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娟
(潍坊学院 发展规划处,山东 潍坊 261061)
众所周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然而伴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失衡,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供需失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基于此,积极推动大学转型发展,鼓励引导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四个转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工作。
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多个省市出台相关文件。以山东省为例,2020年山东发布《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基本思路、建设重点、推进步骤、建设措施四个方面就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按照同步推进、重点支持的原则,在省属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分三批对推进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政策、经费重点支持。同时,鼓励支持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整校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或将部分专业建设为应用型本科专业。[1]首批遴选确定临沂大学、山东交通学院、潍坊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医学院等20所省属本科高校为应用型高校支持单位;第二批遴选确定济宁学院、山东管理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16所省属本科高校为应用型高校支持单位。在第三批遴选尚未启动的情况下,目前全省70所本科高校中有36所高校列入应用型高校支持单位,提前实现“推进一半以上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目标。转变传统单一同质化高等教育模式,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成为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方向。
教师作为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素,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实现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转型发展呼唤教师转型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校本培训作为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在广大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实验和推广,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关于校本培训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基本模式、主要内容、特征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同时对于校本培训实施现状、提升路径、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教学能力、教育素养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从现有研究来看,学界对于校本培训的概念、内涵认识渐趋一致,一般认为,校本培训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要义:一、基于学校教学实践和实际;二、服务学校、教师发展;三、以学校为单位;四、学校享有充分自主权。即它是以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指向,服务学校、教师实际发展需求和目标,由学校组织发起,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解决问题的教师在职培训形式。与此同时,学界也普遍认同校本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明显优势。郑金洲、俞海燕在《认识校本培训》中指出,校本培训作为在职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2]周建平在《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中指出,相比于其他非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的特点。[3]周月朗对高校校本培训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四大特征:目标整合性、长期连续性、自主实践性、互动建构性。[4]然而,在关于校本培训的诸多研究中,基于校本培训专门研究、探讨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文章仍然较少。基于此,分析应用型高校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和应用型高校校本培训现状,对应用型高校校本培训实施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对改善当前校本培训困境,提升教师能力,推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特征,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监控、反思能力等。作为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应用型高校相较于研究型高校、综合型高校,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有其独特要求。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用型高校专注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致力解决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即培养一批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应用型教师队伍。通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保障学生应用型技术技能能力培养,确保高校转型发展。
一般来说,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专业技术前沿,授课内容新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了解生产过程,能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给学生讲解知识。三是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亲自示范,能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岗位实习和实践并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四是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五是校企协作,共同承担企业技术和项目开发。六是深入企业一线,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应用型高校所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高学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需要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和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性、提升高阶性、增加挑战度。第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供给侧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新工科”“工学结合”“准职业人”等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效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第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体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第五,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案例、项目等教学资源。第六,校企协同实施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社会转型发展对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又一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高校教学主体和核心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包括但不局限于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虚拟仿真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校企合作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等。
教师兴则学校兴。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学科实力有待提升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转变培养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最终实现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关键在教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注重校本培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和提升。
从目前应用型高校师资现状来看,受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等因素影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但在教师结构和质量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从教师队伍结构来看,存在教师队伍年龄阶层失衡,高级职称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地方普通院校相较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缺乏吸引力,人才吸引力不足。二是师资引进缺乏规划,人才入口关把关不严。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新引进师资与专业教学、科研需求不一致,部分新引进教师无法胜任教学、科研工作。三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师范教育经历、背景,缺少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学历层次与自身教学能力不匹配,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四是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定位不明确,止步于教书匠而非教育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五是部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学理念、方法更新不及时,缺乏职业和学科敏感度,不了解学科发展新动向、新理论,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六是受当前高等教育模式所限,大部分教师知识体系比较单一,是从高校到高校的高材生,专业学习经历局限于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缺少企业或社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校本培训作为在集中式大面积的教师培训难以满足学校和教师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师培训方式,[5]是适应学校办学实际、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教师教学个性的重要手段。然而从实际实施层面来看,培训效果却不甚理想,存在诸多问题:从宏观设计层面来看,现有校本培训机制不健全。在培训组织建设、培训计划制定、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缺乏规划、指导,缺乏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系统化、层次性、个性化培训设计。从微观实施层面来看,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大而空、广而泛,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错位、缺位,培训方式单一枯燥,教师参培积极性低,自主学习意识不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效果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了解学校现有师资情况,掌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需求,通过完善培训模式、改革培训形式、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培训考核等方式改善校本培训现状,以校本培训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应用型高校建设。
鉴于应用型高校教师在师资方面的差异,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的充分了解之上。在校本培训开始之前,可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需求”问卷、访谈等方式,深层次获取、了解、分析不同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任教学科、教育经历的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面临的问题、困惑和参培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培训需求定位培训供给,建立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校本培训体系,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层次水平,设定不同层次的校本培训目标、内容,变统一培训为分层培训,有效提高校本培训供给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校本培训的供需平衡,以培训供给适应、引领教师培训需求,并在教师初始培训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引领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需求,通过分阶段、递进式培训实现教师本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部不同层面以及学校内外共同合作,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可建立“三个层面、四个维度”的校本培训模式。
所谓“三个层面”,是指在学校内部,实行“学校集中培训+学院教研活动+教师个人自主学习”的三级培训模式,通过学校集中培训,在宏观层面解决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共性问题;通过学院教研活动,在中观层面开展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个人自主学习,解决个体教学特殊问题。在充分发挥学校和二级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作用的同时,重视教师主体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效提升校本培训实效。
所谓“四个维度”,是指实行“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学校与相关学校及行业、企业、社会的联系,引进校外名师、专家和企业人员开展校本培训。同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在开展线下培训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跨时空优势,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培训需求参与线上培训,实现个人专业成长发展。
在校本培训中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现象,即一方面在培训中竭力强调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又囿于传统的单向式校本培训模式。试图以传统培训模式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以传统培训模式催生教育教学变革,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有效提升,必须创新现有培训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以现代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助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及教育教学能力变革。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培训理念和培训形式转变。坚持“面向教师需求、尊重教师主体、服务教师发展”的培训理念,明确参培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确立、尊重教师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培训形式的根本性、彻底性转变。要注意变换组织形式和培训方式,改变传统校本培训中“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培训形式。结合实际,实行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6]同时变换培训方式,在以“培训班、讲座、会议”为代表的传统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辅导、主题研讨、师徒结对、课题研究、教学演练、企业实践、自主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说:“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是以行业性为主导、以专业性为主线、以教学性为主流、以实践性为主宰、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教育。”[7]从应用型高校的定义、定位、建设实际以及应用型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受到高度重视。在这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却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学生获取和巩固专业知识和职业知识、提升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跨职业能力的教学能力。教师实践能力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实践能力的再认识再深化,两者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应用型高校建设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应用型高校普遍采取的模式。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开展:第一,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企业相关专家、优秀专业人才、技术人员来校授课,通过企业、行业专家、人才进校园的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生产、实践知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挂职或参与行业、组织培训并获取合格证书,在实际生产和行业培训中了解行业、企业生产、研发一线,得到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师。第二,做学合一,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实操、演练。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操技能比武、实践教学演练,为教师提供展示机会,鼓励教师将所学实践知识进行具体应用和再巩固,提升教师深入生产、研发一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基于校本培训的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除了要建立培训体系、优化培训方式之外,还要对培训结果进行及时评估、反馈、应用。培训结果评估、反馈、应用作为校本培训的最后一环,是整个校本培训闭环系统上的重要一环,是对整个培训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掌握培训成效、发现培训不足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开展下一轮校本培训的重要依据。学校在开展基于校本培训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时,要重视考核、及时考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校本培训评估、反馈、应用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开展校本培训数据采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动态评估,同时,发现培训弱项和不足,提出培训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培训结果的应用,将培训结果与教师教学相挂钩,设置相应的奖惩体系,激励教师真正有效参与培训,提升培训参与感、获得感、满意感,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