及人类对森林的美学欣赏角度在不断变化。我国对植物的认识和欣赏历史悠久,2 500 多年前的《诗经》中有144 篇共505 次提到了植物[2],唐诗宋词等古典诗词中大量以植物意象体现其源于生活的语言性、突出的跳跃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性及认知性等[3]。我国关于森林文化和森林美学的系统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果斐然[4],特别是对松、竹、梅、杉、榕、榆等文化底蕴深、美学价值高的树种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文化和美学价值研究[5]。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是原产我国的樟科樟属高大常绿乔木树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和台湾岛,日本南部及亚洲中南半岛地区有少量分布。19 世纪初期开始引入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并成为当地广泛种植的园林树种[6]。樟树集珍贵用材、医药保健、香精香料、化工原料、园林景观和生态功能于一身,并且树冠高大、姿态雄伟,寿命可与松柏比肩,但又不随俗、不喧哗,始终不懈地维护着四季常绿的形象,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视为长寿、和睦、尊老爱幼和谦逊淡然的象征[7]。从战国时期《尸子》中的“土积则生楩楠豫樟”,到目前我国37个地级城市的市树,樟树作为历史悠久、实用性强的树种,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村庄、宅院、道路、水边最好的风水林和风景林树种,也是现代村镇和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在樟树的主要分布区,从城市森林到村镇绿化,从交通干道到乡村公路,从街道公园到村旁宅院;古老树、壮年树、幼年树,随地见樟树,处处闻樟香,孤植、列植、丛植,樟树景观构成了当代一道亮丽的城乡风景线。尽管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就已经发现有樟木的使用[8],可相比松树、柏树、槐树、竹子等我国传统的景观和材用树种,关于樟树的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江西、福建等地从遗传学、解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角度对樟树开展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丰富了技术层面的樟树文化[9],特别是在樟树精油的化学组分及活性物质的利用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10-11]。但关于艺术层面的樟树文化和美学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对樟树美学价值的欣赏,制约了樟树文化和美学价值的利用。
植物在古代诗词歌赋中通常不仅止于景,而多是升华到抒情,歌以咏志。如草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情感,包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拳拳报国和思乡念亲之情[12],蜡梅常为傲骨铮铮、高风亮节的象征[13]。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利用樟木[8],但直到战国时期的《尸子》中才被定名为豫樟。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对樟树的认知不断深入,对樟树的美学欣赏也不断拓展,由感叹樟树的高大雄姿,赋予樟树的美学内涵,到欣赏樟树的人文精神,并借樟树以抒情,托樟树以比德。
战国思想家尸佼所著《尸子》曰:“水积则生吞舟之鱼,土积则生楩楠豫樟”,说明先秦时期对樟树的习性已有一定了解,需要生长在土层深厚的地方[4]。
汉代主要欣赏樟树干高冠大。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曰:“藜藿之生,蠕蠕然日加数寸,不可以为栌栋;楩楠豫樟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舟”;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曰:“豫章女贞,长千仞,大连抱。被山缘谷,循阪下隰,视之无端,究之无穷”;司马迁所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东汉应勋在《汉官仪》中记载:“豫章郡,树生庭中,故以名郡”。
西晋政治家和文学家张华在《豫章志》中曰:“西汉时豫章有大樟树,高十七丈,四十五围,枝叶扶疏,庇荫数亩”。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中记载:“岱与山北有沙棠豫章之木,长千寻。细枝为舟,犹长十丈”。北齐思想家刘昼所撰《刘子》中曰:“视棘之生数寸而抽枝,豫章之植百尺而蒋柯”。
南朝(梁)诗人江淹在《豫樟颂》中描述樟树:“伊南有材,榧桂榧椒,下贯金壤,上笼赤霄,盘薄广结,稍瑟曾乔,七年乃识,非日终朝”。
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感受樟树的荫凉之境,欣赏樟树的高大之美,赞美樟树为栋梁之材。
进入唐代,树木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松、竹、梅等树种是文人黑客的笔下宠儿,樟树因其昂霄耸壑和挺拔秀丽的伟岸雄姿、冠大叶浓和荫及一方的清幽环境以及栋梁之气和贤才代称的人文意象,在众多观赏和文化树种中占据一席之地。
唐代诗人敬括在《豫章赋》中描述樟树:“根坎咤,慧天纲,郁四气,焕三光。矗缩云霄,离披翼张,一擢而其秀颖发,七年而其材莫当”;赞樟树雄姿:“尔其孤干直指,交茎乳倾,绀叶烟绿,朱华日明;掩冥灵之光价,夺若木之芳荣;卉不暇植,蔓不及萦。总此之美”。还赋樟树意境:“清辉艳艳,朝洒阳台之云;翠影亭亭,夕皓巫山之月”。白居易在《寓意诗五首》中借樟树歌颂工匠精神:“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沈亚之在《文祝延二阕》中赞美樟树:“樟之盖兮麓下,云垂幄兮为帷”。李延寿在《南史·王俭传》中记载王俭曰:“宰相之门也,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矣,终当任人家国事”。
宋朝,樟树被誉于世外高士,生于幽谷,并有着高雅不俗的意象[14]。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在《太平御览》中引《高士传》曰:“豫章之木,生于高山,工虽巧而不能得,子避世,何不藏身?”又引《新语》曰:“贤者之处世,犹金石穴于沙中,豫章产于幽谷”。祝穆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以“樟”自称的文学家,晚年自号“樟隐老人”,将住宅建于古樟树旁,取名“南溪樟隐”,并撰《南溪樟隐记》。祝穆在《南溪樟隐记》中,不仅赞樟树“团栾偃蹇,庇及数亩;老根盘踞,高突地面,巨如碣硐”,有龙身虬柯、昂霄耸壑、挺拔秀丽的形态美;又曰樟树“夏五六月,清荫覆地,暑气不入,凉飓时来;方春,稚绿兢秀,蔼若云屯及玄冥冻冱,此独挺秀”,能调署纳凉、荫及一方;还通过樟树表达自己雅致凛然、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祝穆之子祝洙在为《南溪樟隐记》作跋时,更赞樟树:“豫章偃蹇纳苍龙,姿干宁须匠石逢。借重岁寒云谷字,绝胜松拜大夫封”。舒岳祥也在其诗《樟树》中曰:“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描述了樟树凌空高大,枝繁叶茂,似龙在天的美感。
明清时期,人们对樟树的认识超越了形态审美和精神认同,视樟树为贤才的代称和繁荣的象征,具有不凋的品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樟树:“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明代《清江县志》中曰:“土产以樟为最,樟之最大者,居人或作神祠其下,以防剪伐。人家所植,多以树之荣茂为兴徵。”;《高安县志》中记载:“社山治西四十里,山南有樟木,枝叶郁茂,多奇鸟栖止。土人异之,立为社坛,岁时祷焉”;《庐陵县志》中曰:“古樟在长冈庙前,树大五十围,垂荫二十亩,垂枝接地,从枝末可履而上。上有连枝,下无恶草,往来于此休息,傍有庙神最灵,不可犯”。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龚鼎孽在《樟树行》长诗中曰:“古樟轮困异枯柏,植根江岸无水石”“今来荒野忽有此,数亩阴雪争天风”“寒翠宁因晚岁凋,孤撑不畏狂澜送”,广为称颂樟树古老高大的神姿和寒冬不凋的品性。清代有《赋古樟》(作者佚名)诗:“古樟一棵,盘结如盖;势偃百尺,荫及一乡;四山峙到,如垣如墉;青葱勃翠,骇目伟观”。
近代,对樟树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认同更为普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原名樟寿,乳名阿樟,其名字就是樟树长寿久安的文化内涵体现。1933年,江西婺源县人詹佩弦为屹立于家乡虹关村的“虹关古樟”征集诗词和文章50 余篇,并编印成《古樟吟集》,其中宋善赞古樟“树荫虹关数百年,休黟祁歙盛名传,几多词客增诗意,仰视云霞府听泉”;方克和赞樟树“下根磅礴达九洲,上枝摇荡凌云烟”;石兆兰在《题古樟图》中曰:“尺幅苍然肖写真,古樟画里远传神。灵根借得南山寿,蔚气疑逢亘古椿。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无关胜似虹关景,七百余年论废兴”。赞叹虹关古樟气势雄伟、底蕴深厚、影响甚广。
现代,欣赏樟树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传播途径更多,不仅出现在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中,还有大量以樟树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茹志鹃的文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形态美和意境美,同时隐喻了宋庆龄的精神品质及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15],文章被收录进苏教版语文教材而广泛流传。现代诗歌《香樟树约谈》,用浅显易懂和短小精悍的语言赞美古樟树有如梦的绿荫、粼粼的内心、坚强的灵魂和沉没的历史。电视连续剧《香樟树》,借樟树生机蓬勃、樟气氤氲、醒人心志、沁人肺腑的生态意象,表达清除歧视、束缚、压迫女性生态的一切制度、规章、习俗和话语,争取女性应有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实现男女平等、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16];与设立“宋庆龄樟树奖”的用意一致,让长寿、和睦、尊老爱幼和谦逊淡然的樟树成为妇女儿童生态的象征。
樟树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生存形式多样;历史源远流长,分布区域广泛;干高冠大,寿命长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的美学内涵。
樟树属于大型乔木树种,自然状态下,干高冠大,枝繁叶茂,在视觉形态上显得饱满,如目前分布于江西、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的大量古樟树,以及城乡园林景观中的大型孤植樟树,均能独树成景,给人冠大荫浓、生意盎然的美感。
樟树主干直立高大,树皮纵向深裂,给人苍劲有力、积极向上的感觉。许多古樟树因抵抗雷电、干旱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形成了断枝、劈裂、洞穴、空心等树干奇观,更加丰富了形体美。
樟树属于常绿阔叶树,叶片浓密,岁寒不凋,且错季换叶,始终维护着自身常绿的形象,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彰显生命本色。虽然没有硕大鲜艳的花朵,但春天鲜艳火红的嫩枝和新叶,秋天紫色透亮的果实,总是吸引着春天踏青和秋天郊游人的眼光。
近年来,通过林业科技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从樟树家族中发现了“涌金”和“盛赣”两个变异新品种。“涌金”叶片金黄,枝干鲜红,“盛赣”嫩枝和新叶在春夏秋三季均呈紫红色,更加丰富了樟树的色彩美。
樟树干高冠大,枝繁叶茂,雨天可遮风避雨,夏天暑气不入,冬天挡雪拒寒,荫及一方。叶片、树皮、根皮、花、果、种子中含有樟脑、芳樟醇、龙脑、月桂酸、柠檬醛等100 多种药用和香料成分[17],释放的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烯、丁香油酚等香气物质,能够清新空气,驱蚊杀菌。所以,樟树不仅有优美的景观,还有优雅的欣赏环境,使人们在欣赏樟树美景时,主体、客体和环境和谐统一,强化了樟树的美学价值。
樟树生命力旺盛,分枝和萌蘖能力强,主枝或主干在受损或枯死后仍能萌发新枝。樟树寿命可与松柏比肩,寿命超过千年仍生长茂盛的樟树不胜枚举。在漫漫的生命长河中,许多樟树因不断与外力抗争而遍体鳞伤或树形奇特,这些伤痕或树形又与特定的环境或历史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韵味和奇观,如江西安福县境内的“祖宗樟”“通天樟”“母子樟”“夫妻樟”、乐安县境内的“马鞍樟”、崇义县境内的“和谐樟”、安远县境内的“日蔫夜茂樟”等。
江西安福县山庄乡荣溪村一棵树干胸围约12 m的古樟树,1988年被雷击着火,主干在5 m 高处被烧断,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树壳,5年之后该树竟奇迹般复活,树壳发出嫩芽,长出新枝,当地人称此树为“死活樟”,笔者认为“还魂樟”更为贴切。安福县竹江乡柘湖村4 棵古樟树,胸围2.5~3.8 m,冠径20~26 m,奇特的是4 棵古樟树的主干均匍地而生,15~20 m之后再向上生长。匍地主干多处生根,有的树根还裸露于地表,形如龙爪,前端向上的树冠犹如高昂的龙头,4 棵古樟树似4 条平地翻滚的巨龙,被当地人称之为“滚龙樟”。瑞金市沙洲坝一棵700 余年的古樟树,3 根硕大的主干并排而立,中间主干比两侧主干稍高一些。古樟树树形优美,树冠高大,树干遒劲有力,枝叶繁茂,遮云蔽日,荫及一方。1933年至1934年,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居住的住所就在此樟树旁边,经常在树下读书看报和商讨工作,树枝上挂着的古钟则用来传递信息。当地人后来称此古樟为“伟人樟”,树枝上一直挂着的古钟则警醒人们莫忘过去的那段历史。
樟树自古就是南方风景林和风水林树种,许多古樟树甚至还成为了当地的古树、孤树、风水树,甚至是神树。高大的树冠,独特的树形,漫长的生命,且常被赋予故事传说,或见证历史事件,使得许多古樟树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地理志》曰“豫章郡,城南有樟树,长数十丈,立郡因以为名”;东汉学者应劭则在《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使樟树与豫章郡(今南昌)历史闻名,樟树也成为吉祥中兴的象征。而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及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中“聂友射鹿,中樟灭怪”的神话则给樟树蒙上了一层神秘外纱。我国古代的神话、史记、传记及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樟树的故事和传说,给樟树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感。近代和现代也出现了大量承载着历史事件和人文故事的古樟树。江西瑞金市叶坪村“怀抱炸弹的樟树”、瑞金市沙洲坝的“伟人樟”、福建光泽县镇岭北溪旁的“光泽老樟树”,不但树体高大、树形奇特、树龄古老,而且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豁达品格和卓越才能的见证者,承载着红色记忆和历史文化,丰富了樟树的美学内涵。
树木文化研究人和植物之间的选择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树木文化与人居发展相协调,逐渐成为建立和谐人地关系中行之有效的工具[18]。
樟树集材用、药用、景观和生态效益于一身,自古以来都是人类广泛栽培的用材和景观树种,也是风水林、风景林及四旁绿化的重要树种。在漫长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樟树文化。樟树的木材及内含物用途广泛,开发并加工成大量的有形物态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樟树又赋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樟树美的文化感。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树龄超过千年的古樟树不胜枚举,其中江西安福县严田乡2 棵古樟为汉代遗物,树龄超过2 000年,所以,许多地方人们都视樟树为健康长寿的标志。
樟树萌芽、根蘖及抵抗外力能力强,枝干受损后能快速萌发新枝,形成新的树干,同一片林分中多代同堂、相依相偎现象非常普遍[4],具有和睦亲邻、和谐尊让的美德。如江西泰和县金滩古樟林内500 余株古樟树,树龄多为500~1 000年,形态各异,和谐共存,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江西乐安县牛田镇乌江流域,十里河岸,万棵香樟,树龄近1 000年的古樟树346株,树龄超过400年的古樟树2 330株,还有大量200 余年的壮年樟树和近年萌发的幼年樟树,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被誉为“中国第一古樟林”。
樟树不仅具有材用、药用、化工、景观等广泛用途;而且树干挺拔、树冠平展,形于华盖,不仅能傲霜斗雪,岁寒不凋,还能荫及一方;还是优良的环境保护树种,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吸附尘土等作用。惠及人类生存,保护一方水土,广施仁德,尽显彬彬有礼的儒家风范和广爱豁达的仁者风度。
樟树虽无硕果靓花和华丽外表,却婉约恬淡,绿树霜天,枝叶临风。在季节更替中默默进行着错季的落叶程序,老叶在新叶完全长出后才落下,而后化作尘土以滋养根系,保持四季欣欣向荣,散发幽幽清香。在园林景观中,樟树也因其常绿、高大、枝繁叶茂等特征,常作为后景,以烘托前景中较为鲜艳、展现季相变化的树种。因而,樟树常被人们视为谦逊淡然的操守象征。
樟树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多样的利用途径,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木之一,也是南方风水林和庭院种植的首选树种,并被人们广泛使用于地名和人名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以樟树或樟为名的乡(镇)超过 15个,村、组、路超过 84个,与樟树相关的山、坳、湾、潭、亭、桥、水名就更多了,其中江西就有以樟树为名的地级市——樟树市,5个乡(镇)名字中含有“樟”字。作为市树,城市数量远超排名第二的槐树,并且还是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树。系统地研究和挖掘樟树的美学价值、景观类型及构成要素,拓展樟树在城镇园林景观及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中的应用,并广泛应用于生态旅游和森林休闲中,对充分发挥樟树这一优良树种的多种价值,提升城镇园林绿化的景观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